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河南郑州市四十七中高三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高考 2014-12-10 15:13:09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客隐兖州。少喜文章,能辩论,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李光弼镇河南,盗起苏、常间,残掠乡县。代宗诏中人马日新与光弼麾下皆讨。建封见中人,请前喻贼,可不须战。因到贼屯开譬祸福,一日降数千人,纵还田里,由是知名。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擢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①。
李希烈既破梁崇义,跋扈不臣,寿州刺史崔昭与相闻,德宗召宰相选代昭者,杞仓卒不暇取它吏,即白用建封。希烈数败王师,张甚,遂僭即天子位。是时,四方尚多故,乃缮陴隍,益治兵,四鄙附悦。希烈使票帅悍卒来战,建封皆沮衄之。贼平,进封阶。
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②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
治徐凡十年,躬于所事,一军大治。善容人过,至健黠亦未尝曲法假之。其言忠义感激,故下皆畏悦。性乐士,贤不肖游其门者礼必均,故其往如归。许孟容、韩愈皆奏署幕府,有文章传于时。
(《新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八十三·张建封传》)
【注】①马燧、李灵耀、杨炎、卢杞均为人名。②阍闼:宫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慷慨尚气,自许以功名显        显:显扬
B、希烈数败王师,张甚            张:张狂
C、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          何:怎样
D、欲亟去,不许                亟:赶紧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来源]
B、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C、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D、时马燧为三城镇遏使/雅知之/表为判官/攉监察御史/燧伐李灵耀/军中事/多所诹访杨炎/将任以要职/卢杞不喜出/为岳州刺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建封慷慨豪迈,洞察事理。李光弼奉命讨伐苏、常一带的盔贼时,张建封认为不必交战,只要晓谕祸福就能令盗贼投降,果如所料。
B、张建封文武双全,治军有方。李希烈叛乱,派精兵强将攻打寿州,张建封修壕练兵严加抵拒,叛军最后被平;治理徐州时,全军大治。
C、张建封关心民生,体恤民情。宦官主持宫市,欺行霸市,一农夫反抗被拘,张建封向皇帝求情,并趁机请求废除官市,皇帝欣然应允。
D、张建封待人宽容,礼贤下士。张建封善容人过,对恶人也法内宽容;喜欢延揽人才,不管贤能与否均同礼相待,士人也觉得宾至如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5分)
译文:
(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久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⑤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⑥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原文有删略)
【注释】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鼎彝(yí)尊斝(jiǎ):均为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积。④呻佔(zhān):诵读。⑤斗靡:原指写文章以篇幅多、词藻华丽而夸耀争胜,此处可理解为卖弄才学。⑥跧伏:通“蜷伏”。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日      诏:诏令。
B.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易:交换。
C.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顾:反而。
D.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    固:本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5分)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习惯 / 阅读面较广 / 阅读的随意性较高(或:计划性不强)/ 读书方法欠佳(注意下一层的提示限制语“但是”,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提示限制语“但是”,可以知道前后内容是相对的,前面从正面回答,后面从存在的问题方面回答。①④一组,②③一组。从①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有阅读的习惯;从④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面较广;从②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较高;从③可以看出,学生读书方法欠佳。
四、作文
18.本次作文立意:从关联词、用字多少的角度看应提炼为“快”与“慢”,并侧重于支持“慢”
写作思路: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要分析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而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一味地只谈“快”或者只谈“慢”;也不能片面、武断地否定“快”或者“慢”。当然,两者都有所涉及,不代表就是平分笔墨,要有所侧重。另外,为了打开思路,不宜将“快与慢”仅仅限定为速度的快慢,而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态度。
【素材参考】
慢工出细活。
欲速则不达。—《论语》
多拉快跑酿灾祸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印第安谚语
走得慢点,走得远些。—俄罗斯谚语
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伊朗谚语
【片段欣赏】
1.骏马飞驰流星迅疾,那是快的力与美; 老茶甘美陈酿飘香,那是慢的甜与醇。
2.“飞湍瀑流争喧豗”固然雄奇壮观,“泉眼无声惜细流”亦有柔美静谧。 快与慢,各有其美。火山瞬间喷发,源于积聚百年的能量;铁树一朝开放,源于吸取千年的营养。 快与慢,彼此交融。
3.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美。快,是速溶咖啡,方便快捷,香甜可口; 慢,是一壶清茶,悠然纯美,回味无穷。
4.快与慢,彼此交融。没有慢,安得快?慢是积淀,是植物炭化为煤的千万年等待;快是爆发,是煤投入烈火的瞬间辉煌。没有丰厚的积淀就没有有力的爆发。
5.慢,造就了多少隐士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种看似散慢的悠闲心态,现代人岂能感受得到?
