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做“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要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1.下列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便易面临安全风险。
B.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体现。
C.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有效防范,更需要开拓创新,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由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所决定的。
D.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就会传承,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享受文明之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我们必须反对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文化自律要求我们既要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轻视群众文化的态度,更要坚决反对崇洋媚外,紧盯国外领奖台而拼争奖项的行为。
C.面对美国的文化强势和称霸全球的现实,我们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D.如何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让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这也是文化自强的最佳体现。
B.美国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值得借鉴。
C.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召唤力,而这有赖于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
D.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先决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难之,竞弃功去。淳祜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 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日:“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日:“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凡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监丞:王登曾任监丞。 干办: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 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竟:竟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3分)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冯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名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为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冈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石州慢
【宋】张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技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8.“溪梅晴照生番,冷蕊数枝争发”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对下阙进行鉴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1956年的债务
铁凝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柯,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58块左右。这一阵我天天计算这五块钱的利息,大概不会错。
万宝山将轻而薄的信封叠了个对折塞进衣兜,他无心核对信封里那连本带息的钱数,都五十三年了,多一分少一厘的真那么重要吗?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那像是一种乞望,好比儿童对大人撒娇时要大人抱抱。或者那也是一种对托付之事的再次确认: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父亲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眼球浑黄,面目黧黑,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干脆更像是大鸟的标本,万宝山想。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
几天后,父亲去世了。万宝山很想尽快完成父亲的嘱托。倒不是因为那五块钱的债务,而是父亲在病床上那奋力张开胳膊的姿势。正是那病鸟般的姿势提醒着他,他不愿意父亲死前的那个瞬间总在脑子里盘旋。
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他的小家经济收支大致平衡,偶尔略有盈余,可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学校在国庆节后分批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其实他并不记得李玉泽,有关李玉泽一家,万宝山都是从大哥那里听说。在大哥印象里,李玉泽家总是比他们家吃得好。后来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那一年,万宝山还不到三岁。
父亲的借钱典故随着李玉泽一家的离开渐渐告一段落,他的另一种习性凸显出来,他吝啬。或者换句好听的话,他极端地节约。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带头喝隔夜的已经馊了的菜汤,吃过期的药片,不许点1 5瓦以上的灯泡。他还锯煤——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分两次添煤烧得更透。家中的米、面、油更要上锁。万宝山印象里,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
三十几年过去了,万家的孩子都已长大,就仿佛他们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他无事可做,干脆就独自承担了买菜的任务。说他买菜不如说那是捡莱,每天下午市场快要收摊他才前往,他坦然捡拾着菜贩们遗弃的菜帮、菜叶,院子里的老邻居们为此嘲笑他,他们说,老万什么时候捡到一块肉就好了,也改善生活做一顿红烧肉给我们看看。父亲说改善生活还用得着捡肉啊,我今天就改善。邻居们问他怎么改善,父亲自豪地说,他准备做一份红烧芹菜。众人笑起来,父亲却不觉得这是玩笑。吝啬在他,已不是生活所迫,那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信仰,或者生命的一个动力,简直须臾不可离开。吝啬在他,也没有什么不光彩,能够做到尽最大可能地不花钱,那才叫光彩。这的确,的确和借钱不还不同,这是一个人给自己找乐儿,碍着谁啦。
2009年秋日的这个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车厢里的售货车来来回回在他眼前过了几趟,同车厢的老师们把售货车上那些食品袋扒拉来扒拉去的,他则看得淡然。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父亲的影响呢?
火车进站,北京到了。万宝山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他挂掉电话,在鸟巢乘地铁10号线,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
原来这是一片别墅。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他看见了桥下的池水,水中的睡莲,环绕水池的大片草坪,喷泉,木椅,一些树种珍贵的树们。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粘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盼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形成一个足有上千平方米的庭院。一个五岁左右、留着分头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冲他的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26块钱一瓶的矿泉水…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夕阳西下,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红嘴的黑鹰展着双翅飞得最高,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大地白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