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全国自考 - 广东自考 - 正文
广东省自学考试实验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5184 2008-11-20 17:21:05 【字体:小 大】

第七章 听觉实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听觉的适宜刺激及主要维度。
2.了解声音的测量与控制。
3.理解常见的听觉现象及主要实验。
4.了解听觉的空间定位实验方法。
5.了解语音知觉的主要研究。
本章重点:音高的实验研究;响度的实验研究;听觉疲劳与适应;听觉空间定位实验。
本章难点:等响曲线;听觉掩蔽;语音知觉研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听觉刺激
(一)声波的特性
1.纯音: 
2.复合音
(1)音乐声
(2)噪音
(3)语言声
(二)声音的发生率控制:如高低频信号发生器、噪音信号发生器,各式录音机记录语言声和电信号。
(三)声音的测量
1.测量单位
(1)频率
(2)强度:声音的强度可以用能量单位或压力单位来表示,常用单位为分贝
(3)相位:指合成复杂声波的不同相位
2.用于测量声音的仪器
声音频率的测量可用频率计;声音强度的测量一般用声级计。此外,示波仪,声谱仪,声图仪和语图仪等声学仪器,也可用于对声音的波形、频率、音色、音长等复杂成分进行分析和测量。
第二节  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一)音高
⒈ 音高的测量
⒉ 音高与强度的关系
  ⒊ 音高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⒋ 音高与被试个体的关系
⒌ 音高的差别阈限
(二)响度
⒈ 响度的范围和测量
  ⒉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⒊响度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⒋响度的差别阈限
⒌响度与听力
  (三)声音的掩盖
⒈纯音对纯音的掩盖
  ⒉噪音对纯音的掩盖
  ⒊非同时性掩盖
  ⒋其他掩盖
  (四)疲劳和适应
  ⒈疲劳:
(1)疲劳声的强度
(2)疲劳声作用时间
(3)被影响声的频率
(4)听力的恢复过程
(5)研究疲劳的意义
  ⒉听适应
  (五)声音的相互作用
  1. 音色
2. 拍音
3. 差音与和音
第三节  听空间知觉
 (一)声音方向定位线索
  1. 双耳的时间差异
  2. 双耳的强度差异
  3. 连续乐音场合下的双耳相位差
  4. 视觉对听觉方位判断的影响
(二)听觉空间向定位的实验
1.早期的音笼实验
2.咔嗒声实验
3.连续乐音实验
4.野外的乐音定位
(三)距离知觉
第四节  语音知觉
(一)语音及其声学特点
⒈元音分析
⒉辅音分析
⒊语音四要素:(1)声调;(2)音高;(3)音强;(4)音长
⒋语音的统计特性
  (二)语音知觉实验
  ⒈清晰度实验
  ⒉语音可懂度实验
  (三)语音知觉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⒈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
⒉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四)语音知觉的生理机制与语音知觉理论
⒈语音知觉的感受野
⒉大脑半球的专门化呈不对称性
⒊语音知觉理论有动觉论和听觉论

三、考核知识点
1.听觉的适宜刺激及主要维度。
2.声音的测量与控制。
3.常见的听觉现象及主要实验。
4.听觉的空间定位实验方法。
5.语音知觉的主要研究。

四、考核要求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1.识记:听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维度
         2.领会:声音的类型
  (二)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1.识记:主要的听觉现象有哪些
         2.领会:等响曲线的含义及意义
         3.简单应用:掌握音高、响度、掩盖、听觉疲劳和适应的测量方法。
(三)听空间知觉
         1.识记:声音方向的定位线索有哪些
     2.领会:听觉空间向定位实验的装置和程序
(四)语音知觉
     1.领会:了解语音知觉实验的主要指标和实验过程

第八章  视感觉实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视觉的适宜刺激及主要指标的测量。
2.理解明适应与暗适应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影响因素。
3.了解视觉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特点。
4.理解视觉后象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法。
5.理解视空间视敏度、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及明度辨别力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6.了解双眼视觉与侧抑制等视觉现象的含义与有关实验。
本章重点:明适应与暗适应的原理及测量方法;时间与空间视敏度的测量;视觉后象的原理与实验
本章难点:视觉适应的原理;视觉刺激的时空特性;双眼视觉与侧抑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视觉刺激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⒈视觉的物理特征
⒉光源的种类
  ⒊单色光
  (二)光刺激的物理测量
⒈光源强度的测量
  ⒉光照度测量
⒊亮度的测量
⒋物理刺激的表示方法
  ⒌其他测量:(1)反射系数;(2)透光系数;(3)密度

