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21
考核知识点 …………………………………………………………22
考核要求 ……………………………………………………………22
第十一章 深度与运动知觉实验 ……………………………………………22
学习目的与要求---------------------------------------------22
课程内容---------------------------------------------------23
第一节 深度知觉线索 ……………………………………………23
第二节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 ……………………………………………23
第三节 大小与距离知觉 …………………………………………… 23
第四节 视运动知觉 …………………………………………… 23
考核知识点 …………………………………………………………24
考核要求 ……………………………………………………………24
第十二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 …………………………………………24
学习目的与要求-------------------------------------------------------24
课程内容-------------------------------------------------------------24
第一节 学习实验的一般问题 ……………………………………………24
第二节 学习实验简介 ……………………………………………25
第三节 学习实验设计程序及学习进程的描述 ……………………25
考核知识点 …………………………………………………………25
考核要求 ………………………………………………………………26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27
附录 题型举例 ……………………………………………………………28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 课程性质与特点
实验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课程,它既可以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实用技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实验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心理学实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操作,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实验理论、心理实验设计与相应统计处理技术、以及实验法在心理学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应用。尽管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但是实验心理学完全侧重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它强调以严格的自然科学研究程序,对心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进行实证研究。其特点主要体现为基础性、实证性、应用性。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思想、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学会阅读心理学专业文献,学会自行设计心理学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以及论文撰写。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对心理学各主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范式有深入的了解,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心理学学术素养。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有普通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基础。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选择有价值的题目进行学术研究;学会申请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能熟练掌握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能掌握主要的实验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解释方法;学会常用的实验技术范式。
三、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和区别
实验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知识基础,实验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提升。普通心理学的课程框架与实验心理学在很大比例上是类似的,如都有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章节,但是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后者则侧重知识的获得途径和方法。其次,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课程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涉及的范围要广于后者,而且侧重于方法,后者则注重认知实验结果的梳理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第三,心理统计学是实验心理学的基础,实验心理学则是心理统计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实验心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而数理统计是实证研究的前提。反过来实验心理学也为统计技术提供了一个应用平台,实验设计技术的创新也推动了统计技术的发展。
在学习本课程时,考生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 (1)扎实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程序;(2)熟练掌握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多因素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运用;(3)灵活地将实验心理学技术应用于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教材的第1章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第⒉⒋⒌6章;其他章节的重要性属于同一水平。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对象、任务以及发展历史。
2.了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和意义。
3.理解心理实验的概念、形式和分类。
本章重点:实验心理学的含义、形式和类别判断。
本章难点:心理物理学的研究问题与发生器理论;实验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实验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一) 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二)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1.实验心理学的孕育
2.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3.实验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心理物理学
(一) 心理物理学的由来及其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二) 心理物理学研究的问题
(三) 心理物理学发生器理论
1. 机能理论
2. 结构理论
3. 物理理论
4. 演化理论
(四) 心理物理学方法
1. 感觉能力的研究方法
2. 反应倾向的研究方法
3. 时间强制选择方法
4. 单一间隔方法
5. 适应性方法
6. 时间上不确定和没有规定观察间隔的方法
(五)学习心理物理学的意义
第三节 心理实验及其类型
(一) 什么是心理实验
(二) 心理实验的基本形式
(三) 心理实验的类型
(四) 实验研究法与其他研究法的关系及其局限性
三、考核知识点
(一)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三)心理物理学的含义及方法
(四)心理实验的含义及类型
四、考核要求
(一)实验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识记:实验心理学的学科任务
(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1.识记:对实验心理学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
(三)心理物理学的含义及方法
1.识记:心理物理学的含义。
2.领会: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心理实验的含义及类型
1.识记:心理实验的类型。
第一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理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问题提出、假设形成、被试选择、实验控制、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2.深入理解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含义与控制。
3.深入掌握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含义及其控制方法。
4.深入理解与掌握主要的实验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
5.能用实验研究的4种效度对实验设计的质量进行评价。
本章重点: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每一种实验设计的适用条件、实施程序及数据处理;外部效度、内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的影响因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