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专业 - 正文

武汉大学2012年招生专业介绍

来源:2exam.com 2012-5-22 11:18:55
与工程、工程力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并以8年有效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第三次评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
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践行“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22人,在职学位硕士318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2600人。
近五年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获9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建成国家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湖北省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土力学》;出版教材55部,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学者专家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英国邓迪大学联合实施“3+1+1”本-硕连读项目,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10项和校级项目34项,获第二、四、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一等奖、2011年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一等奖(武汉大学唯一)、武汉大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武汉大学时事案例分析大赛冠军、全国数模竞赛3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图形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中南地区结构设计大赛特等奖等。
在人才培养中,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大学的学习和成长全过程,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在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金秋艺术节、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完美展示工科学子风采。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3届本科毕业生出国、推免研究生和考取研究生比例均达到45%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稳居学校前列。到2011年年底,共为社会培养本科生毕业5800余人,博士、硕士毕业生1096人。学院毕业生一直呈现出就业选择多、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良好局面。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其中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按土木类大类招生。

土木工程专业
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并以8年有效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第三次评估。
本专业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岩土工程等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下设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建筑等专业方向。
主要专业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岩土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土木工程材料、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基础工程、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工程监理等。
毕业生可在设计与科研院所、施工企业、高等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开发公司等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与研究、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科研、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咨询、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工作。

工程力学专业
本专业为工科专业中理论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之一。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从事土木、水利、水电、能源、交通、机械、化工等各种工程领域中的力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计算方法、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等。
毕业生大部分将进一步深造、进入研究生高层次培养,就业学生可在各种工程设计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与工程公司、各级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和大专院校从事设计、研究、管理及教学工作。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已通过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本专业以城市水源、城市给水与排水、城市防洪、城市节水、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建筑给排水及消防等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水的社会循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满足城市及工业所需求的水质水量为目标,从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培养适应我国城市化建设需要,从事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水力学、工程力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泵及水泵站、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城市水务管理、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
毕业生可在城市水务、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环境保护、各类设计院所等部门从事规划与设计工作,也可到市政公司、建筑公司、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工矿企业、水处理公司等部门从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还可在大专院校与环保研究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院网址:http://civ.whu.edu.cn
联系电话:027- 68775110 、68772236
电子信箱:ydeng@whu.edu.cn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263人,其中专任教师197人,有教授42名,博士生导师 (含兼职)53名,副教授83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学院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有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武汉大学省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等教学科研基地。拥有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计算机科学大楼。
学院在复杂数据管理、智能计算、可信计算、软件工程、网络与多媒体软件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整体科研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前列。2009年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对外交流活跃,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有着经常性的学术和人员交流。
学院培养了以IT行业著名投资人,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小米科技CEO雷军为代表的众多优秀毕业生。学生黄来女先后被授予“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学生连续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拔得头筹。连续五年获得参加ACM世界总决赛资格。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仿真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为近年新增设专业。学院负责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开设“弘毅学堂”计算机班,配备最好的教学资源打造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计划每年培养18-20名。学院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哈尔滨等地与多家著名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仿真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与通信、算法理论的研究,并学习和探讨这些领域的开发、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相应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
其他主干课程:嵌入式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与设计、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系统实现、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软件计划与管理、软件测试、面向对象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
毕业生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计算机及相关应用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
本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
其他主干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智能卡技术、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信息隐藏技术、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等。
毕业生可在国防、公安、通信、电子、金融、政府机关、高新技术公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仿真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通过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跨学科知识平台实现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进而为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提供数字化平台,是包括计算机、数学、物理、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技术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能够在航空、航天、航海、国防、汽车、生物、医药、水利水电、气象、数字娱乐等众多应用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计算机仿真导论、分布式系统及计算环境、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数学建模与优化、计算机仿真数学基础。
其它主干课程: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与仿真、视景仿真数据引擎开发、实时仿真技术、HLA仿真程序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并行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集成制造导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毕业生具备计算机技术、系统建模、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仿真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运营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物联网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工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中物物互联与信息感知交互的基础理论方法、物联网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应用技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复杂系统建模、控制理论、异构数据融合与挖掘、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物联网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数据库原理、无线传感器原理与设计、RFID原理与设计、物联网软件设计。
其他主干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安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环境监测与控制、信息化物流、安防监控与应急处理、云计算与云存储、计算机智能控制、智能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等。
毕业生具备物联网基础知识,可以直接参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能在物联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应用开发、运营管理等工作。

