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情况在报志愿之前应该提前了解,在基本确定选报学校和志愿后最好能够跟选定院校联系,询问二志愿录取规则。
小提醒:河北省考试院要求,高校录取时,当同批录取控制线以上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时,不得拒绝录取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生源不足的高校,经学校申请,可适当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
■分数级差不可小视
分数级差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分数级差;二是专业分数级差。学校分数级差,是指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非第一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差;专业分数级差,是指提档考生在不能满足其第一专业要求时,要将其总分减去一个分数级差后参加第二个专业的排序。
比如,很多学校招生二志愿考生,明确规定第一、第二院校志愿的分数级差为30分。高校的招生章程中,一般规定学校的专业分数级差为3至10分,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的第一志愿,以实考分排队,若考生的第一志愿专业未满额则将该生录取为该专业;若考生的成绩未达到其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若第二专业志愿仍不能录取,再减去一个级差分参与第三志愿排序,如此依次类推,对于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则先减个级差分参与第三志愿排序,如此依次类推,对于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则先减去一定分数后参与第一专业志愿排序。
■加分待遇有差异
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来说,一定要了解各个学校不同的政策,有的学校在提档时承认加分,但在安排专业时只考虑高考文化课分数。对于一些成绩一般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时要考虑这一因素。如果考生的高考总成绩相当,高校一般优先录取实考分数高、相关科目分数高及学科竞赛、科技发明创造、体育比赛获奖的考生。
■部分专业限定单科分数线
考生不能忽视“规则”中对相关科目成绩的要求。在高校招生章程中,最常见的有对外语成绩或公共课成绩的要求,还有的高校招生章程中提出,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数学或英语单科成绩高分者。考生要扬长避短,对自己的成绩要有正确的把握和衡量。
■按大类招生成趋势
“按大类招生”这种招生方式,是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采取的新的人才选拔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按专业类招生,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更大空间,学生入学学习一年或两年后,达到学校一定的要求再选择专业。
目前按大类招生分两种模式:一种是高校普遍采用的“按院系招生”,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另一种模式则是一些高校的“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实验班招生。这些实验班也不分专业,实施的是“通识教育”,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等。
按学科大类招生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是有所不同的。实行大类招生以后,一个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专业”,实际上,每个大类中又包括若干个专业,所以学生选择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按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专业志愿的盲目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选择专业方向,目标就更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