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4
来源:2exam.com 2010-12-14 【字体:小 大】
2011年考研政治应试精华试题及解析007

 

 1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是指任何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来判定。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客观性,只有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检验一种认识、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就是检验它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除此别无他法。
  思想、观念、理论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前者停留在纯粹的主观范围内,后者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所以二者都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都无法检验、判定某种认识、理论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思想、理论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往往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10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11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1页;《大纲解析》第36页。
  12.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认识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研究、探索和发现。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不断突破人的感官局限,使人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最后,实践创造出新的知识,使得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促进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人们的感觉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
  题干中“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活动。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而是说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发展的程度决定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即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1页;《大纲解析》第36页。
  1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有些真理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实践标准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首次提出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它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不移的,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被实践推翻的见解就是谬误。尽管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尽管今天的实践还不能完全证实证伪一切认识,但是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条件性,它强调的是辩证的理解实践标准,不能把它绝对化。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推翻现存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动发展的,实践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因而实践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即使是那些已经被过去的实践所检验对化的错误,与一切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总之,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13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14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1页;《大纲解析》第43页。
  15.孔子说:“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句话的认识论含义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而存在              
  D.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认识正确与否,在主观自身中是得不到解决的,认识对象同样也不能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只能靠实践,将主体见之于客体,才能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实践相符的,则是正确的;与实践相悖的,则是错误的。“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是孔子在知行观方面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1页;《大纲解析》第43页。
  16.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眼见为实”,对“眼见为实”的哲学评价正确的是
  A.它肯定感性认识的正确认识              
  B.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正确的间接经验
  C.它证明了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D.它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眼见为实”等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如果以“眼见为实”作为观察问题的惟一准则,迷信感官,缺少理性思维,就会在社会实践中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因此,“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的观点显然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必须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眼见为实”显然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把亲眼所见等同于客观事实、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1页;《大纲解析》第43页。
  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生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客体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1页;《大纲解析》第35页。
  18.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绳。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1-52页;《大纲解析》第35-36页。
  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                           
  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
  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D.主张行先知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3页;《大纲解析》第37页。
  20.王阳明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认为知与行相脱离                 
  B.认为行先知后
  C.认为知行合一                     
  D.认为知易行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知行观。
  王阳明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知与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知行合一”。这一观点混淆了知行之间的差别,取消了知行的先后次序。其把知、行混同是不可取的,但是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这一点还是有合理之处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3页;《大纲解析》第37页。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考研报名
    考研新闻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试题答案
    复试分数线
    考研调剂
    考研录取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复习
    考研政策
    研究生招生
    模拟试题
    考研院校
    考研专业
    在职考研
    法硕
    同等学力申硕
    博士生
    MBA|MPA
    推免生
    新闻传播硕士
    专业硕士
    考研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