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联系电话:027-68753654
电子信箱:
wangh110698@163.com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893年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术门”。1913年组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之后成立了数学物理部,1923年由当时的四部改为八系时定名为数学系,2001年1月,合并后的新武汉大学将相关学科重组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11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28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杰出基金获得者A类3人及B类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学院现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5个二级学科均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学院的“基础数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1991年首批获准建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立数学基地班。学生在院内可以转专业。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达到35%以上,基地班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超过50%。近五年来,学院有八十多名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其中2001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所在队获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捧回“高教社杯”。2006年3月,2002级数学基地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学院连续五年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超过50%。
学院与法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多所著名高校签订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研究生协议,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同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学院2010年本科生出国深造率达到30%以上。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数学基地班、弘毅学堂数学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数学类招生。
数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是教育部首批15个全国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学科专业点之一。研究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环境下的交叉与应用。培养系统掌握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获得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软件开发等能力的高级数学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与偏微分方程、抽象代数、泛函分析、概率论、拓扑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值分析、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理统计、C语言与数据库技术、组合数学与编码和物理等。
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决策管理、软件研制等方面的工作。
弘毅学堂数学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弘毅学堂是武汉大学贯彻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大师级学科后备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实验计划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造就拔尖人才,进入世界顶尖大学继续培养,努力使受“拔尖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数学及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与偏微分方程、抽象代数、交换代数、泛函分析、概率论、拓扑学、实变函数、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值分析,以及若干外聘的国际名师开设的课程。
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数学类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前两年打通培养,两年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或“金融数学”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以信息领域为背景的数学理论、数值方法和数字技术。培养具有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某一方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信息的数字化和数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科学工程计算、最优控制和运筹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代数、数值逼近、计算机图形学、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最优化计算、信息论基础、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数据结构、c语言、数学模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
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经济部门和公司企业从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教学、应用软件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本专业以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和解决现代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中提出实际问题的学科。培养具有比较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掌握坚实的应用数学理论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抽象代数、拓扑学、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优化理论与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小波分析、分形及其应用、运筹学、C语言与数据库技术、线性控制系统、组合数学与编码、应用数学专题等。
毕业生可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在政府、企业、工商、工程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决策管理、软件研制以及金融、精算等部门的规划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
金融数学方向主要学习数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能够开发、设计、操作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数值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C语言,金融工程,利息理论,期权期货与衍生证券,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数学实验等。
统计学专业
本专业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受随机影响的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及决策均有重要意义。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数学模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复变函数、拓扑学、测度与积分、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统计计算与软件包、非参数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数值分析、程序设计与C语言等。
毕业生可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院网址:http://math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412
电子信箱:maths@whu.edu.cn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原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历史可追溯到1893年自强学堂的格致门。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先后在这里研究执教多年。经过八十多年、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现已涵盖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物理五个学科门类,有多个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是我国最有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
本院现有教师96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55人。有1位国家教学名师,2位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被纳入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位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4位珞珈特聘教授,2位楚天特聘教授,3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教师中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学院设有物理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材料物理系、基础物理教学与实验中心。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院。学院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含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有凝聚态物理和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物理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固体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低维材料和智能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物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等。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弘毅班,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基地班(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含弘毅学堂物理学班,物理学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
物理学基地班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物理学科18个专业点之一。本专业培养既具有坚实广博物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物理学基地班的学生可以在数学基本理论、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获得系统而良好的训练。本基地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专门用于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在经过进一步深造后,能够适应各学科之间日益渗透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弘毅学堂物理学班是武汉大学按照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开设的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该班是在物理学国家基地班基础上选拔培养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人,实行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小班分别设立首席教授和班主任,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聘请国际知名大学教师讲授,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弘毅学堂”的学生送到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
主要专业课程有: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电子线路、微机原理、计算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实验、专业实验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有:群论、高等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导论、核理论导论、粒子物理、激光原理、信息光学、非线性光学、电子显微分析、集成电路等。