第二节  视觉实验应注意的各种因素
  (一)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区别
⒈视觉的主要功能
⒉关于明暗视觉的实验研究实例
  ⒊等能光谱感受性的研究
(二)明暗适应水平
  ⒈适应时瞳孔的变化
⒉锥体与棒体适应及其实验方法
(1)棒体细胞的适应
  (2)锥体细胞的适应
  ⒊影响适应的因素
  (三)刺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
⒈刺激的时间累积作用
⒉刺激的空间累积效应
(1)中央凹的累积作用
  (2)分散点的累积作用
  ⒊视觉阈限的量子理论
  (四)视觉后像
  ⒈影响后像的因素
  (1)刺激强度
  (2)视觉器官的疲劳程度
  (3)刺激的网膜部位
(4)刺激的持续时间
  ⒉实验中克服后像作用的具体办法
(1)亮度匹配实验
 (2)颜色匹配实验
  (五)视觉的功能因素
⒈视敏度
(1)视敏度的计算
 (2)影响视敏度的因素
  (3)有关视敏度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⒉闪光融合频率
  (1)影响闪光融合频率的因素
  (2)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3)闪光融合频率的应用
  ⒊明度辨别力
  (六)双眼视觉因素
  ⒈双眼累积效果
  ⒉双眼竞争
  ⒊双眼融合
  (七)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
⒈侧抑制
  ⒉感受野

三、考核知识点
1.视觉的适宜刺激及主要指标的测量。
2.明适应与暗适应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影响因素。
3.视觉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特点。
4.视觉后象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法。
5.视空间视敏度、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及明度辨别力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6.双眼视觉与侧抑制等视觉现象的含义与有关实验。

四、考核要求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1.识记:视觉适宜刺激的主要指标、光刺激的测量单位
  (二)视觉适应及测定
       1.识记:明适应、暗适应的概念
         2.领会:明暗适应的意义
         3.简单应用:掌握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测量方法。
(三)视觉后像
         1.识记:视觉后象的含义
     2.领会:视觉后象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方法
(四)视觉的功能因素
     1.识记:视空间视敏度、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含义
2.领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
(五)双眼视觉与侧抑制
  1.识记:双眼竞争、侧抑制
第九章 颜色视觉实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2.理解颜色的特性及颜色视觉理论。
3.了解颜色辨别阈限、颜色对比、颜色适应、色觉异常等主要的颜色视觉现象的含义。
4.掌握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的规律和方法。
5.深入理解颜色混合的主要定律。
6.了解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
7.理解颜色常性的测量指标。
8.准确理解麦考勒效应的背景、实验过程、主要结果及意义。
本章重点:加色法的颜色混合规律;相加色率、补色率及替代率的含义;颜色恒常性指标的计算;麦考勒效应
本章难点:颜色视觉的理论;色度坐标和色度图;颜色的测量和标定系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光与颜色
  (一)可见光波与颜色
  ⒈太阳光
  ⒉各种电光源
  (二)颜色的特性
 ⒈自然物体的颜色
  ⒉颜色的三个向度
  (1)色调:主要由光波中哪种波长占优势决定。
  (2)明度:与光波的强度有关,但是有些色调也受光强的影响。
  (3)饱和度:指颜色的鲜艳程度。
  (三)颜色视觉理论
  ⒈杨-赫姆霍兹的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存在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最敏感,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颜色视觉。
  ⒉黑灵的对立(颉颃学说):要点是:(1)视觉系统中存在三种感受器:红-绿、黄-蓝、白-黑;(2)在各感受器(或称机制中)引起颉颃的反应,哪一方的反应大,即成为最终的反应。
  ⒊颜色视觉的现代理论--阶段说
第二节  各种颜色视觉现象
  (一)视网膜的颜色区及不同观察视场
  (二)颜色辨别
  (三)颜色对比与颜色适应
  ⒈颜色对比
  ⒉颜色适应
  (四)色觉异常:色盲和色弱
第三节  颜色混合与标定
  (一)相加混色与相减混色
  ⒈相加混色
  指色光的混合。全部光谱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其法则是:
  红色+绿色=黄色
  红色+蓝色=紫色
  蓝色+绿色=青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⒉相减混色
  指颜料的混合,颜料的颜色是由自然光照到颜料后,某些成分被颜料吸收,其余部分被反射而形成。其法则是:
  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绿色
  紫色=白色-绿色=红色+蓝色
  青色=白色-红色=绿色+蓝色
  (二)颜色混合定律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