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5 BBCDC 6-10 CAADA
11-15 BDCCD 16-20 CCCCD
21-25 DCAAB 26-30 ACCBA
31-35 BADDC 36-40 BBCAA
二、 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AC 4ACD 5BCD
三、 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20世纪70年代,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建立了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①伊扎德(1977)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人格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人格系统的发展是这些子系统的自身发展与系统差异之间联结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②在这些子系统中,伊扎德认为认知过程引起比较和辨别活动,是知识的学习、记忆、符号操作、思维和言语过程。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与行为提供活动线索。可见,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这是伊扎德理论的重要观点。
③伊扎德(1991)认为,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其中,情绪活动涉及广泛的神经结构,包括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松果体、鼻周皮层、新皮层、前额皮层等神经结构。表情行为包括神经肌肉的活动和感觉反馈活动两部分,表现在脸部、言语、躯体姿势、手势等活动。神经化学活动通过一些内在的程序、激活脸部和躯体的活动模式,这些活动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形成情感体验。总之,伊扎德认为,情绪特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生理结构,遗传是某种情绪的阈限特征和强度水平的决定因素。
2【答案要点】
(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是指研究者们为了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特性,常常把反应时间作为指标。其考虑的逻辑是,心理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应时间的长短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即对一个复杂刺激的加工所需时间较长;而对一个简单刺激的加工时间则要短一些。然而,反应时实验中除了反应速度之外还有反应准确率问题。研究者们注意到,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SAT)现象。
(2)研究者们利用SAT现象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反应时实验的新的反应时实验范式,即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在SAT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长短来作为实验自变量,测定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反应准确率。然后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以反应准确率为纵坐标,可得到一条速度与准确率权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可以找到在各种反应时间下的反应准确率(d’)。在这条曲线上,可以用3个参数来描述SAT现象。I表示截距,R表示准确率(d’)随反应时间(RT)的变化而变化的速率,A表示准确率的渐近值,即在无限延长提取时间条件下的最高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