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专业 - 正文

武汉大学2012年招生专业介绍

来源:2exam.com 2012-5-22 11:18:55

武汉大学2012年专业介绍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建校初期的方言学堂。学院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综合性大学中外语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外语学院之一,拥有英、俄、日、德、法、翻译6个本科专业和英语•经济与管理试验班(阿伯丁项目),以及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翻译专业学位(MTI)、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法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可招收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设有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法国问题研究中心、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当代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法语国家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武汉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文化传播机构。法语语言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和湖北省特色重点学科,有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国问题研究中心”和“法语国家研究中心”。还拥有全国唯一研究法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学、文化等情况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法国研究》学术杂志。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英、俄、日、德、法、翻译等专业共有教师101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6人;70%以上的任课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院还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瑞典、荷兰等国及香港地区的十余所大学互换交流生,每年派往世界各地学习的学生百余名。
学院教学设备先进,资料丰富。学院大楼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言语行为观察室以及能够接收英、俄、日、德、法等外语电视节目的卫星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期刊410余种,音像资料近万小时。
学院教学质量优异,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生在全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节、外研社杯、CCTV杯、湖北省翻译大赛等大型外语竞赛中频频获奖。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去向大多为国内读研、出国深造及在国家机关、外事单位、科研机构、外资企业、大型国企和事业单位等就业。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英语、翻译、俄语、德语、法语、日语。

英语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同时具有另一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主辅修或双学位的复合型人才,或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外语知识的高级翻译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商务、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
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音与朗读、英语听力、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国文学史与作品选、美国文学史与作品选、英语语言学概论、英语修辞与文体、翻译理论与技巧、英汉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商务英语、英语影视欣赏、西方文明史、英语报刊阅读、英美概况、英语语言学等。
毕业生可在外事、外经、外贸、独资或合资企业、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本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翻译专业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英汉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翻译基础理论知识与翻译实践经验,掌握多种文体的口笔头表达和翻译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职业及相关职业的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英美文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及中西社会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胜任各种机构(部门)的口译、笔译、涉外交际等工作。
本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由四个板块构成:双语技能、翻译技能、语言文学文化和实践环节。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语法、英语语音与朗读、中国文化英译、英美概况、英语报刊阅读、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技巧、英汉视译、实用文体翻译、翻译批评与赏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笔译工作坊、口译基础与技巧、口译观摩与赏析、英汉交替传译、英汉同声传译;西方文论、英美文学及作品选读、英语论文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毕业生可在外事、外经、外贸、独资或合资企业、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及相关涉外工作。
本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英语•经济与管理试验班(阿伯丁项目)
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联合主办,学生第一、二年在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学习,第三、四年转入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学习。本试验班旨在共同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础和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文学、经济(管理)双学位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商务部、省(市、自治区)外事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等从事实务、研究、教学或管理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等。
本试验班从武汉大学在校学生中招收英语语种学生。

俄语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俄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口语、俄语视听说、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报刊阅读、经贸俄语、俄罗斯语言与文化、俄罗斯国家概况、俄语电视新闻、俄语理论语法、俄语修辞学、俄语词汇学、俄罗斯文学史、俄苏文学名著赏析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部委、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外事机构、新闻出版、大专院校、部队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招收英语和俄语语种考生,通过外语类保送生和高考提前批录取两种途径招生,高考录取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外语满分的80%。

德语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德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及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综合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口语、德语视听、德语写作、德语口译、德语文学、德语国家与国情、经济德语、德语文学选读、德语评论技巧、翻译理论与技巧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部委、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外事机构、新闻出版、大专院校、部队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招收英语和德语语种考生,通过外语类保送生和高考提前批录取两种途径招生,高考录取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外语满分的80%。

法语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法语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法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与法国7所名牌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部分学生可在大学3、4年级时去法国学习一年或半年。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法语、中级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视听说、法国文学史、法语语法、法语写作、法国概况、法国报刊阅读、法汉互译、口语技能与实践、商务法语等。
本专业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毕业生可在外事、外经外贸、独资、合资企业、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招收英语和法语语种考生,通过外语类保送生和高考提前批录取两种途径招生,高考录取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外语满分的80%。

日语专业
培养既有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和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有日本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并且能从事科研的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二年级优秀者可派往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留学,三年级优秀者可派往日本国士馆大学和嘉悦大学留学一年。
主要专业课程有:基础日语、中高级日语、日语口译、日语视听、基础语法训练、日本文学史、日汉翻译、日本国情、日语写作、日本语言与文化、日本近代作家与作品、日本古典文学作品选读、日语语法理论、日本古典语法、日语虚词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部委及各级政府的外事机构、外资、合资企业、高等院校、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招收英语和日语语种考生,通过外语类保送生和高考提前批录取两种途径招生,高考录取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外语满分的80%。

