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两门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及“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1个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历史学),2个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是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门类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院系之一。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学风严谨、重点突出、各有专攻又紧密合作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31人,8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有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讲学、访问的经历。
近十年来,学院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在历史学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四性”(系统性、科学性、思辨性与交融性)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新理念,在国内首创“世界史试验班”,强化外语的学习;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的训练与原典的研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推出“本科生学术导师制与学年论文制”、 “校外专家讲座制度”、“本科生科研基金制”、“历史文化节”、“学长制”等人才培养新举措,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院的本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大多到国内外名校读研深造,也有一部分直接就业,受到相关用人单位好评。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历史学基地班、世界历史试验班、考古学。目前均按历史学基地班专业大类招生。
历史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作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本基地班以“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旨在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并具国际眼光的历史学专门人才,以及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方面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中外历史基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操作应用能力,品德优良,身体健康,具备“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文献、基本技能)、“四性”(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思辨性、交融性)及初步的独立研究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典籍导读、古代汉语、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论文写作、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世界主要宗教以及各类专题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特色课程有: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通论、中国史专题seminar等。
本专业享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待遇,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在文化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和文秘等相关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世界历史试验班
本试验班于2000年在国内首创,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要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教学与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言,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历史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
本专业享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待遇,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外事、文秘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考古学专业
本专业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古学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高素质的考古专业人才需求,完成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培养任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运用的知识,能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及相关研究。具备较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以及历史文献及史学方法、成果解决考古与文物研究方面的问题。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基础、田野考古实习、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考古学史、博物馆学概论、文化人类学、中国通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古文字学及各类专题课和专业选修课等。
本专业享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待遇,毕业生可在大专院校、各级考古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文物管理部门、海关、新闻出版机构从事与文物考古、文物鉴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联系电话:027-68754751、68752695 传 真:027-68754407
电子邮箱:whdxlhb@163.com
哲学学院
哲学学院创建于1922年,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在全国各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该院现为国家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和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共有 21个校级研究机构。
该院是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国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9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心理学系有1个硕士点。学院教学水平一流。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为本科生授课。注重采取原典教学、双语教学、启发式、互动式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36人(含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20人。教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8人。
该院学术成果显著。近5年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居全国高校哲学院系前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0多篇、出版著作(含译著)19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9项,其中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本科专业:哲学基地班、国学、现代哲学国际班、宗教学、心理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哲学基地班、国学试验班、现代哲学国际班、宗教学按哲学基地班专业大类招生,二年级分专业,宗教学专业2012年不招生。
哲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所在学科的所有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国内外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思维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等。
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策划、宣传、采编、文秘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国学试验班
本班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文学院、历史学院以及高级研究中心联办,旨在培养一批对我国传统经学、史学、文学、小学的基本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有深刻理解,能熟练阅读中国古典文献和外文,且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走向,并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复合型人才。该班的创办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在教学模式上参酌中国古代书院和牛津、剑桥导师指导阅读及讨论的方法;在教材选用上力求直接采用原典原著;在考核方法上采用闭卷与课程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形式;在师资来源上尽量扩大范围,邀请校内外、国内外名家作专题讲座。
主要专业课程有:国学通论、国学研究方法论、文献学及目录学、四书、老子及庄子、左传、诗经(附楚辞)、史记、《文选》选读、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中国通史专题、世界史专题、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专题、周易、荀子、汉书、后汉书及三国志、唐诗及宋词、四通考、二程朱熹王阳明研究、清代小学研究、近现代语言文字学、语言学概论、文字信息处理、儒学专题、道家专题、佛学专题、外国文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国际汉学、天文历法、书法等课程。
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外事机构及出版、报刊、杂志等部门、大型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策划、宣传、采编、文秘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现代哲学国际班
本专业参考欧美大学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知识、有思想、善写作、有创造性,能在未来国际学术论坛上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直接与世界哲学界对话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哲学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国内学生和国际留学生,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案。强调学生掌握运用古代汉语和外语的技能,融会贯通中外哲学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等。大部分西方哲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部分课程聘请外国专家全英语教学。还聘请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内知名专家以及欧美等著名学者前来做短期讲学。
主要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精读、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心理学流派、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古代汉语、德语、拉丁语、先秦儒家(《论语》、《孟子》)、道家通论(《老子》、《庄子》)、佛学通论(《坛经》)、朱子与王阳明、王船山与《周易外传》、前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研究、《圣经》与中世纪哲学、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研究、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分析哲学、心智哲学、中西比较哲学、比较哲学方法论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30%)。
心理学专业
