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4
来源:2exam.com 2010-12-14 【字体:小 大】
2011年考研政治应试精华试题及解析007

 

 3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发展过程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发展过程。
  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同时也是具体历史的统一。真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并以科学知识为根据,而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都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就决定了人对它的把握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这种运动变化是无限的,永远不会表现为某种一成不变的最终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是,各种科学知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人类把握真理不可能一次完成。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包含着真理,这些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真理性的认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在同谬误作斗争,通过不断排除谬误而向前发展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构成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自身的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认识能力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认识是思维对客体永无止境的接近,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2页。
  32.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          
  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神秘化、绝对化、客观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物。所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仍然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鼓吹从主观到主观的主观真理。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不依赖人的意志的客体,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真理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相一致。世界上只存在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没有的。唯心主义主张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必然为宗教和信仰主义开辟道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2页。
  33.“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这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
  A.仅仅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B.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真理
  C.不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D.只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片面性认识
  34.马克思主义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且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不是:
  A.绝对的真理体系                    
  B.客观真理
  C.具体真理                          
  D.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三方面的涵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还有待于扩展。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是有限的,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总还有许多领域和事物没有被认识。承认世界上还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还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作为对世界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定事物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从进程上看,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同样也有待于发展。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认识,它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33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34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2页。
  3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具体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真理的抽象性
  36.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              
  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              
  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区别及具体内涵。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都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即都坚持真理观问题上的唯物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真理观问题上的辩证法,即是否承认真理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35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36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60页;《大纲解析》第41-42页。
  37.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
  A.是否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B.是否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具体性                
  D.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的共同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1页。
  38.“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论和真理观具体观点的辨析。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指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有多少个看法,就有多少个真理,不管它是否与实际相符合。针对同一个认识对象形成的不同认识,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张客观真理不止一个,这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不要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混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60页;《大纲解析》第41-42页。
  3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对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这就是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认识的发展规律还指出,实践是全部认识过程和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离开了实践,一切真知和熟知都不可能产生,熟知也不可能转化为真理性的认识。同时,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而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可能是无限的。因此,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什么是真知,什么是熟知。真知是正确的认识,是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形成的;熟知是人们十分熟悉但不一定正确的认识,不能把两者简单等同起来。一切认识,无论真知还是熟知,都起源于实践,所以“熟知起源于真知”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7页;《大纲解析》第40页。
  40.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检验真理理的标准是很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首先,绝对真理或者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点是客观的、无条件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完全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即无限性,这点也是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发展的无限性也就承认真理发展的绝对性。
  其次,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和方面的正确认识;二是就认识的深度来说,真理总是在一定层次,一定深度下对客观事物的近视正确的认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进程上来说,它只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正确认识,它有待于发展。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在一定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客观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2页。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考研报名
    考研新闻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试题答案
    复试分数线
    考研调剂
    考研录取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复习
    考研政策
    研究生招生
    模拟试题
    考研院校
    考研专业
    在职考研
    法硕
    同等学力申硕
    博士生
    MBA|MPA
    推免生
    新闻传播硕士
    专业硕士
    考研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