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解读
沈阳市第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长陈新颖:
两篇作文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就今年的语文作文题“最后一分钟的……”和“衔泥带得落花归”,陈新颖老师表示,两篇作文都是考查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小事,抒发真情实感,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准确把握主题的能力。
第一个半命题作文“最后一分钟的……”标题可以立意为一种感受、感悟,触动或者改变,这种稍微抽象一点的立意比较好扣题,选材范围包括抒写真情、励志奋斗,成长脚步,也可以是一种对文化的思考。如果立意写得具体一些,比如最后一分钟的陪伴、坚持等,内容就要围绕这些词语,写好最后一分钟里发生的事情。这个题目稍有深度,值得学生思考和玩味,题目很有启发性。
华商晨报记者杨晓明
“衔泥带得落花归”体现中国语文传统诗配画
本报讯(华商晨报主任记者刘桐)本报记者特邀辽宁省文化学者刘铁作文,并且点评今年作文题“衔泥带得落花归”。
刘铁认为,这是近年来,中、高考罕见的优秀命题。好就好在,以诗配画的一组文字与线条组合,作为条件作文。这体现了中国语文的传统。从古至今,就是诗配画,或画配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笔墨,首先是指画笔。如今,废画弃文的文化变迁,割舍了这经典技法,让“诗”与“画”——国文这“两口子”劳燕分飞。剩下我们的学子,只会背得几句不成调调的旧诗!今年,许多中考考生主动放弃这一选题,自然不在意料之外。
传统诗画组合的文化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双层面的形象思维。如果我们的先生能抢先培育起自己这方面的修养,我们的受教育者,其表达手段则可以丰富:诗琴书画也就罢了,怎么也吟得出几句,画得了几笔吧?可惜不是这样的!
传统语文课本近年来风行,就是有识之士看到了国民素养的文化基因短缺,并身体力行地从丰子恺这类大家的遗产中,寻觅古诗画的熏陶,对青少年做文化底蕴的培筑。各类应试环节,都应该积极配合这一正能量行为。
-刘铁模拟作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一幅咏春图。画家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家人,冬尽春来之际,于庭院处,抬头望日,春光乍现的景象。画作神来之笔,是穿行于画面上方,于家人头顶翔过的两只燕子。它俩身后,落下的点状物,则是画作点明的主题:“衔泥带得落花归”。
让我颇觉新鲜的创意在于,燕子衔泥的口中,竟然吐出了春天的使者——花朵。这是此画的匠心所在。咏春图中,古往今来,始终以咏花题材为众。于是才有了由物及人,延伸而来的“惜春”主题,以及表现“惜春”情怀的“葬花词”。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学过的龚自珍的《已辛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丰子恺伯伯落笔之时,无疑想到了这千古名句。但他别具匠心,点墨成金地,既用线条,更用极简的文字,仅用七个字,就浓缩了春花在中国文人心中高雅的归宿:“衔泥带得落花归”!我喜欢这立意,尤其是诗画相得益彰表现出来的境界。它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有价值,价值就在于,融入了呵护生命的建构!
如果说,这幅画的主题到此结束了,那是你只解读了它的表层蕴涵。丰老伯还有诗句,为画笔点睛:“禽鸟也知勤作室”。一般的文人墨客,吃饱了,喝得了,不愁来日,只叹今朝,留下无尽感伤。“落红不是无情物”,仅这一句,就结束了悲观惜春的诗史。更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人生态度,端上了诗歌的台面。丰子恺不愧是大家。他曲径通幽,不着痕迹但连诗带画地,强调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直白四行诗,小小一幅画,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世间两个规律:万物归根;人勤日饱。今日赏春的我们,在绿化带烧烤时,能不能一手举着串,一手捧着《护生集》一类的诗画书?吃一口动物蛋白,品一句精神食粮,知晓生命在于享受,更在于奔跑,与时光赛跑,撕得“必赢”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