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在河南西南部一所二本学院的一个系,10名同学被查出身份造假,是冒名顶替的“克隆生”,等待他们的是被清退的命运。此高校因这样被清退的假学生达300多人。
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假”居然也屡禁难绝。无论是“论文造假”还是“伪造科研结果”,“假”其实早就在大学校园里攻城略地了,不过要想在活人身上“造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有道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假学生”成了一条产业链,不仅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教师、户籍部门都通通成为“假学生”产业链的创造者与获益者时,“假学生”被批量制造出来,也就并不意外了。
某种程度上,相比考试作弊,直接在录取环节做手脚无疑是更不可容忍的作弊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假学生”现象,显然不能有丝毫的纵容。如果对“假学生”仅仅是停留在后知后觉的检查身份的层面上,显然还远远不够,只有斩断“假学生”产业链这根利益链条,这一怪现状才有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