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方法。
本章难点: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实验设计适用条件的把握及数据处理,尤其是多因素设计的被试分派程序和交互作用的分析是主要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建立
(二)被试的选定
(三)实验的控制
1.刺激变量的控制:包括自变量的操作定义、检查点的确定、自变量的范围、自变量的间距、呈现仪器的控制。
2.反应的控制:包括指导语、主试的态度、被试的要求特征
3.反应的观察、测定与记录:要注意实验仪器的选择、反应指标的选择与度量。反应指标应具有相关性、客观性、数量化、精确性等特点。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一)变量的种类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控制变量
(二)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包括课题方面的自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暂时的被试变量。
2.自变量的控制:包括:给自变量规定操作定义;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三)因变量及其控制
1.因变量的种类:包括反应的准确性、反应的敏捷性、刺激的强度、反应的概率或频率、评定分数、反应的强度、高次反应变量。
2.反应变量的控制:要规定好反应的操作定义,注意反应变量应具备的条件和反应指标的平衡。
‘
第三节 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一)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
1.无关变量的含义
2.无关变量的鉴别
(二)无关变量的控制
1.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指导语控制;
(2)主试态度
(3)单盲或双盲实验
(4)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
(5)实验组、控制组法
2.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
(1)操作控制法:包括消除法和恒定法
(2)设计控制法:包括平衡法和抵销法
3.统计控制法:包括无关变量纳入法和协方差分析法等
第四节 实验设计类型及方案
(一)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实验设计的功能:使实验变量的变化最大;能控制好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使实验中的误差变异最小。
(二)实验设计的各种类型
1.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组间设计)
2.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
3.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
4.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5.前实验设计、相关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单组事后测定;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固定组比较设计
(2)相关设计
(3)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事前事后测定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循环法设计;
(4)真正的实验设计
(三)基本的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设计
(1)实验组、控制组事后测定设计
(2)实验组、控制组事前事后测定设计
(3)四组设计
2.随机区组设计
3.多因素实验设计
(1)完全随机化多因素实验设计
(2)随机化完全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
(3)拉丁方实验设计
第五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内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
1.内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1)历史因素
(2)选择
(3)成熟
(4)测验经验的增长
(5)测量工具的稳定性
(6)统计回归因素
(7)被试亡失
(8)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
(9)前测与实验处理的反作用
(10)霍桑效应
(11)疲劳因素
2.统计结论效度
(1)统计检定力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和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性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的随机变异
(二)外在效度与结构效度
1. 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1)克服实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
(2)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3)保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2.构想效度
构想效度指关于关系变量及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心理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问题提出、假设形成、被试选择、实验控制、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二)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含义与控制。
(三)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含义及其控制方法。
(四)实验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
(五)实验设计的效度。
四、考核要求
(一)心理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识记:被试选择的方法
2.综合应用:能用心理实验的一般程序设计并实施实验
(二)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含义与控制
1.识记:何为自变量、因变量
2.领会:自变量的分类、因变量的性质
3.简单应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方法
(三)心理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的含义及其控制方法
1.识记:无关变量的含义及种类。
2.综合应用: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四)实验设计方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技术
1.识记:心理实验设计的种类
2.领会:各种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方法的适用条件
3.简单应用:掌握各种具体的准实验设计方法
4.综合应用:能结合实际或依据理论设计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真实验。
(五)实验设计的效度
1.识记:四种效度的含义
2.领会:四种效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方法。
第二章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阈限的定义及性质,理解韦伯定律的含义与意义。
2.掌握极限法的适用情况、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3.掌握平均差误法的主要特点、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4.掌握恒定刺激法的主要特点、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5.了解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之间的异同及各自优缺点。
本章重点: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实验程序及误差控制。
本章难点:三种心理物理法的阈限值确定方法,尤其是恒定刺激法的阈限确定是本章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阈限及其性质
(一)感觉阈限:把引起一种反应的刺激,与引起另一种反应的刺激区分开来的界限。
(二)阈限的性质
1.传统的阈限理论
2.神经量子理论
3.信号检测论
(三)韦伯定律
第二节 极限法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的确定
2.反应变量
3.阈限的确定
4.误差及其控制: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的确定
2.反应变量
3.差别阈限的确定
4.误差及其控制: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三节 平均差误法
(一)平均差误法的主要特点
(二)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测定
1.绝对阈限的测定:标准刺激假设为零
2.差别阈限的测定:阈限、主观相等点
(三)误差的控制:动作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
第四节 恒定刺激法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只有经常被感觉到和经常不被感觉到这一感觉地带的5-7个刺激,而且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阈限的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1.自变量的确定
2.反应变量
3.阈限的计算:直线内差法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的确定
2.差别阈限及反应变量的确定
(1)两类反应
(2)三类反应
(三)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
(四)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第五节 心理物理实验中的常误及系列效应
(一)常误:系统误差
(二)系列效应
三、考核知识点
1.阈限的定义及性质,韦伯定律。
2.极限法的适用情况、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3.平均差误法的主要特点、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4.恒定刺激法的主要特点、实验程序和误差控制。
5.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之间的异同及各自优缺点。
四、考核要求
(一) 阈限的性质
1.识记: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
2.领会:韦伯定律的含义及意义
(二)极限法
1.领会:极限法的实验程序
2.简单应用:学会分析和控制极限法实验中的误差
(三)平均差误法
1.领会:平均差误法的实验程序
2.简单应用:学会分析和控制平均差误法实验中的误差
(四)恒定刺激法
1.领会: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程序
2.简单应用:学会分析和控制恒定刺激法实验中的误差
3.综合应用:理解以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异同,并学会灵活应用。
第三章 适应性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适应性方法的背景和含义。
2.了解阶梯法的特点、实验程序、阈限计算方法和有关变式。
3.了解系列实验的参数评定法的主要特点、要求及阈限确定方法。
本章重点:阶梯法的理解及运用。
本章难点:阶梯法与参数评定法的原理及阈限 确定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