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安徽高考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6安徽高考语文卷变化教学指导意见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2015-12-1 10:16:54

语 文

一、2015年安徽卷与全国卷的比较

项 目

相 同

不同

安徽卷

全国卷

试卷

结构

1.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2.全卷分值为150

1.第Ⅰ卷阅读题,包括必修课程模块和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内容考查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6%

2.全卷题量21

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值比例约为27123

4.语言文字运用为6题,选择3题,简答3

5.古代诗歌阅读为8

6.语言文字运用为24

1.第Ⅰ卷阅读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选修课程内容考查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2.全卷题量20

3.全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分值比例约为32118

4.语言文字运用为5题,选择3题,简答2

5.古代诗歌阅读为11

6.语言文字运用为20

试卷

内容

必修课程“语文1”至“语文5

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范围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的散文和小说部分

2.选修内容及相应能力层级的考查,只限于“文学类文本阅读”

1.对选修课程考查的范围为“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

2.选修内容及相应能力层级的考查,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考生自能从这两类文本阅读中任意选择一类作答

二、模块课程开设建议

全国卷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语文选修课程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鉴于此,各普通高中如果高二年级选修课程,尚未开设有关小说阅读鉴赏和传记作品阅读的选修模块,建议在高三年级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三、高三教学建议

依据《考试大纲(语文)》所规定的必考和选考内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学应重视对经典著作、文史哲类的学术性文本以及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学习。这类文本观点明确、深刻,内容丰富、独到,逻辑清晰、严密,学生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把握文本概念的意义和内涵,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关注思想深刻、观点科学、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文本特点。

2.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史传类文本的学习。教学应重视课内文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迁移,学以致用。教学还应强化与史传人物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认识史传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并注重断句和翻译的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丰富多样、有深度文本的学习。教学应强化有深度的鉴赏,提升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还应对“一首诗(词)”鉴赏策略进行探索,以提高指导与训练的有效程度。 

名篇名句识记教学应在识记诗文的基础上,强化以理解为特点的识记诗文训练。

3.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应重视密切联系生活,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学所用材料应体现时代和应用的特点,教学应强化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

4.写作

写作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对审读材料、确定立意、拟定标题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握材料的整体内涵,写作应避免套作、宿构。

5.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文学品位较高、内容较丰富、鉴赏有一定深度的中外名家小说的学习。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作品内容,注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与领悟,注意作品内涵多义性的特点,鼓励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以提升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

 6.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应重视对中外名人传记的学习。传记类文本文字量较大,内容较丰富,所设问题的情境较复杂,要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要注重对传主生平、品格、成就等要素的指导和训练,还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与传记作品阅读相关联特点的把握,从而提升对具体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