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 - 各省中考 - 浙江中考 - 衢州中考 - 正文

2016衢州中考科学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3773考试网 2016-6-17 10:11:35


    
10.(2016衢州)为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热的多少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小柯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250mL的同规格烧瓶内装有等体积的煤油,瓶塞上各插一根同规格的玻璃管,瓶内连接的电阻丝的阻值分期为5Ω和10Ω.   
    
【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 B 端(填字母),分别标记两烧瓶内玻璃管中液面的起始位置.②闭合开关,通电t0时间后,分别标记此时两烧瓶内玻璃管内液面的位置.③比较发现10Ω电阻丝所在烧瓶内玻璃管中液面上升更高.   
【推测结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 越多 .   
【交流反思】   
方案一:在前一次实验后,待玻璃管中的液面将回到起始高度后,按小柯的实验步骤②再次进行实验,比较两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情况,得出结论.   
方案二:用乙图所示装置替换甲图中对应装置(乙图中两个烧瓶规格相同,容积都为500mL),按小柯的实验步骤①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来源:学科网]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有 方案二 .   
【分析】(1)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最大阻值处;   
(2)根据焦耳定律Q=I2Rt,结合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3)为了使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丝再进行实验.   
【解答】解:   
(1)为了保护电路,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最大阻值处;滑动变阻器使用的是左下接线柱,闭合开关前要使接入的阻值最大,就要使接入的电阻线最长,即远离下端使用的接线柱,故将滑片移至B端;   
(2)通电时间和电流相同时,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电阻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在导体上所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3)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平普遍性,应该换用阻值不同的电阻丝重复上面的实验,所以方案二好.   
故答案为:(1)B;(2)越多;(3)方案二.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电流大小的关系,需明确当要探究的物理量较多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1.   
①将一定置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人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圾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人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l.的结果.   
(2)t2高于tl的原因是 液化放热 .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在的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 : 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   
    
【分析】(1)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据此进行分析;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3)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1和t2温度即可.   
【解答】解:   
(1)将水蒸气通入装有冷水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杯中通入的水蒸气后水面会上升;    
(2)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l;   
(3)为了证明液化放热,应另取一个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故答案为:(1)液化;(2)液化放热;(3)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再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并与t2比较,t2高于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点评】此题考查探究了液化及液化放热现象,注意做好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2.(2016衢州)如图是一种可以自由飞行、悬停的无人相机.如表为该相机的部分参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 0.24千先 机翼外壳材料 碳纤纬
额定功律 40瓦 额定电压 5伏
(1)已知该相机镜 头的焦距为f,在正常拍射时,镜头与被拍摄物体间的距离u应满足 u>2f (选填“u>2f”、“f<u<2f”)   
(2)该相机在一定时间内升离了50米,计算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3)计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分析】(1)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并且照相机工作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已知相机的质量,可求得其重力,再利用W=Gh可求得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   
(3)已知相机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利用P=UI变形可求得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解答】解:(1)由凸透镜成像的原理,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2)相机的重力G=mg=0.24kg×10N/kg=2.4N.   
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W﹣=Gh=2.4N× 50m=120J.   
(3)由P=UI可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 = =8A.   
答:(1)u>2f;   
(2)该相机在此过程中克服自身重力做的功为120J.   [来源:Z|xx|k.Com]
(3)计算该相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8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功的计算,电功率公式变形的应用,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3.一辆质量为1500千克的某品牌汽车,静止在水平路面时,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2米2,此时该汽车对路面的压强为 7.5×105Pa 帕.   
(2)若小柯在平直公路上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边看微信边匀速行车,当发现前方路面50米处有障碍物时,小柯在 神经 系统的调节下立即采取相应的刹车措施.据相关部门测定,司机正常反应时间约0.6秒,而边看微信边开车,反应时间会变为正常反应时间的3倍.该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制动距离见下表.请结合表中数据及图甲,计算车子若按原运动方向行驶能否在撞上障碍物前停下.   
速度(千米/时) 制动距离(米)
40 8
60 20
72 28
注:反应时间:司机从发现情况到操纵制动器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距离:汽车在司机的反应时间里以原来速度行驶所通过的距离;   
制动距离:当司机制动刹车后,汽车还会继续滑行的距离.   
(3)人的反应时间的长短可通过图乙所示的方法进行比较:当竖直下落的直尺被捏住位置的刻度值越小(越靠近尺的下端),则说明反应时间 短 .为了利用直尺定量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可在该直尺的另一面标记出表示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及对应刻度值,且每格代表的时间相等,则每格的长度是 不相等 的(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不计空气阻力)   
    
【分析】(1)卡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由F=G=mg可以求出压力.已知压力与受力面积,由压强公式可以求出压强.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反应距离,从表中得出当汽车72km/h的速度行驶时的制动距离,两者之和即为汽车通过的距离,再与实际距离50m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3)直尺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 自由落体运动计算下降的时间,直尺下降的时间就是人的反应时间,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变化规律.   
【解答】解:(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F=G=mg=1500kg×10N/kg=1.5×104N,   
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 =7.5×105Pa;   
(2)当发现前方路面50米处有障碍物时,小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立即采取相应的刹车措施.   
反应时间t=3×0.6s=1.8s,   
速度v=72km/h=72× m/s=20m/s,   
根据v= 可得反应距离s=vt=20m/s×1.8s=36m,由表可知,当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时的制动距离为28m,   
通过的距离36m+28m=64m>50m,   
所以,按原方向行驶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3)当竖直下落的直尺被捏住位置的刻度值越小(越靠近尺的下端),则说明反应时间短;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在相等时间间隔通过的位移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每个时间间隔在直尺上对应的长度是不相等的.   
故答案为:(1)7.5×105Pa;(2)神经;(3)按原方向行驶汽车在撞上障碍物之前不能停下;(4)短;不相等.   
【点评】此题考查压强大小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难点在(3),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在生活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自由落体运动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属于超纲,难度较大.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