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钱穆、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并指示,“北京师范大学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1992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并题写“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在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和国家高度评价了北师大百年来为我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向钟秉林校长询问北师大的发展情况。2006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我校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2007年7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长篇重要批示:“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努力把这项改革搞好。”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就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培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七五”、“八五”期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 工程”建设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为738779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19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529人,研究生8999人,长期留学生2015人。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教师总数2198人,教学科研系列师资 1607人。现设24个学院、2个系、20个研究院(所、中心)。目前馆藏文献达35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近190个。年到位科研经费由2000年的 628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54亿元。人均科研绩效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在2002—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13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名,其中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位居第一。2007年,有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9个二级重点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
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战略转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师教育的“4+X”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教师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积累了经验。举办“励耘实验班”,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按院系或专业大类宽口径招生的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京师杯”学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历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中,北京师范大学获奖数均居前列。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14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以及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各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共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突出。“十五”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项目731项,其中国家项目167项、省部级项目564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准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二。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中我校有3项中标,中标数在全国高校名列第三位。CSSCI收录期刊中论文数超过1万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总数名列第2位;在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26项一等奖中,我校获得3项,居全国高校第2 位。根据2007年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高校第3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五”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项目和课题625项。其中,有7人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计划和国家“973”项目,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30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0项、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5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经费在2007年突破4000万元。“十五”以来(截止到2006年),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EI、 ISTP收录科技论文3476篇。2000年以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才资源共享计划”等,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1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长江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9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群体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近百所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近三年来,选派1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交换留学生项目和海外实习。每年有400多名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近千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先后授予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等百余位海外人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长期留学生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近51%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重点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总体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雄厚的学科、专业实力则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学科综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新布局。
● 2002年8月,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北师大的协议,北师大继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之后第10个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行列。
● 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 拥有55个本科专业,15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学科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 教育部首批授予的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权限的6所大学之一。
● 在2005 年本科专业排名中,地理信息系统、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列全国第一,教育学、特殊教育、汉语言列全国第二,博物馆学、公共事业管理、舞蹈学列全国第三,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环境科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哲学、俄语、音乐学、美术学等列全国前位。2004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3个一级学科名列第一,中国语言文学位居第二,艺术学、历史学名列第四,还有9个一级学科进入前10名。
●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6 个,其中人文科学3个,社会科学6个,理科 6个,工科1个,重点学科总数及重点学科在学校学科中的比例均居全国高校前列。重点学科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
重点实验室 科研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 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数量列全国高校第4位。
●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 拥有教育部唯一的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还有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
● “十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主持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2 项,名列全国高校第2位;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5项,省部级项目407项,人均承担项目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研究成果总量在全国高校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2004年我校被SSCI收录论文共132篇,被CSSCI收录的论文共6676篇,人均绩效在全国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 “十五”期间,理科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973项目”和攀登计划项目6项,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项,获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3个。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纵向项目500多项。
● “十五”期间,截止到2004年被SCI和EI收录论文1596篇,论文数列全国高校前列;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 200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近4000万元,理科科技经费过亿元;“十五”期间年均科研经费逾亿元。
● 2004年国家启动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以突出的特色和雄厚的实力入围。
师资力量
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
● 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刘伯里、刘若庄、刘昌明、张新时、林学钰、李小文、王永炎、陈木法、郑光美、王乃彦、刘鸿亮、戴汝为、李京文、李朝义、凌永顺、安芷生。
● 资深教授何兹全、陶大镛等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造诣深厚,蜚声学林。
● 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入选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9人。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4名,居全国高校第6位。
● 全校专任教师1379人,其中教授495人、副教授5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4%。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状况 北师大毕业生中50%以上继续攻读本校和国内外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其余毕业生进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重点中学等部门工作。
收费标准 4800~5400元/年,艺术类8000元/年。在校生情况 全日制在校生19500余人,其中本科生8529人,研究生8999人,长期留学生2015人。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简介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14名学生申请转为免费师范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孙津教授荣获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调研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2005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实力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