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分
米芾多年来以墨池为重,他的园中只有黑白两色,无四季之分,画意清冷,水池不清,他的心只能看到水中的颜色,然而导致心病加重,难以继续作画,所以园中不能只有墨色,心中不能只有黑色,要看到外面的桃红柳绿,多方面发展,才会目明心通。
分析:画意清冷,不能只有黑白,得一分。没看到心病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说清池水与身心之关系。
(3)2分
当初僧人出现,指导他的书法,让他明白了做事要用心。而后来米芾成名,墨园成名,米芾落入繁华盛世之中,心不似往日宁静,被名利污黑,心受外物影响,心不宁静,过分追求哗众取宠,要用心,更要静心,不被世俗迷惑,不被名利诱惑,醉心于书法,只为了书法而书法,照应了文章的主旨,令人深思。
分析:考生说了这么多,其实只为要了一个点,就是不要被名利蒙蔽了眼睛!考生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做答。并且要用上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比如:“池水清澈”“耳聪目明”
(4)3分
晚年的米芾对名利过分的追问,将其池水刻意乌黑,换取大名大利。僧人把污水 比作米芾追求名利的心,池水清澈暗指米芾心中污浊去除,指明米芾为心病需毁掉墨园,放弃功名利禄。
分析:未答道回归自然的创作和艺术的活力。身体获得健康也未提及。
(5)4分
①等到池水清澈墨园再次呈现于明亮色彩中,也就是当米芾意识到如何摆脱心病,走出书法与虚名的纠结时,米芾才能达到更深的境界,在书画之中才会更有作为。由僧人的一番话可知米芾已经沉醉与墨园中的一派黑白,以此为傲,但却忽视了外面世界的五彩缤纷。使画意清冷,百毒侵身,故他需要摆脱这种状况。
分析:提及百毒侵身但是未讲到到耳聪目明,池水,恢复活力。
②僧人买米芾一块清墨五两黄金,又将黄金投入池中,意在提醒米芾不要再执着于墨池带给自己的名声,而要使池水清澈则是让他将自己因为名声而作的画销去,当池水清澈,他的心境也提高了,所以病就好了。耳聪目明。
分析:提及了池水清澈
(6)5分
米芾自身唯有放下对墨园的持着,才能获得身体上的康健;米芾唯有释去书画名利的束缚,方能获得心境的清明;米芾唯有将自己从黑白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才能使园林和自己获得生机。
分析:三个得分点还是比较清楚的,只有第一个得分点使回归自然的创作没有答到
(7)6分
①这句话的含义是:①要清除墨池,使之回归本色②要清除自己的内心,不应只有黑白,不因别人的赞美而修建墨园。艺术创作要源于本心,不应追求身外之功名 。③清理墨园使之回归明亮色彩,使米芾居住的环境不仅只有黑白两色,环境影响人,身体自然也会日渐康复,创作也会回归生命的活力。
分析:条理清晰,分点明确。
②此时米芾已显病态,痴迷于黑白两色,已无创作之心;米芾沉醉于虚名之中难有进步;造出的墨池并非是当年洗砚的墨池,只有恢复清澈,米芾的身心才会恢复健康走出绝境;画意清冷,只有恢复生机才会有进步。
分析:条理清楚,第一点和第四点可以合并。
复习建议:
文学作品阅读通常考查理解文中语句,把握主要内容,划清层次结构,评鉴内容形式四个方面。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但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而具有大阅读语意指向和文脉梳理的建模意识是化难为易、规范解题的前提。
1.全面梳理和掌握小说(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记住相应的一些名词术语。
2.训练材料的选择要结合福建省自主命题的特点,具有时代感、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意义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3、题型训练要全方位覆盖(情节、环境、人物、主题、技巧、语言、标题等等)
4、重视审题训练,强化文本意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情节、结构、主题和内涵的能力。
5、重视学生鉴赏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化此类题型的训练。
6、加强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训练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的一般答题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答题,学会采点得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第14题
原参考答案:突出王泗原品质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堪比古人:增强人物的真实感,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佩。
补充细则:
(1)①表现了王泗原朴素低调的性格特点,塑造了更丰满的人物形象;②使传记更具有真实性;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得分:4分。分析:准确点出“古人”一评价的内涵为朴素低调;从传记文体表意目的分析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每点各2分
(2) ①引用评论,增加传记的真实性;②增加了文学底蕴,更具文学性;③突出王泗原性格古怪,严肃,虽然他关心祖父,但方式迂腐如古人,也体现了他严谨,至诚.
