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
A.知行合一
B.知难行易
C.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D.知易行难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知行观。
中国哲学中,关于知与行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思想,主要有:第一,认为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第二,认为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第三,认为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突出了“行”(实践)对“知”(认识)的检验作用。第四,认为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关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3页;《大纲解析》第37页。
22.认为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仅仅为部分唯物主义者承认
B.仅仅为部分唯心主义者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但所指含义不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对感觉的认识。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指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收集和接受外界信息,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人的感觉有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两种,对形成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来说,起重要作用的是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由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接受的刺激不同,感觉分为许多类。由于有这些不同的感觉,人分别把握和体验着事物的各方面的特性。不通过感觉,人就不能知道任何事物的任何形式,也就谈不上认识。因此,感觉既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列宁说:“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等等,也就是说,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感觉依赖于物质。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却是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但是,从感觉、经验出发,既可以沿着客观的认识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的认识路线走向唯心主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4页;《大纲解析》第38页。
23.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D.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活动的辩证过程。
任何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但感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表面而不深刻、零散而不完整,它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感官无法把握的。因此,人的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所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仅仅只完成了认识运动的一半,还必须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它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和深化。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一个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认识过程中又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这个飞跃,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两次飞跃,可说完成了,但对于整个人类认识过程而言,认识运动还需要推移和发展。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发展是无限的。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都会或先或后地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因此人的认识过程的推移和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5-56页;《大纲解析》第39页。
24.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它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人们只需通过认识“一切科学的抽象”就可以认识自然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脱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列宁所说的“一切科学抽象”实际上就是指理性认识,这句话也正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5页;《大纲解析》第38页。
25.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
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5页;《大纲解析》第38页。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种认识路线的对立。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宇宙观和发展观的对立。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认识论上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派别。凡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世界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是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所导致的片面性错误。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可靠,而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唯理论则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列宁曾经指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主张第一条认识路线,唯心主义主张第二条认识路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5页;《大纲解析》第38页。
27.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以情感、意志为主,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这些因素之所以被称为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说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只能起干扰作用,而是指它们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活动特点。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是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具有影响。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们对人的认识及其他行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意志所具有的指向性和倾向性,能够推动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影响认识的实际结果。题干中华罗庚的这句话正体现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7页;《大纲解析》第40页。
28.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证人”这句话的含义。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地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5页;《大纲解析》第38页。
29.承认人类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30.“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这一论断揭示了认识的
A.局限性
B.主体性
C.无限性
D.客观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通过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实现的。这种矛盾只有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恩格斯关于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对立统一的思想不仅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而且有力地批判了各种形而上学真理观。两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7页;《大纲解析》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