学院网址:http://c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5506
电子邮箱:computer_school@163.com   zhaojian206@163.com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现有教师125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46人,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37人;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有博士(含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无线电物理),另有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国家重点学科1个(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国防重点项目等500余项,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先进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以及专利近百项,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和完善了电子与信息科学类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形成了“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风和学风,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社会需求旺盛。在最近几年国家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全国研究生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竞赛”中,本院参赛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居全国高校的前茅。
设置的本科专业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其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大类招生。

电子信息科学类(含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研究以信息传输、交换以及信息网络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及信息的传输、变换、处理与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开发利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通信原理及实验、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络理论,信息论与编码、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图像测量与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现代物理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研究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与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的新技术,研究电子信息的获取、检测、控制、处理和应用的理论及新技术,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和电子学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与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各种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设计、控制和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及实验、电子测量、系统仿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网络分析与综合、通信原理及实验、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图像测量与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场和波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开发新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电子信息系统及器件进行分析、设计,对电子信息具有综合处理,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无线电波传播、无线通信技术、雷达原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DSP技术及实验、激光原理及实验、天线理论与设计及实验、微波原理及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近代电子学实验、光电子学及实验等。
  
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波的辐射、传播、散射及其在通信、雷达、遥感、导航等领域中的应用。本专业是我国电波科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无线电系统及信息获取进行分析、设计和综合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线路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及实验、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射频电路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空间天气学导论、电波传播及实验、天线原理及实验、微波原理及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及实验、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雷达原理、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光电信号的检测、获取、变换、存储、传输、处理与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新的光电器件和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和物理知识基础,掌握现代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光电信息及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综合处理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光电信息物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实验、光电子学及实验、激光与红外技术、工程光学、光通信技术、图像测量与处理及实验,微波原理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应用现代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和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对各种物理量进行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新技术,探求新的测量方法,设计新的测控仪器与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检测与控制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控制及相关仪器仪表研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实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机械设计基础、精密仪器设计、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原理、分析仪器原理和方法、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及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本院学生在学习期间,还可根据兴趣进入武汉大学电子设计制作综合训练基地(设在本院)接受训练,并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毕业生可在电子、信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交通、雷达、航空航天、能源、计算机及应用、金融、国防、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技术监督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
  
学院网址:http://e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460
电子信箱:wsx@whu.edu.cn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信息和工程类学院。自1956年来,经过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和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等专家、学者50余年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被业界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测绘遥感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现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2个本科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3个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211工程”一期到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其所属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2人,兼职教授7人,教授23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院士、“千人计划”学者、珞珈特聘教授等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学院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985”创新平台1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安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5人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开设全英文课程5门。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专业。本科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遥感科学与技术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并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同时,该专业已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建立了“2+2”双学位本科生国际合作。
全国首个地理国情监测专业在多名院士的联名建议与一致论证下日前成功落户学院,受到业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该专业旨在满足国家对地理国情国力调查与监测的人才需要,培养掌握地理国情监测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地理国情信息获取、处理、综合分析、应用和共享服务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友好往来,聘请海外名誉教授11人,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学院举办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派出50余名学者赴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的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留学、访问,培养外国留学生40余人,与美国、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学生国际交流活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科研、社会活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中国遥感青年辩论赛”、“香港国际武术节”等大型活动和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调整以及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需要,学院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逐年增大,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长年在学校名列前茅,本科生培养质量受到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由于其涉及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因此它的应用已深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为国家制定重大决策、国防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军事情报服务,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可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单位工作。毕业生适应性的岗位有遥感、测绘类行业以及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城市规划、地震监测、石油、电力、物探等能源领域,就业层次广,就业质量高。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培养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遥感原理、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影像信息获取及处理、目标识别及三维重建、地理信息管理及应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学生具有应用所学专业解决空间信息分析、表达与应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该专业的学生还要从事测量学课程综合实习、摄影测量基础课程设计、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综合实习、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综合实习、数据库设计、微波遥感课程综合实习、遥感应用模型实习、网络GIS程序设计实习等综合实践和实习。
上述的文字也许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遥感科学与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天气预报里风云变化的气象云图,欧美大片中间谍卫星的监控拍摄,工程地质勘测中堤坝选址和道路选线,以及地震灾害中的地质预测,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地貌识别等等,都包含了遥感科学与技术,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决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提供着信息和技术保障。
我国开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有武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空军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等等,其中武汉大学是办学历史较早、学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该校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设施先进。该学科奠基人王之卓院士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他为学科发展提出了“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跟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的目标。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至今仍保持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最高分记录。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去矫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学术带头人张祖勋院士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国家和部委的奖励。他在澳大利亚推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该校还建立了MODIS遥感卫星接收站、全数字摄影测量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验室、遥感(RS)数据综合处理实验室、数字流域研究中心等教学设施和研究机构。
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冶金、电力、石油、医学、机械、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航空摄影、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应用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和工程管理工作。

