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多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专业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P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城市空间信息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定位算法与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不动产测量与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测绘相关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部门、航海航空航天部门、城市规划与勘测部门、地图设计及工程建设等部门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好。
导航工程专业
导航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工程学科专业,主要涉及导航基础理论、各种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导航传感器设备的集成及其应用,服务于航空、航天、交通、军事、公安等领域和部门。培养掌握现代导航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导航定位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导航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导航学,最优估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卫星导航原理,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路,卫星导航数据处理方法,组合导航,惯性导航原理,嵌入式系统与程序设计,GNSS接收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导航电子地图,天文导航,室内定位技术,LBS技术与应用等。
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交通、军事、电子、信息及通讯产业等部门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门、教学和科研单位从事研发、管理、教学及应用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网址:http://www.sgg.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811
电子信箱:rjzhang@sgg.whu.edu.cn
国际软件学院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要求和全球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在部分国内著名大学中设立的。学院按照世界一流学院建设目标组织办学,旨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化、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学院2011年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60%,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学院现拥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专兼职教师21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外聘教师91人、校内双聘教师57人、外籍教师11人。专任教师中有正教授17人、副教授17人、讲师17人,9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1/3的教师有国外(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学院目前拥有一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设备一流的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有高性能服务器和计算机设备,拥有完备的实验与科研教学设施和软件,专线接入长城宽带网和校园网,设备与网络对学生全天免费开放。
国际软件学院将国内外一流教学资源引进学院,注重学生国际交流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院的办学特点:学院聘请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著名大学以及Microsoft、IBM等公司的著名教授、专家在本院授课、讲座,已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美国詹姆斯麦迪逊大学、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印度威洛尔理工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含实验软件)、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实习等方面展开合作,为学生提供国外深造及学习的机会,学院2010年获批武汉大学国际化试点基地,学院每年从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交流深造;学院在全校率先实行了第三学期制,与微软、IBM、东软、中软、海辉软件等著名软件企业开展合作,对学生进行工程化技术培训和项目实战培训,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建立多家联合培养和实习基地,采用与企业共建课程和实习基地的形式,强化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学院专业课程采用国外著名大学的优秀原版教材并进行英语或双语教学,主要专业课引进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优秀课程,学生英语基础扎实,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学院引进了IBM、Microsoft、SUN、Oracle、Autodesk和Cisco等国际知名企业认证课程,供学生选修并计入学分,鼓励学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获得世界一流软件公司的认证资格。
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物联网工程,其中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按软件工程大类招生。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是研究大规模程序设计方法、工具和管理的一门工程科学,其特点是按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来组织和规范软件开发过程,并对其中的各种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降低软件开发的成本。软件工程要求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来构造模型与算法,用工程科学来制定规范、设计模型和评估成本,用管理科学来控制工程的计划实施、资源分配和质量保证。
本专业面向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能够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应用先进的开发技术、熟悉多种软件开发平台和使用各种开发工具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与实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聘用大量的英语外教和专业课程外教,采用国外的优秀教材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实际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之能胜任大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质量控制、经营和管理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有:信息系统导论、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硬件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技术及应用、数据库系统、系统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网络及分布式计算、用户界面设计与测试、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等。
除立足打好专业基础外,重点加强对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设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数据库课程设计、网络工程与编程实践、软件工程综合实践、解释器构造实践等。
毕业生适合到外资、中外合资、国内外企事业、党政机关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管理和教学等工作,能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工作。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是研究描述地球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理论与技术,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主要研究与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数字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如:数字国防、数字政府、数字国土、数字规划、数字电力、数字水利、数字公安、数字交通、电子政务等。
本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掌握数字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软件环境和工具以及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的大型数字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字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空间信息导论、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计算机图形学、项目工程管理、空间决策与支持等;同时本专业也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软件操作能力、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编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在“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以后,随着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表现出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的强劲需求。