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形式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学院积极组织、推荐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团体攻读研究生,有意就业的学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
物理学类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是武汉大学与法国里昂一大联合培养项目。该班旨在培养具有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懂英语并精通法语,适应欧盟乃至全球科技发展需要的理学、工学领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该班培养计划为30人,在物理基地班内进行二次选拔。
该班为2+2+2本硕连读模式,其中前四年为本科阶段,后二年为硕士阶段。本科阶段前两年在国内学习,考核合格者选送到法国里昂一大继续本科后两年的学习。武汉大学承认其本科后两年在法国所学课程及学分。本科阶段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和武汉大学学士学位、法国里昂一大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者,可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学生除可在里昂一大继续深造外,可根据自身成绩、实力和意愿申请在全法、欧盟乃至世界各地的高校攻读硕士、博士或工程师文凭。
学生在法国学习期间,法方免收学费,生活费、出国旅费及办理出国手续等费用由学生承担。
国内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典力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电子线路及实验、普通物理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英语、基础法语、法语视听说、法语口语等。国外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数理方法、力学、 微观物理基础及相对论、量子物理、物质结构、物理光学及光谱、大型仪器、电子线路及信号处理等。
毕业生可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物理学、邮电通信、航空航天、能源开发、材料工程和技术、飞机舰船路桥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光电子技术、医疗保健、环保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
材料科学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学科,也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是适应这个前沿学科发展设立的新兴专业。它以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通过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等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实验训练,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工交叉复合型人才。与传统的材料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学生除了具有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外,更具有扎实和全面的物理学、化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以适应国家科技创新和当前高技术新材料的飞速发展。
除了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课程主要有: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材料物理制备基础、工程材料学、固体现代分析技术、材料性能学、专门方向实验、材料科学进展、新型功能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等。
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材料、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毕业生可在新材料高技术公司、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新材料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IT行业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全面的文化素质,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微电子、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跟踪掌握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能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学生将受到相应的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微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跟踪和掌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领域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材料、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固体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电子系统相应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除了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外,主要专业课程为:电磁场与微波、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Matlab电路系统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固体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SOC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微电子新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数字信号处理、MEMS技术等。
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毕业生可以在微电子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加工企业、微电子封装测试公司、邮电通信的微电子与光电子系统的研发部门、与电子工程相关的研究所、高等院校从事各种微纳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传感器、固体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电子系统相应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含光电子技术方向、电路与系统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IT行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物理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纳米电子、电路系统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学生将受到相应的信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训练,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及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
除了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电磁场与电磁波、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固体物理等;基础实验课程有:普通物理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等。
本专业含光电子技术方向、电路与系统方向。
光电子技术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红外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新型功能材料、近代电子材料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光电子综合实验(光电功能材料制备与测试、光电器件性能分析、纳米电子材料的光、电、磁学特性分析、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等)。
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毕业生可以在邮电、光通信、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公司从事各种光电功能材料、光通讯元器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与传感器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及应用等相关的技术开发、管理工作。
电路与系统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高频电子线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Matlab应用等。主要实验及实践课程有:EDA技术实验、单片机与ARM实验、DSP实验、课程设计、电路系统综合实验(嵌入式系统与微系统设计、DSP与图象处理、网络与通讯协议实践、Matlab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等)等。
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毕业生可在国防、航空航天、邮电通信、电力电气工程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公司从事电路设计、电子系统、工业控制、信号处理等的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工作,也可在医疗、金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的工作。
学院网址:http://physic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997
电子信箱:whuphy@163.com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化学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化学学堂;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王星拱教授担任化学系首任系主任;一百二十年薪火相传,名师荟萃,桃李遍五洲,据不完全统计,院友中,仅两院院士就有曾昭抡等15人。
学院现有教师124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授66人,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75人,教师中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研究经历。
学院是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分析化学;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拥有教育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机硅化合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有国家计量论证合格单位: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承担有“973”、“863”等重大项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以及“985工程”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并积极推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表的国际三大索引论文数处于全国化学院系前列。
学院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化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国内外著名高校及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建有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武汉大学科技创新特色基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学院实施“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基础知识——学科前沿——探索创造相结合;校内平台——科研院所——企业公司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化学、应用化学,各专业招生均按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化学基地班大类进行。进校后,学生先经过阶段性学习,此后不同时间段,学院将结合本人意愿、择优选拔,进行相关专业分流,选拔“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弘毅学堂化学班”,“中法化学4+1本硕连读班”、“化学生物学试验班”、“材料化学试验班”,并且,分流、选拔是多次的、动态的。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以推荐免试或自主考试的方式,在国内名校或中科院继续攻读硕士或硕博连读者达50%,到美欧名校深造者近30%,学院即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毕业生也可以直接到药品、食品、医疗、能源、环保、冶金等行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到能源、食品药品监督、质检、海关、医疗卫生、环保、安监、公检法等部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化学专业