学院网址:http://fl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3312、68753256
电子信箱:lp8758@sina.com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3年组建的原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上,学院目前都位居国内同类专业院校的前列。学院创建20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广告实务人才10000多人。有30多位毕业生荣获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广播电视“金话筒奖”等国内新闻传播界最高荣誉。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跨文化传播学、媒介经营与管理、数字媒体技术)、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拥有1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学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闻传播学)、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一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目前国内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教学实验设施齐备,拥有先进的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新闻传播学科分别为“211工程”二期、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教授19人(含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19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
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学院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卫视、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受到了良好的专业训练。
学院历来重视海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传播学院、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研究中心等十多家国外(境外)著名新闻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陆续被选送到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一流大学访问或深造,学院还与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文化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教育机构签订了定期交流本科生、研究生计划;学院鼓励、支持研究生到海外新闻传播教育机构深造。
本科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其中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类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艺术类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
本学科大类含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进行培养,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限,采取同一文科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一年后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分别进入新闻学专业、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学习。

新闻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能在政府部门、新闻与出版单位、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采编、公关策划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等。
主要双语课程:英美报刊选读(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中西新闻报道比较(Comparative Journalism)
毕业生主要面向新闻传播领域就业,能在新闻、宣传、出版单位从事采编、公关策划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公关等工作;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传播学专业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在媒介融合和传播新技术更替的发展趋势之上,旨在培养兼具传播学基础知识和数字媒介内容表达、创意、管理和营销实务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数字媒介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熟悉数字媒介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熟悉使用数字媒介创意理论和技术、了解网络传播道德与法规,并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从而不仅能服务于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而且具备新媒体创意传播的基本素养。
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网络传播概论、网络社会学、媒介调查与分析方法、网络经济概论、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流媒体创作与应用、网络视觉传播、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介工程实践。
主要双语课程:海外新媒体评析、电子商务与政务
主要实验课程有:流媒体创作与应用实验、Web视觉表达实验、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网络编程实验、网络动画设计与制作实验、数字媒介工程实践等。
毕业生主要面向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就业,从事数字媒介内容的表达、创意、管理和营销;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较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与法规,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电视摄像与编辑、广播电视脚本写作、当代广播电视发展、电视节目评析等。
双语课程有:英美报刊选读、传播学理论与应用。
毕业生主要面向新闻传播行业就业,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或国家宣传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及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公关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广告学专业(含广告设计方向)
本专业具有学科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学生广告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强,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广告学理论研究、广告实际运作、广告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中外广告史、现代设计概论、实用设计基础、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电脑图文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实验、平面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实验、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经营学、广告调查、媒介经营与管理、西方广告选讲等。
主要双语课程:西方广告选讲(Topics  in  Western  Advertising)、广告影视广告(Broadcasting  &  Video  Advertising)
毕业生可在媒介广告部门、专业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广告部门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广告研究、教学工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闻传播基本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底,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及法规,能从事播音、节目主持、采编、制作和其他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数字传播概论、多媒体新闻报道、播音学、普通话语音、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与形体训练、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文稿写作、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广播电视采访、电视节目评析、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公共关系学等。
主要双语课程:英美报刊选读(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毕业生可在广播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事播音与电视节目主持、采编、节目制作;可在国家宣传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及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公关和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为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五官端正,普通话语音标准,并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只有取得该专业合格证的考生方可报考。

学院网址:http://journal.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2685
电子信箱:sjcweb@whu.edu.cn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信息管理教学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信息管理高级人才和信息职业领导者,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学科实力排名全国第一。2009年6月,学院成为国际拔尖图书情报学院联盟I-Schools成员,这是该联盟首次接受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作为该联盟成员。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2001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经过九十年的辛勤建设,形成“开拓创造、务实创业、引领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多个研究领域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科学系、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出版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5个系,有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8个硕士和博士点(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管理硕士、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班)。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35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37人。其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荆楚社科名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海外客座教授9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湖北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9人。学院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有7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和2个省级品牌专业。
学院拥有本专业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拥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信息资源研究创新基地,拥有“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经原信息产业部批准,建立国家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武汉)基地。200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大学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还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多个学科交叉型、产学研结合型研究机构。
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体现出多层次、交叉式和国际化的特点。通过聘请外籍专家、选送学生互访留学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工作与国际接轨。
学院教学质量优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大学生“未来编辑杯”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屡获殊荣。学生就业前景广阔,需求信息旺盛,行业优势鲜明。
本科专业: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