6.苏洵二十七岁始闭户读书,四十岁参加科举考试,历时十几载;王羲之七岁学书,至五十岁宴饮兰亭,一挥而成绝世《兰亭序》,历经四十几年;杜甫七岁学诗,一生历经磨难,仍苦吟不辍,身后直至明代方成就“诗圣”之名,历时八百年。这些大家的经历不禁使人想到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7.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8.一本《本草纲目》二十年,一部《资治通鉴》十九年,一本《红楼梦》十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才是后人的一种享受。当然后人享受时也要慢慢来,如果一天就将《红楼梦》读完,那也就没有乐趣了。《本草纲目》能够滋润中华民族上千年,而《红楼梦》养活了成千红学家,这都是得益于慢。
【把脉时代病】
1、曾几何时, “多快好省”还是效率优先的代名词;而如今,却成了快餐时代的通病。 君不见,为了加快生猪出栏,给生猪注射镇静剂;为了快速蒸馒头,给面粉加入发酵粉;为了快速熬制高汤,干脆用调料秘密调制;为了快出图书多赚利润,复制克隆乐此不疲……
“鸡的屁”( GDP)上去了,只是,鸡蛋再也吃不出蛋味,馒头再也闻不到麦香,穿越搞笑满荧屏,全中国都像北京城,人们的幸福感也悄然流失了。
与此同时,因为络无处不在与方便异常,博闻强识不再是做学问的必需,摘抄积累成为远古神话,阅读纸质书籍已成为络时代的奢侈……干部写总结,百度一下;教授写论文,百度一下;学生做作业,百度一下……
沉重的钱学森之问,哪里会有答案?
2.城市风貌“千城一面”
每栋建筑都应讲述它自己的故事,而中国绝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故事。当下中国城市普遍缺乏特色,以至于从酒店的窗户望出去,城市风貌“千城一面”。这是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马丁·罗班对中国城市建筑的评价。
画龙点睛:近些年来,有发展没文化、有模式没特色、有速度没内涵的,不仅是城市建设。
2.被“百家讲坛”风干的经典
“百家讲坛”捧红了学术超男易中天,学术超女于丹等一大批学者,他们解读经典名著的作品畅销不衰。这无疑是当前的时尚操作、媒体效应和受众形态。然而,当我们肯定或是推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经典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被掩盖的倾向,那就是不能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由于“百家讲坛”通俗直观与间接解说式的辅导传授模式,导致观众放弃了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深入感悟名作的过程。也就是说,百家讲坛越红火,也就意味着越多的观众都在聆听同一个声音、接受同一种解读思维。这样简单是简单了,容易是容易了,速度是加快了,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精神上的单薄缺氧和文化上的单一缺血,即思想能力解构弱化和人文底气匮乏低迷。
画龙点睛:想深刻,就别看电视,这是某著名节目主持人的一句名言。在“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语境中,央视“百家讲坛”同样不能免俗。指望依靠一档对经典名著进行娱乐化解读的节目,让自己具有较高的国学修养,无异于痴人说梦。一千个读者本来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节目一播出,千千万万的观众就成为一样的“哈姆雷特”了。


>>点击下载完整版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