地理国情监测专业
2012年,全国首个地理国情监测专业落户武大。该专业旨在满足国家对国情国力调查与监测的需要,培养掌握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地理国情信息获取、处理、综合分析、应用和共享服务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地理国情概论、地理国情调查技术与方法、地理国情监测原理、地理调查与编码、地理国情数据分析,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建模、地理国情数据处理(双语课程)、数字传感器网络技术、测量学、遥感原理、摄影测量学、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国情报告与发布、空间数据库、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国情信息技术集成(全英文课程)、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C语言)、数据结构、数字图像处理、空间智能与辅助决策、地理国情可视化与地理模拟。
毕业生能在测绘、国土、规划、民政、水利、交通、环境、生态、矿产、农业、林业、人口、海洋、气象、国防、军事、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工程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地理国情监测相关的科研、教育、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学院网址:http://rsgis.whu.edu.cn
联系电话:027—68778199、68778115
电子邮箱:gaoweisong@whu.edu.cn

测绘学院

测绘学院创建于1956年,拥有测绘工程(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工程与工业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等三个本科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测绘工程专业排名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地球物理专业排名名列全国前茅,导航工程为今年国家新批准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学院被誉为“测绘精英的摇篮”,享有“中国测绘教育之都”之盛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方向全面。现有教职员工11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1人,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32人。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国家级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5门国家精品课程和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院科研实力强劲,研究成果突出。学院拥有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精密工程测量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还设有全球导航卫星服务系统(IGS)连续运行跟踪站,是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星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的重要依托单位。学院近几年承担973、863高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等400多项,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几十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学院学生素质全面,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毕业生主要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国土资源管理、航天航空、城市规划、土地与房产、交通设计、物探能源、地震地质、工程建设等部门就业,就业前景广阔,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学院毕业生中每年约有40%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深造,学院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学院设立了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优秀学生奖、陈永龄院士优秀学生科技创新奖、李庆海测绘优秀学子奖等多项奖学金对品学兼优同学予以奖励,学生获奖面达50%。同时,学院还投入专项资金对大学生业余科研、暑期社会实践、英语学习等予以资助,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英语竞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生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地球物理学专业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系统物理现象,从物理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自然科学,是与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天文学交叉的一级学科,包括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两个二级学科,涵盖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与环境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本院地球物理学专业是一个融固体地球物理学、现代测绘技术于一身的学科交叉融合型地球物理专业,培养能掌握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场、地磁场、地电场、地热场、地震波场等地球物理场基础,熟练掌握构造地质学以及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的基本理论、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地球物理的各种观测和数据处理任务,具有较好的科研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相关的技术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地球物理学原理、地球重力学、地震学、地磁学、地震勘探、应用地球物理、普通地质学、张量分析与弹性力学、地电学、地热学、地壳形变、地球科学概论、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场论等。
毕业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地震局、测绘局、地质部门、物探部门及相关工程部门工作。毕业生就业形势好。

测绘工程专业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主要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利用这些技术解决与地球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测绘工程专业分为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工程与工业测量、航天航空测绘等专业方向。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行一二年级打通培养、三年级开始分方向选课、学生自愿选择专业方向的方案,培养学生一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最近更新 |
    闽ICP备06019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