得分:4分。分析:"真实性"得分2分;表现人物“严谨至诚”特点2分.
(3)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真实性和可信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使传主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富。
得分:3分。分析:能够根据传记体裁分析“真实性”“人物形象丰富”,但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得3分。
(4)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①体现出王泗原行小事一丝不苟;②为下文叙述王泗原学术研究做出了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印证作者说王泗原认真负责的特点。
得分:2分。分析:①④点均为表现人物形象特点,2分;②③点的分析为小说文体分析,不得分
(5)一方面写出了王泗原遵从礼仪,规矩做事;另一方面表现王泗原细心体贴,突出王泗原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照应了开头提到的左膀右臂。
得分:2分。分析:虽然答案分了两点,但都只从表现传主特点这一角度入手,实际只有一点,得2分。
(6)作用在说明王泗原性格有些古怪,宁愿登门打听情况也不愿打电话来问候。
得分:1分。分析:分析表现传主形象作用,但"古怪"不准确,因此只得1分。后半句重复文章内容,没有回答问题不得分。
(7)体现了祖父与王泗原感情深厚,对他的欣赏非同寻常,古人二字为后文王泗原对古汉语的研究深入作了铺垫。
得分:1分。分析:"古人"评价主要是为了展现传主特点而非表现感情,两句分析都从散文体裁分析,仅得1分。
(8)内容上写出王泗原不愧是祖父的老部下,最信任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
得分:0分 答案均与给定句无关。
第15题
原答案示例: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学问精深,功力了得,远超常人。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
评分补充细则:
①揭示了治学之艰难:需要深厚积累,不懈努力,认真专研,有责任担当(2分);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品格:积累深厚,认真严谨,学问精深,功力了得(2分);③表达作者对王泗原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之情。(2分)。
(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情况评析
(1)①体现王泗原做学问的高深。王泗原小时候家贫靠自学来做学问,体现他做学问的艰难和刻苦;②王泗原受到了叶圣陶的赞赏,表现他学问的功力深厚;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王泗原做学问,认真严谨的态度。
得分:3分。分析:2点均在分析本句表现了传主人物特点,给分2分。语言流畅,并提到“赞赏”态度,(非叶圣陶赞赏),给分1分。
(2)说明每个人都可以做学问,但学问的好坏却不相同。说明吕叔湘王泗原的认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效仿的,厉害得可望不可及,作学问需要一种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得分:3分。分析:答案涉及语句表义,表达传主的什么特点两个方面,语言表达不太规范,遗漏了作者在本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态度一点,扣去2分。
(3)学问是人做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做学问要认真厉害.必须有一种责任,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深入研究,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也应注重积累。
得分:2分。分析:从本句对“治学要求”角度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比较散乱,只有一点,得2分。
(4)学问人人都可以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其做好。想做好首先要认真,如同吕叔湘与王泗原;其次要有责任感,因为学问是一种责任;并且要脚踏实地,深入研究,像王泗原先生那样勤恳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因此便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得分:4分。分析:答案从1)治学要求2)传主评价两个方面对给定语句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每点2分。没有将本句放在全文语境中分析出作者对于传主的感情评价,扣去2分。
(5)说明王泗原和吕叔湘不是一般的文人墨客,他们做学问十分高深,一般的学问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从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这句话的对王泗原、吕叔湘的赞赏和佩服之情。
得分:4分。分析:答案从表达传主特点,表达作者感情两个角度入手,表述较为准确,每点2分。对语句本身的含义“治学要求”没有提及,扣去2分。
(6)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做学问的不易。而王泗原确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做学问需要全心投入与不懈努力,是一种责任,所以一直做学问的王泗原秉承这种责任感认真投入其中,这是对王泗原学问能力的认同与赞美。
得分:5分‘分析:答案基本答出要点,对句子含义有准确理解。语言表述和思路有些混乱,扣去1分。
(7)学问是人做得,但只有认真,严谨的人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王泗原是一个低调朴实脚踏实地的人,他的认真和努力让他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他看上去普通,实际上却有着过人的学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王泗原的敬佩和欣赏.作者没有明确说出是什么人,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得分:6分。分析:该卷从治学应有的精神,传主治学的特点,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三个方面条理清晰,表达流畅的阐述了该句的含义,书写也十分工整规范.
