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塔心理学的动物学习研究;
6.托尔曼的认知主义动物学习论;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
第二节 学习实验简介
(一)条件反射实验
1.经典条件反射:泛化、分化、消退和抑制
2.操作条件反射
3.生物反馈
4.程序教学
5.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逐步强化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
(二)认知性学习实验
1.顿悟实验
2.认知地图实验
3.人类迷宫学习实验
(三)文字学习
1.系列学习
2.对偶学习
3.学习迁移
4.前摄作用与倒摄作用
5.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材料的意义性、材料的鲜明性、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的难易程度、学习方法、被试因素等。
第三节 学习实验设计程序及学习进程的描述
(一)学习实验设计程序
1.自变量:
(1)学习材料: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
(2)材料呈现方法:A.全部呈现法;B.提示法或预料法:C.对偶联合法:D.记忆广度法
(3)学习方法:A.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B.整体学习与分段学习;C.学习程度--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D.学习时间分配
(4)被试因素
(5)时间间隔
2.反应变量:再学习法、再认法、回忆法(包括自由回忆法)和重建法
3.无关变量
(二)学习曲线
1.学习曲线的绘制方法
(1)个体学习曲线
(2)集体学习曲线
2.学习曲线的形式
3.高原现象
三、考核知识点
1.学习的概念及有关研究的理论背景。
2.条件性学习的主要实验。
3.认知性学习的主要实验。
4.文字学习的主要实验。
5.学习实验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6.学习进程的描述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学习实验的一般问题
1.识记:学习的含义
2.领会:学习实验研究的理论背景
(二)学习实验
1.识记:条件性学习、认知性学习、文字学习的概念
2.领会:以上三种学习的主要实验依据
(三)学习实验设计程序及学习进程的描述
1.识记:学习曲线、高原现象
2.简单应用:学习实验的设计方法;学习进程的描述方法。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发展。所以,本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全国组编本的教材里一般都列为学习内容;但教材中为加强论述和扩大知识眼界的需要而包含的某些内容,本大纲却并不一定做出了要求。学习和考核,应紧紧抓住本大纲要求来进行。
为使考试内容范围具体和考试要求明确,本大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可使考生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也可使考试命题能更明确命题范围,准确安排试题考核的能力层次和试题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自学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四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名词、概念、定义、公式、方法、步骤、原理、特点等),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表达和判断。
领会: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述。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少量知识点,分析解决一般应用问题,如简单的计算、绘图和分析论证等。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如计算、分析论证与检验假设。
可以说,“识记”是要求能够指出“是什么”,“领会”是要求能回答出“为什么”,而“应用(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是要求能“干什么”和怎么才能“干好”。
二、 关于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学习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推荐参考书:《基础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全面学习,循序渐进,切实打好基础,掌握思想方法。实验心理学是一门方法性的学科,与统计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学习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切实掌握各基础性概念的科学内涵,特别是要掌握好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舍得在理解概念贯通要领和掌握逻辑上下功夫,不能生搬硬套。本课程按实验心理学的内在逻辑,其顺序如下:心理实验概述-心理变量与实验设计-反应时间-心理物理法-感知觉实验-记忆与学习实验等。前半部分为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技术,后半部分为心理实验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及相关领域。一定要循序渐进、全面把握。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好练习作业,并争取独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验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同时又是一门方法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一方面要通过看书学习理解教材的主要概念和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验技术的实践。通过练习教材中的实验,可以使我们更扎实地掌握心理实验技术。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要求出发,结合考生原有基础和特点,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做到正确导向。
2.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必要技能和提高应用能力的关系。要努力引导考生将识记、领会与练习、应用结合起来,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要切实有效地帮助考生把握本课程的特点,认真突破难点;要重视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基础不过关,在本课程上就不会有良好的应用能力。
3.要面向课程全部内容,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力争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切忌孤立抓重点,把考生引向猜题押题。本课程应保证一定量的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0课时。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考试采用纸币测验形式,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课程的命题,应根据大纲所规定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试卷要合理安排试题难易度。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要求不是同一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5.本课程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实验设计题。各种题型的具体形式可参见本大纲的附录。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多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 费希纳
B 韦伯
C 冯特
D 艾宾浩斯
2.以下感觉通道中,反应时最快的是( C )。
A 听觉
B 视觉
C 触觉
D 温觉
三、 名词解释
1. 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或反应变量,是指由自变的变化而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是研究者力图测量、记录的行为指标。
2. 操作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三、简答题
1. 实验法的特点有哪些?
2. 简述控制自变量的方法。
记分说明:每个要点及对要点的解释说明都得分。
四、论述题
试述反应时研究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记分说明:说出2方面的价值可得三分之一分,说出4方面价值可得三分之二分,举例说明又可得三分之一分。
五、实验设计题
请设计一个实验,用于探讨两种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教学效果好。
记分说明:1. 说明实验的研究意图、被试取样方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具体名称。(占三分之一分)
2.说明实验设计的类型、变量水平、被试分派方式、实验任务、实验程序。(占三分之一分)
3.说明预期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思路。(占三分之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