本专业撷取国内现有心理学发展主要模式之长,探索一种新的心理学发展和教学模式。该模式以生命科学和哲学为基础,以基础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为主干,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两翼,努力把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具有广阔的哲学视野,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严格按照先进的理学模式进行基础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先进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充分利用我校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交叉科学研究能力和领域转换能力的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医学资源,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西方心理学史、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心理学等。
毕业生可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大众传媒系统以及其他部门从事科研、教学、人事管理、社区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培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15%)。
学院网址:http://202.103.25.23:8077/zxy/index.jsp(或从学校网站“院系设置”栏目进入)
联系电话:027-68753570,68756935
电子信箱:123911411@qq.com,wdgong@whu.edu.cn
艺术学系
艺术学系成立于2003年8月,是学校独立建制的直属系之一。现设有戏剧戏曲、影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教研室和表演艺术研究所、表演实验艺术团,拥有戏剧影视文学博士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并已在戏剧戏曲学、电影学、艺术学三个硕士点上招生,建有戏剧影视文学、表演两个本科专业。
艺术学系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并聘请了冯天瑜、刘纲纪、谭霈生、曾永义、尚长荣、吴雁泽、余笑予、郑洞天、梁伯龙、王丽君、王晓鹰、刘祯、沈铁梅等知名学者、艺术家为艺术顾问或兼职教授,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学科互补性较强的学术梯队。
自成立以来,艺术学系稳健发展,已形成戏曲文化学、戏剧美学、电影学、话剧研究、表演研究、音乐教育学以及现代艺术美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获批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湖北省文化厅科研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一批戏剧、戏曲、影视、艺术史学术专著和音乐、表演专业教材;教师中有多人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或表彰;学术著作和论文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等各种奖项;师生创作的美术、戏剧、音乐、舞蹈表演艺术作品多次获得省部级大奖。
艺术学系积极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建立了多个专业实践基地,包括中央电视台中视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歌舞剧院、《知音》杂志社等文艺团体或媒体。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经与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莫斯科艺术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韩国中央大学等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多次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学生。
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表演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本专业以中外戏剧、电影、电视为考察对象,研究戏剧、影视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旨在繁荣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评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电影和电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戏剧、戏曲、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以及较强的戏剧影视评论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外电影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电影艺术发展史、影片分析、艺术概论、戏剧理论、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戏剧编剧、电影编剧、戏剧导演、影视摄影、电视专题片制作、电影音乐、电影大师作品研究等。
毕业生可在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文艺团体、文化管理机构、报刊杂志社、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从事戏剧影视创作、编辑、管理、教学以及理论研究工作。
表演专业
本专业含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舞蹈表演等方向。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国际,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演艺,既有扎实表演功底又具有良好学术素养、既可进入国内演艺市场又能打入国际演艺市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表演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表演、表演理论、中外音乐史、乐理、和声、曲式、音乐编创、视唱练耳、舞蹈、舞蹈编创、导演、台词、钢琴、声乐、形体训练、艺术概论、写作等。
毕业生可在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台、电台、剧院(团)、国家机关、宣传文教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表演、宣传及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按艺术类招生,只有取得该专业合格证的考生方可报考。
学院网址:http://art.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380、68752387
电子信箱:art@whu.edu.cn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的单位之一。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办学实力雄厚。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1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Ι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学院还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培养单位之一。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年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均进入前十名,其中公共管理学科排名第一。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现有教职员工86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27人。有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位(第一首席1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学院按照“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改革兴院、民主办院、制度治院”的办院宗旨和“政治与公管并重、科研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应用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发展方略,牢牢把握“建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创一流效益”的发展目标,坚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发展格局,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国际化为平台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高标准、高水平、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现有学生2000 余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
招生的本科专业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按政治学类专业大类招生;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按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
政治学类(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专业)
政治学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门研究国家现象和国家治理,探寻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国际关系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政治管理、政治研究和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
政治学类包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两个专业。按照政治学类专业的内在联系,采取“打通”与“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即在入学后第一年,按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平台课体系(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电子政务),进行统一培养;一年以后,在学生对相关专业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特长、社会需求,分别进入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本科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品德优秀、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者,经选拔后可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家管理、政府公共管理方面的智慧,懂得政治与行政的一般规律,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规律,掌握中国政治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电子政务等方面建设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力求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修养和较高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并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管理、电子政务管理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成为社会和政治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推进国家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的后备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西方政治制度、西方政治思想、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管理学、行政学原理、宪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当代西方政治学说、公共政策学、行政法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电子政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发展政治学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含外资、合资企业)、事业单位、部队、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理论宣传、政务管理或教学、科研等工作。