图书馆学
本专业的前身为美国学者韦棣华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专,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2007年,本专业所在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评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本专业是研究知识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与利用的专门学科。解决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培养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用户与服务、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数字图书馆导论、网站设计与开发、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知识产权法、信息咨询与决策、图书馆营销与公共关系、知识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以及学科平台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本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国内许多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系(信息管理系)主任为本专业毕业生。随着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就业面更为宽广,毕业生连续多年供不应求。
毕业生可在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大型企业信息部门从事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和特征,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A)、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学基础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c语言与数据结构、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信息分析、计算机网络、Java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计量学、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政策与法规、运筹学、专业外语、知识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
双语课程:信息检索、经济学原理
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进展、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

档案学
档案学是研究文件与档案的保管、整理、传递与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应用学科,包括文秘与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政务等。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从事档案与政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及信息研究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档案学基础、文书与秘书学、档案管理学、涉外文秘(双语课程)、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电子政务概论、政务信息管理、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档案馆概论、文献编研、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概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档案法规学、知识产权法、行政管理学,以及学科平台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和信息中心从事文档管理与信息管理,也可在三资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文秘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可以从事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工作。

编辑出版学
编辑出版学是研究各类传播媒介的编辑、出版、发行及管理的方法、规律与基本理论的应用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要求,具备先进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和市场意识,掌握系统的编辑出版学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广博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能适应出版业市场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书业营销学、出版经济学、书业企业管理、书业物流管理、书业财务管理、数字出版导论、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编辑、编校软件应用、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Photoshop入门与提高、图书装帧设计、期刊编辑与制作、期刊广告与发行、对外图书贸易、世界书业导论、书业法律基础、出版物市场管理、读者学、出版文化、中国出版史、文献编纂实务等。
本专业为国内最早创办的同类本科专业,在出版业界和学界拥有广泛影响。迄今为止,本专业已经为我国出版行业培养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被誉为“出版业的黄埔军校”。历年来毕业生主要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发行部门、书报刊对外贸易部门、音像出版公司、电子与网络出版机构、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编辑出版学科研与教学单位,承担书刊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项目经营、出版物发行等实务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
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全国各大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出版社和期刊社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以及信息资源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等业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电子商务
本专业是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对商务变革的需求而设置,主要学习有关电子商务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知识。通过系统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商务活动规律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在商务问题并能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提出解决方案。
本专业课程分为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类课程、经管类课程和电子商务类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会计、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法规与伦理、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及网络企业管理等。
毕业生可以在政府商务部门、企业以及商务网站从事电子商务的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从事电子商务的教学、理论研究及系统开发等工作。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专业是为适应印刷媒介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而开设的新型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系统掌握数字出版基本理论以及数字内容编辑、制作、管理和传播技术,拥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能在书报刊互联网出版、新闻宣传和文化教育等机构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策划、发行传播、营销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网址:http://sim.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54461
电子邮箱:simxsgz@163.com

经济与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设立的“商务门”,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经济学、管理学高等学府。
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四个一级学科——即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有一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七个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和金融学为湖北省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保险学、金融工程、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21个博士点,拥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房地产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25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学硕士(MPAcc)、工程硕士(项目管理MPM)、物流管理工程硕士 (MLE)等1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
学院拥有1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理论经济学高端战略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学),两个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设有22个本科专业(方向),6个本科教学试验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中法金融试验班、中法工商管理试验班、ACCA教改试验班、国际金融试验班)。
学院办学规模大,现有在校学生16254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366余人,研究生3734余人,另有各类继续教育学生4950余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历届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政界、学界、商界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8人,其中专任教师 270人,教授10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6人),副教授113人。教师中,有资深教授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7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珞珈特聘教授5人。专任教师中60%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正朝着年龄合理、结构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迈进,中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设置的本科专业(方向)有:经济学基地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中法金融试验班)、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试验班)、金融工程专业、财政学专业、保险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中法工商管理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会计学专业(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会计学专业(ACCA教改试验班)、财务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
其中,经济学基地班、金融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单独招生,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按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招生,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中法金融班)、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试验班)、保险学专业按经济学类招生,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中法工商管理班)、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会计学专业(ACCA教改试验班)、财务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按工商管理类招生,工程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经济学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本基地班立足本土,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对学生进行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系统的现代化经济学训练;着重于通过系统的经济学教育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如数理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当代经济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毕业生可在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大型公司、新闻与出版机构、大专院校、经济研究机构、经济咨询及各种经济服务部门从事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综合管理、教学等工作。

金融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及金融财务方面的专门知识,能够开发、设计、组合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金融财务问题和相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常微分方程、动态优化、随机过程、固定收入证券、衍生金融工具、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时间序列分析、金融工程学、投资学、公司金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最近更新 |
    闽ICP备06019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