(8)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无比认真,无比用功的人,才能做得了学问。②王泗原因家贫从大学退学,但凭借家传功底与个人努力自学,加踏实地,终于也做成了大学问。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王泗原认真治学态度的高度赞扬。④也体现叶圣陶对王泗原非同寻常的欣赏的原因。
得分:6分。分析:分析做学问的要素2分;王泗原的学问功底与治学精神分析2分;表明作者对传主态度2分
复习建议:
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第二,如何阅读一篇传记文?
1.整体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2. 理清行文线索、结构;弄清主旨。
3.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
4.联系自己的实际,反省自己,从与传主的对话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第三,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第四,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五,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我们还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还有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第16题
本题的准确率很高,选错的以C居多。
第17题
本题考查修辞。题干中说“画线的语句比喻不当”,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比喻哪里“不当”。要弄明白哪里“不当”就必须清楚比喻的基本要求。一个比喻要成立,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质的事物,这是其一;其二,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性。如:“小玲长得像妈妈”,“小玲长得像空气”都不是比喻句。从划线部分的语境来看前文是“从深海奔涌而来的海浪冲向一座座礁石,腾空而起”,紧接着(即划线部分)应该要描述海浪“腾空而起”之时的状态或是“腾空而起”之后的状态;划线处的后文是“景象壮观”,是总结性的评价,那么前面对海浪撞击礁石的整个过程的描述应该都完成了,所以划线部分描述的应该是“下落”时的状态。
海浪撞击礁石后下落其特点应该是“散乱”,而瀑布的特点是“整齐、平滑”,(瀑布当然也有不平滑的,这里仅就一般情况而言)故在“相似性”上有问题。同时,用“瀑布”来喻“海浪”,这是“以水喻水”,也不符合“本体和喻体不同质”的要求。
评分标准:
①只要学生所选喻体能够体现“散乱”这一特征的,就给1分。因为从喻体的选择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审清了题意,所作的修改是否有针对性。
②所选的喻体及对其的描述能基本符合语境的要求,再给1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不符合本喻体异质性要求:
像暴雨连片直下(0分)
像巨型的喷泉一样涌现(0分)
②喻体选择失当。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喻体之间无相似性,如:
像雄鹰一样俯冲直下(0分)
像仙人一般腾云驾雾(0分)
一是本喻体有相似性,但在“度”的把握上不得当,如:
像陨石一般砸在海面上(0分)
像万马奔驰一般(0分)
③句子太长,与上下文明显句式不一致。
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1分)
优卷示例:
像珍珠散落满地(2分)
像宝石晶莹散落(2分)
像白雪飞洒开来(2分)
试题参考答案:飞珠溅玉。
第18题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但跟以往不同的是,以前仿写的形式与内容完全由上下句或者示例约束,但本题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背景(锦旗)。这可以看成是以往的写宣传口号、串词等应用型题目与仿句的融合。
仿句的起点是读懂示例,也就是要“仿”的什么。具体而言,包含形式(如结构、修辞等)和内容(与语境相协调)两方面的要求。从形式上看,示例分上下两句,每句字数相等,但不要求对仗。同时,因为是写在锦旗上的,字数不能太多。修辞上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双关(“绿叶”“希望”也指公司、小学)。内容上,是赠方希望小学向受方绿叶公司表达感激或赞美,所以话题当与“教育”相关。
评分标准:
①上下句字数相等并且每句字数在10字之内,给1分;
②内容上符合“赠方希望小学向受方绿叶公司表达感激或赞美”的情境的,再给1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写成一个句子的、字数超出的或上下句字数不等的,如:
绿叶遮风挡雨,为学子撑起一片蓝天。(1分)
②内容违反生活常识的,如:
绿叶播撒种子,希望开始生长。(0分)
绿叶友善援助,衬出栋梁万根。(0分)
绿叶分享火源,点亮希望之火。(0分)
分析:绿叶如何播撒种子?绿叶如何衬出栋梁?绿叶怎么与火源产生关系?