毕业生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城市信息管理、航空航天、交通、铁道、国防、公安、旅游、国土资源、海洋、建筑、金融、冶金、水利、电力、石油、煤炭、农业、测绘等)、政府机关、各类高新技术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各类数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产业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物联网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本专业面向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应用先进的芯片设计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数据技术,并熟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使用各种开发工具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且同时具备硬件及软件开发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开发、实现与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之能胜任物联网工程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应用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路与电子技术、物联网传输层技术、无线传感网与组织网络、异构网融合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通信软件设计、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挖掘、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概论、智能交通概论、电力工程概论等。
除立足打好专业基础外,重点加强对学生项目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设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传感器网络设计、RFID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网络软件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物联网工程综合训练等。
毕业生适合到国内外高新科技企业、党政机关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软件、硬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和教学等工作,能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工作。
备注:1.国际软件学院按照办学成本收费,学生每年平均学费约为一万元(其中含注册费6675元)。
2.本学院各专业毕业生须具有国家英语六级(CET-6)425分以上或其它相应外语考试同等水平方能获得学位。
学院网址:http:// www.is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119
电子邮箱:issstudent@gmail.com
印刷与包装系
印刷与包装系是武汉大学的直属系。1956年开始设置印刷专业课程,1983年设置印刷工程本科专业,1993年增设包装工程专业,现有图像传播工程、包装与环境工程、制浆与造纸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图像传播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
印刷与包装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40多人,其中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0名,讲师、实验师16名;同时聘请长期兼职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12名。
印刷与包装系坚持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工学院、瑞士联邦EMPA实验室、韩国延世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香港印刷业商会、香港印艺学会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与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实施了交换学生学习计划;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实施了联合培养中德印刷与媒体技术硕士研究生计划和“2+2”模式联合培养“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国际合作项目。
印刷与包装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先后在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与当纳利、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北大方正国际、中粮包装、深圳星光集团、广东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印刷与包装系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中国印刷高校助学联盟、东莞中编印务、柯达、深圳大公、香港昌兴等多家知名企业在系里设立了专项奖、助学金,学生每年获奖面可达50%以上。毕业生就业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10以上,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印刷工程(图像传播工程)、包装工程,均按印刷包装类大类招生。
印刷工程(图像传播工程)
印刷工程(图像传播工程)是综合色彩科学与技术、图文信息处理、数字媒体技术及信息记录材料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可视化信息(包括文字、图形与图像等)获取、处理、传输与输出再现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包括色彩再现、图文信息复制传播与基于全媒体的出版理论与技术等。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
本专业面向图文信息处理和数字媒体传播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图文信息获取、处理、输出及传播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字化印刷工作流程及相关传播工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行。培养具备较强组织出版印刷企业生产和管理实践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印刷概论、色彩学、图像复制原理、信息记录材料与显示材料、计算机图形学、文字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页面描述语言、数字化工作流程、数字资产管理、数字媒体技术、印刷工艺原理、数字印刷、工业企业管理等。
毕业生主要面向图像传播、网络出版及相关行业就业,能够在印刷出版及相关媒体传播领域的设计生产公司、教育和科研机构、国家行政以及事业单位等从事技术、管理、教育以及研发工作。
包装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商品的销售包装、运输包装及动画等相关的设计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学习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熟练掌握包装系统及动画的设计和制作、并具备能从事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管理、动画产业以及包装教学、科研等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包装材料、包装结构设计、包装CAD、包装技术、运输包装、包装装潢与印刷、电脑设计与创意、包装印刷、动画方向还有动画运动规律、高级动画技术、影视合成等。
毕业生主要面向包装行业就业,可在新闻媒体、出版社、包装印刷企业和各类电子商务及网络公司就业,也可在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等部门从事各类包装设计、包装系统工程、动画策划、游戏制作及管理工作。
学院网址:http://pp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433、68778434、68778435
电子邮箱:yinshzs@whu.edu.cn
医学部
医学部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HOPE护理学院、A3实验室及动物实验中心、职业技术学院;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3所附属医院,以及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医学部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国家“千人计划”海外引进学者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珞珈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及“楚天学者”共计1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医德楷模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中国医师奖2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6人。
医学部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口腔基础医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内科学<心血管病>),基础医学、口腔医学2个一级学科和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医学检验、药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等6个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项目和“985工程”二期扩建项目4项。拥有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
医学部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口腔医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生物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免疫学),内科学、药理学、卫生学、人体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寄生虫学、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药物分析等13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药学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ABLS-3实验室是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并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
医学部重视国际合作办学。武汉大学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共同创立HOPE护理学院,聘请在国际护理学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Marcia博士任院长,2008年,Marcia博士被授予中国政府“国际友谊奖”奖章。与法国南锡大学共同创办“七年制中法医学实验班”已选派84名学生赴法国学习;与芝加哥大学联合开办了“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试点班”; 近年共选派27名学生到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每年接受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交流学习学生30-40人。
