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武汉市二十六中学外,一位家长自带凳子候考 见习记者 郭良朔 摄
昨日下午,武汉中学考点,学生考试结束后陆续离开教室 见习记者任勇 摄
(记者黄琪 宋兰兰 刘睿彻 实习记者莫梓芫 实习生肖敏)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得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昨日上午中考,6万多考生同写作文“___的趣味”,材料取自作家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其中一段为抗战时期四川宜宾李庄读书人的趣味。考后,细心考生大呼“眼熟”,称作文题材料曾出现在四月调考试卷阅读题中,写起来不陌生。
抗战时李庄读书人趣味入作文材料
作文题以“材料+半命题”形式呈现,通过作家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等两段材料,完成题目“___的趣味”并写作。
首义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伍四珍透露,该文通过介绍作家自己幼时在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经历,以及介绍众多名人于抗战时期蜗居在小镇李庄读书学习的故事,表达即使是在艰难的境遇中,只要发现真正的趣味,也能找到快乐。
伍老师说,要理解这一段材料,需要对抗战时期李庄的那段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明白那群读书人自得其乐的精神。
记者查到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中讲到,抗战时期,原同济大学等大批文化机构西迁四川宜宾的李庄,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学者面带菜色,却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
作文题引用材料说,“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得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细心考生大呼作文材料眼熟
昨日,结束了第一场语文考试的考生们议论起作文题,大呼“眼熟”,原来,这道给材料作文题目引用的材料内容,曾出现在今年初三四月调考的试卷中。
市十一初考生小刘说,自己看到题目后一阵窃喜,这个题目的材料在四月调考语文试卷中出现过,记忆犹新,心里一下放松了不少。查阅2014年武汉市初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记者发现,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的确选用了陈全忠的《大地的读书人》一文,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等内容的理解。
记者在洪山高中考点外,随机询问了8位考生,均反映作文好写,作文材料曾经是模拟考的阅读题材料。
男生小何说,材料的意思很明白,就算生活很艰苦,其中的趣味也要自己发现。写起来觉得不难。两名女生相陪走出校门,连呼“太简单了”,“都复习到了。作文材料以前做过”。
老师点评:需扣住核心句命题
伍四珍老师称:“四月调考过后,老师们均为学生详细解读了这段材料,相信同学们在题目理解上都没有问题。”
伍老师认为,“作文题的最后一段话非常重要,即‘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从最后一段话来看,考生不仅可以写读书的趣味,也可以写其他任何趣味,但光写趣味还不够,要阐明“发现趣味能使艰苦的生活充满快乐”这一观点才算完整。
武汉四初中学高级教师、硚口区名师杨汉桥认为,“尽管材料曾经出现在四调试卷中,比较熟悉,但要写好仍有一定难度。”杨汉桥说,材料的最后一句话是核心句,只要抓住它,扣住核心句命题,行文就不会走题。“如果学生能讲透趣味究竟是指什么,有了这种趣味,再辛苦的事做起来也会快乐,那就再好不过了”。
连线>>>
《大地上的读书人》作者:
写最感兴趣的事
就能写出真性情
昨晚,记者连线武汉中考作文题素材《大地上的读书人》作者陈全忠。他说:“作为湖北老乡,作品能被选为武汉中考作文题的素材,实感荣幸。我认为考生们应围绕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情写,写出真性情。”
陈全忠今年33岁,是湖北咸宁通城人,现是共青团江苏省委《风流一代》杂志社青春刊执行主编。他说,该文被选为武汉中考作文材料,他事先并不知道。《大地上的读书人》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2013年第5期。他通过此文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引起许多人共鸣,该文被众多刊物转载。
他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就像文中写的,“我生活的村庄离书店有几十公里,再说家里也没有钱”,但又十分享受在大地上阅读的乐趣,因此有感而发作下此文。陈全忠认为,武汉中考作文“___的趣味”题目简易,好入手,只要考生写出平时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就能写出真性情。“只有亲身经历,故事才能写得生动。让兴趣做牵引,就能写出真情实感”。(记者黄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