③写的内容只注意到锦旗的接受方(公司),忽略了锦旗的赠送方(学校),没有点明“教育”这一话题,如:
绿叶乐于助人,谱写美曲一段。(1分)
绿叶默默无闻,点缀春色一片。(1分)
绿叶生机盎然,装饰无边大地。(1分)
分析:谱写了什么“美曲”?“点缀”了什么“春色”?“装饰”了什么“大地”?赠送锦旗的原因不明确。
④双关的字面义和关联义辨别不清,造成逻辑混乱,如:
绿叶就像春风,吹绿希望一片。
绿叶辛勤浇灌,哺育桃李一方。
绿叶庇护之下,树苗茁壮成长。
绿叶慷慨解囊,织起梦想天空。
分析:根据示例和背景知识的关系,绿叶和希望既指其字面义,也指“绿叶公司”和“希望小学”。但是,在示例中“绿叶”首先是字面义,即“绿叶无私奉献,托起希望一片”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现实中绿叶公司是施动者,教育事业或学生(孩子)是受动者(受益者),但现在在示例中用“绿叶”喻指“绿叶公司”,也就是说施动者的位置上现在是一个喻体,那么相应的受动者的位置上也应该是一个喻体,即应该是教育事业或者学生(孩子)的喻体。那么哪种受动者能跟作为施动者的“绿叶”相对应呢?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只有“红花”。而且,“绿叶”必须发出一个动作,使受动者受益,但在现实的生活经验中,绿叶的“动作”很少,因为绿叶一般是静止的,即使动,好像也很少跟其他事物发生关联,(如风吹树叶的动)这就给学生的回答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拟人手法的运用也必须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做基础。
可如果“绿叶”指的是“绿叶公司”这个实体,那么,可以做的“动作”就多得多了。如上文所示的“辛勤浇灌”、“慷慨解囊”等,而且语意上似乎也很顺畅。但一旦“绿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会出现“绿叶庇护树苗”、“绿叶吹绿希望”这样明显有违生活逻辑的情况。这恐怕是本题潜在的最大的一个难点。
优秀答案示例:
绿叶构筑希望,撑起一片绿荫。(2分)
绿叶挡风遮雨,呵护祖国之花。(2分)
试题参考答案::
①绿叶托起希望,爱心真诚一片。②绿叶一片,爱心无边。
第19题
这次的材料分析题材料相对较长,数据较多,而且对比不明显,理解上会难一些。学生做题所花的时间可能也会相对较长。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本来更适合用图表来表达。假设文字真的换成了图表呢?在命题的形式上是否会有所突破?
评分标准:
观点中出现了主体“纸质阅读”或“网络阅读”并表明态度的,给2分;陈述两点理由,每点给2分;语言面貌1分(只要没有出现较多的错别字、病句等的,就可以给分)。
学生错误答案例析:
①人们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早已成为必然,纸质阅读固然是为阅读的本质享受不可掘(摒)弃,但网络优于纸质的讯息传递速度更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在关于重在实效性的阅读上无疑更为节省人力、物力。但书籍作为精神文明的宝库并不能一朝而就狼吞虎咽地去读,而是要细细品味,这时纸质阅读又优于网络阅读。各有利弊所以择其优点而适其所用,二者并存才是最优。(4分)
分析:本次阅卷本题的给分是比较宽松的,4分是较低的分数。但从内容上看,这位同学的分析还是比较到位的,问题在于答题的格式不规范。我们一般要求先提出观点,再展开分析,而这位同学则是“先分后总”,影响了老师的阅卷。另外,“我认为、首先、其次、再次”等结构性字眼在具体答题中还是能起到标明思路的作用的,可以考虑使用。
②首先在2012年11月上旬进行阅读选择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上阅读最多,其次是购买图书阅读,最末是手机等其他移动平台。我认为,我们应该多选择网络阅读,方便又快,而且能在线寻(询)问关于此类的问题。并且在选择纸质阅读还是网络阅读中,网络阅读大于纸质阅读占30%,纸质阅读大于网络阅读占33%,只读纸质媒介占10%,只在网络阅读占5%。但是我更提倡网络阅读。(3分)
分析:因为材料阅读难度较以往大,这次出现了少部分“离题”的情况。这位同学试图谈对“调查结果”的看法,而题目明确要求谈“对于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的看法。
优卷答案示例:
③对于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我认为纸阅读更好。首先,纸阅读相对网络阅读来说,基本没什么辐射,有利于我们的眼睛健康。其次,纸阅读不会消耗任何电资源,而网络阅读就会。纸阅读对于提倡环保、节约的理念更贴切。最后,纸阅读便于我们随手记下某一片段的阅读感受或者对某一段文字的注解。所以我认为纸阅读更好。(7分)
④我偏爱于网络阅读。首先,随着经济发展,资源日渐短缺,网络阅读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其次,随着手机盛行而功能齐全,今天大多数人的手机都有上网阅读功能,手机随身携带,阅读方便且随时阅读可增加阅读量,充分利用了时间。最后,购买纸质阅读的价格较高,网络阅读所花的费用较少。(7分)
分析:上面两个答案在表达上都还有些瑕疵,但在实际阅卷中都拿到了满分,其优点就在于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给人观感较好(此项意义不可小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