医学部注重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每年有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得到支持。本科生创业团队曾获“挑战杯”中国大学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一项、银奖一项。2篇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每年培养的本科各专业学生平均考研升学率64%左右;学生平均就业率95%左右。
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24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3人,博士生导师48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珞珈特聘教授(1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有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多位教师获得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女青年科学家提名奖和国务院“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基础医学院拥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药理学为二级学科)。基础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免疫学系、病原生物学系、药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生理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医学遗传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等9个系。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医学生物结构实验中心(省级重点)、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海外留学人员开放实验室。
学院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口腔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护理学、医学检验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医学基础课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s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9311
电子邮箱:bms@whu.edu.cn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暨湖北省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现有教职员工376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530人,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62人,硕士生导师190人;10名院士及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学院兼职和客座教授。
全院设有65个临床医技科室,实际开放病床2800张,配备有各类齐全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学院设有19个教研室,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和护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人事部设立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心血管内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神医学科、检验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科学、外科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病毒室)、卫生部心律学重点实验室(建)、心血管病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消化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药药剂学、心电生理、消化道病理生理国家中医药Ⅲ级实验室、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卫生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眼部疾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超声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精神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的技术水准与特色达国际一流。
获科技成果奖200多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第11位。
学院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以及临床药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部分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rmhospital.com
联系电话: 027-88041911-88885
电子邮箱:dylcxyjb@163.com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第二临床学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学科齐全,其中肿瘤学、内科学、外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46个临床医技科室,21个教研室,其中肿瘤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显微外科、泌尿外科男科学为武汉大学重点学科,消化内科和检验科是医院重点学科。医院设有医学生殖中心、中法肝胆疾病研究院、肿瘤研究所、显微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男科学研究中心、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心、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心、肛肠疾病研究中心、临床基因诊断中心、老年病研究所、湖北省血栓与止血中心和基因诊断中心、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等2500平方米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有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和临床检验诊断学、耳鼻喉科学五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全院1844名在职职工中,有高级职称者374人,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412人,17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8人,全国医德楷模桂希恩为其优秀代表。近几年来,医院与美、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医院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特别是与法国南锡大学人员交流与技术合作日趋频繁。
学院承担部分临床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耳鼻喉科学五个二级博士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网址:http://www.znhospital.cn
联系电话:027—68759803
电子信箱:zhangying195801@163.com
口腔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体,是我国著名的口腔医学院和重要的口腔医学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有学科均可招收硕士生、博士生),设有口腔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湖北省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口腔基础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口腔医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牙体牙髓病学”和“口腔生物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口腔颌面外科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和“牙周病学”为省级精品课程,还有多门校级精品课程和名牌课程。
学院现有教师245人,其中教授(含主任医师)79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75人,博士生导师20人。口腔内科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他们把握国际口腔研究最新进展和领先技术,利用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和诊疗设备,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行双语教学、PBL教学模式,建立“教室-实验室-实习医院-社区-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口腔医学人才。
学院先后与美国、荷兰、丹麦、日本、泰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学院每年选拔优秀的本科学生进行国内外交流和参加国际口腔领域的会议或论坛,开拓视野,享受“第二校园”经历。目前,口腔医学专业的大批学生已经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承担口腔医学(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学生、留学生以及硕士生、博士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任务。
学院网址:http://www.whuss.com
联系电话:027-87686104、87686158
电子邮箱:kqjb@163.com
公共卫生学院
武汉大学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新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由于大学领导高度重视,加上学院师生的齐心努力,目前已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办学特色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全日制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两个专业,其中全球健康学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在中国境内开设的首个新专业。目前学院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生物统计学),1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和1个MPH(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此外学院还设有博士课程研修班、生物医学工程硕士课程研修班、软件工程(医学方向)专业硕士班。