外交学(国际事务)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工作能力,对国际问题有敏锐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能够在涉外事务领域从事管理、研究咨询与实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外交学是跨学科交叉性的专业,力求使学生具有涉外方面的宽广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系统。本专业主要从事外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国际事务、国家交往和外事管理的一般规律和运作过程。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现代管理技能。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外交学概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原典选读、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外交政策、英国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专题、外事管理概论、国际礼仪、国际组织学概论、专业英语、国际英语新闻(听、说、评)、涉外谈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外交、国际法、世界经济概论、电子政务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各级党政机关的外事部门、国际组织与机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众传媒的国际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政策研究、理论宣传、咨询与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科学及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基本原理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何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和各类非政府公共机构的诞生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类面向各主要二级学科培养具有坚实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受到严密理论思维和严格管理实践训练,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等三个专业,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即入学后第一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采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行政学原理、社会保障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分别进入相关专业继续学习。本科毕业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品德优秀、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者,经选拔后可推荐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运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机关、企业单位、非政府公共机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技能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一门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非政府公共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且具有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线性代数(D)、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保障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治学原理、行政组织学、行政法学、行政监督学、公务员制度、当代中国政府、西方行政学说、市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电子政务、公文写作与处理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党群部门、企事业单位、非政府公共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管理、文字秘书、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从事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公共管理类专业。该专业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并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数据统计分析、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行政学原理、社会保障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卫生事业管理、现代城市管理学、医药经济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行政法学、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环保、非营利组织营销部门,医药经济、健康管理、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数学(F)、线性代数(D)、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行政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险、公共财政与税务、公共金融与投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会计与财务管理、保险学、风险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统计学、薪酬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等。
毕业生可在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政府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院网址:http://www.pspa.whu.edu.cn
联系电话:027- 68752523 、027-68755297
电子信箱: 13707198316@139.com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武汉大学具有深厚底蕴、鲜明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学院。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70年代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80年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后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发展,2011年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培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教育部特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9年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第二。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教授29人、副教授3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10多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4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
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学院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 “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武汉大学)基地和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政党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中外德育研究中心、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现代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博士生约150名,硕士生近300名,本科生约100名,博士后研究员10余名,访问学者10余名。
学院已与美、英、法、德、波兰、日本、俄、比利时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均有多名境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学院亦有数十人次师生外出进修或学术交流。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求实创新精神,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制度、现代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普通心理学、青年学、组织行为学等。
毕业生适应范围: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党政群团、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机构、军队从事理论宣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
社会学系
武汉大学于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有社会学课程,我国著名学者李达、李汉俊等先后在武汉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随后,设立社会学专业。1979年以来,武汉大学是率先恢复社会学教学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高校之一。2005年10月社会学系独立建制,成为学校的直属系。
社会学系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5人。现有2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4个硕士点(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和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点(社会学),其中社会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三个研究机构(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并建有图书资料室以及社工实验室。
社会学系与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港台地区20余个学术机构和办学实体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或合作办学关系,在深圳、云南、宜昌等地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先后主持和承担了40余项国家及湖北省的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已获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2006年有2名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09年有8名学生获得“湖北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2011年有1名学生获得美国“百人会”英才奖。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按社会学类招生。
社会学类(含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
本学科大类包含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大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进校后前两年,在统一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选择社会学专业或者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学专业
本专业是从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培养具备较全面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社会思想史、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民俗文化与现代化、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等。
毕业生可在教育与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评估与预测、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与技巧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旨在帮助个人、团体、社区恢复与增强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并致力于改善与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基础知识、较熟练的社会工作技能及反思批判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人类学、人口学、组织学、管理学、犯罪学、人类行为与成长环境等。
毕业生可在教育与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福利机构、城乡社区从事教学与研究、管理与(辅导)服务等工作。
学院网址:http://shxx.whu.ed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