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高分子科学概论、基础实验、合成实验及表征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配位化学、高等有机化学、中级物理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波普分析、分离科学、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界面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综合化学实验、当代化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
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工程知识和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必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精细化学品化学、应用电化学、材料化学、分离科学与技术导论、能源化学、化学信息学、化工过程开发与工艺设计、当代化学等。
化学生物学试验班
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技术以及新发现、新成果来解决化学中的难题。旨在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科方向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化学基础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等。
材料化学试验班
与物理学院合作办学,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学科方向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科学与工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
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弘毅学堂化学班
旨在为国家培养化学学科创新型拔尖人才;在全校新生中选拔20人左右组成,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本硕博连读;设立首席教授和班主任,采取个性化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提供融入国际一流研究群体的机会。
中法化学4+1本硕连读班
和南巴黎大学(巴黎十一大)合作办学,从院内新生中选拔30人左右组成,采 4+1本硕连读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强,又精通法语及英语,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动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网址:http://www.che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322、68752455
电子信箱:xsgz@whu.edu.cn
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生物学科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专业点。本学院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设有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野外生态站、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病毒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生态学研究所、现代病毒学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此外,还建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植物标本馆,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学术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学院每年百余名毕业生中,80%都入读名校研究生,其中绝大多数都被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科研院所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教师103人(含师资博士后),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55人(两位院士包括在内)、副教授3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3人,中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生物学基地班、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生物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是我国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
2005年起,本院开办了生物学基地国际班,该班学生是从生物学基地的新生中选拔产生的,学生英语基础好,交流能力强,主要专业课全部进行英语教学,教师由专职外教、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组成,选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进行全英语讲授。
2010年开办了生物学基地弘毅班,该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国际化培养,主要专业课全部进行英语教学。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等。
本基地班毕业生中50%的学生可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亦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生物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经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其任务是培养具有遵纪守法、品质诚信、富有爱心,掌握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及创业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产业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
从2009年开始增设病毒学方向,从本基地班中选出30名学生,主要目标是通过系统学习生命科学及病毒学领域的主要课程,培养医学病毒学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深入开展传染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输送合格毕业生,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毕业生可到国内外大学、研究所攻读病毒学、免疫学等领域博士学位,也可到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中心等单位从事检疫与流行病学研究,还可到生物技术产业从事抗病毒药物、疫苗等研发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主要专业课程有: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制品学、生物工艺学等。
本基地班毕业生中50%的学生可推荐为免试研究生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亦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亦可在医药、农药、生物制品等领域的企业及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工作。
学院网址:http://www.bio.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734
电子信箱:skyjx@whu.edu.cn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涵盖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院,拥有和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211工程”建设学科1个、“985工程”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两个专业被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教授28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制图大会地图杰出作品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地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和“环境化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从2004年起与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ITC)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从2006年起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资源环境类专业本硕连读研究生,2008年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2009年起与瑞典隆德大学联合进行欧盟师生交流项目。2010年起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计划。同时还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巴黎七大等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合作。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地理科学基地班、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科学基地班(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重点培养地理科学的高级研究人才和具有厚实基础、能够开展资源环境交叉学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主要专业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地理景观模型与模拟、环境科学原理、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等。
基地班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享受优惠待遇,毕业生可通过推免或考试形式在科研院所、教育部重点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也可在政府部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测绘、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及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工作。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应用数学、测绘遥感科学、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空间信息工程方向。
主要专业课程有:空间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测图实习、数字地图制图软件设计、遥感技术实验、数据库技术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信息中心等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也可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环境科学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系统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基本知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环境规划或管理的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大型厂矿企业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应用工作。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能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以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理论为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污染物治理技术、清洁生产和工程设计等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专业教学、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水力学、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等。
毕业生主要在研究所、设计院、工矿企业及规划部门、经济管理等部门从事环保工程设计与施工、规划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和土地测量、土地估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基本技术,掌握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严格接受土地规划、测量、估价、计算机、地籍管理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从事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土地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建设用地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土地估价、土地信息系统等。
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管理、教学、科研及开发工作,也可在国土资源、测绘、房地产、城市规划、林业、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