挂靠公共卫生学院、并由武汉大学校内多个学院参与的“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作为校级研究平台,被确定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水环境与安全”、“人类重大疾病”2个项目被列为武汉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农村健康与保障”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对苯毒性机理的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的研究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6人;校外兼职导师15人(其中为第一导师7人)。教师中博士比例高达100%,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者在90%以上。现有省级精品课程《卫生学》,校级精品课程《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有环境因素探索室、生物效应测定室、生物信息实验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模拟室等实验室。本科教学必须的基本实验仪器和先进设备近千台件,设备总资产达650万元。拥有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6个现场实习实验教学基地。
校内校外结合的“全程双导师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一如既往的办学理念。学院在充分利用武汉大学的多学科综合平台的基础上,选聘了具有丰富公共卫生研究和管理经验的政府领导和专家与院内教授结合,结成对子作为培养本科生的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设计,指导学生合理选修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研究。近几年学院本科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多达50余项,完成的《湖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被纳入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
国际合作交流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另一特色。学院与美国、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先后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匹兹堡大学、田纳西大学、杜克大学,以及日本的宾库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公共卫生学院签订了人才培养全面合作协议。双方互派教师访问讲学,互换学生交流学习。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至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费用全部由美方或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学院已与夏威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达成“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合作交流协议,即前3年在武汉大学完成本科基本课程的学习,后两年在夏威夷大学分别完成本科现场实习及硕士学位课程的学习。
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200余人。近几年来,学院本科生学位率与毕业率均为100%,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升学及出国读研率在50%左右。
本科专业:预防医学、全球健康学,均按预防医学类大类招生。
学院网址:http://sph.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9399、68758749、68758648
电子邮箱:wdgwxy@163.com
药学院
武汉大学药学院成立于 2001年5月,前身为原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学系和医学院药学系(两个系都是从 1994 年开始招药学专业本科生)。目前下设化学药物研究所、生物药物研究所、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与筛选研究所、临床药物研究所、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实验室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正副教授46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楚天学者和珞珈学者特聘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8人,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同时,还聘请了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药学和生物制药两个本科专业,药学和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学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招收博士生。目前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20多名、硕士生近80多名、博士生20多名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外国留学生,并招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和各类继续教育学生。
学院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倡导创新学习。不仅努力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建有省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开放实验室,还先后与10多家科研机构、医院、企业联合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派学生前往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习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每年有60%左右继续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学院拥有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剂三级实验室、湖北省药物及药用材料研发推广中心等新药研发平台,是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单位之一,参与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和“973”课题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经和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等10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的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不仅选派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还接受了外籍学生来校学习交流。通过推进国际化办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学院将继续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学科门类和国内外有影响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努力培养高起点、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并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建设成为国内外更有影响的高等药学专门人才培养和创新药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科专业:药学、生物制药。
学院网址:http://pharmacy.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9905、68759990
电子信箱:colpharm@whu.edu.cn
HOPE护理学院
HOPE护理学院是武汉大学与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共同创立的中国护理学界第一所国际合作教育机构。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副主任护师13人、主管护师21人。专职教师中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有18人,占专职教师比例100%。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院的办学特色。在世界健康基金会的支持下,学院聘请美国著名护理教育专家玛莎•柏翠妮(Marcia Petrini)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护理学及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为院长,聘请护理专家黛比•琳戴尔(Debroah Lindell)和苏珊•图拉(Susan Turale)任兼职教授,并引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护理博士和硕士。学院与美国、挪威、芬兰、比利时、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护理学界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为全面落实国际化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学院从2011年开始开设“护理学国际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并每年选派3~4名优秀本科生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护理学院进行交流学习。
学院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教育理念,自2003年以来,在玛莎院长指导下,推行理论与临床实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学院注重大学生创新、沟通、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等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大学生篮球赛、英语竞赛及学生社团活动。近5年来,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
学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2008年至今,学院与世界健康基金会联合成功申请到美国政府ASHA(American Schools and Hospitals Abroad)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