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括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因此,本题的答案选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0页;《大纲解析》第43页。
4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对这一命题的错误分析是
A.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B.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C.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真理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这里是全面的、历史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的具体性还体现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这里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首先,二者是相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其次,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A、B、C三个选项都是正确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0页;《大纲解析》第43页。
43.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并流行的一种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杜威。
实用主义者认为,一个命题或者一种理论是真的,只在于它是有用的。在他们看来,一切知识、概念无所谓真和假,只有有效和无效、适当和不适当之分。而各种概念和理论,同所有的工具一样,其价值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功效显示在它们的结果之中。简言之,“真”不过是有关我们思想的一种方便的方法,其判断的标准只在于“好的结果”。应当看到,实用主义真理观重视理论的“效用”和“功能”,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真理本身包含价值。这一理论提醒人们注意一个命题或理论之为真理的价值意义。但是真理对人们有效用,不能反过来用真理的有用性代替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而不在于它有用。把有用和没用作为区分真理和谬误的根源,是把真理标准主观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2页。
4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认识作为结果,总的说是既包含真理,又包含谬误,真理认识的发展是在避免和克服谬误中实现的。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对立是指,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而这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分是绝对的,不能混淆。统一是指,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的谬误,在另一种条件下可能会成为正确的认识或结论。
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上,凸显了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都是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认识条件的改变有可能带来认识性质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性的认识,之所以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化为谬误,就在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超出了或缩小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考生要注意:我们说,真理转化为谬误,不是由于真理本身包含着谬误,而是由于人们没有准确把握运用真理的条件。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0页;《大纲解析》第43页。
45.真理的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一元论。
真理的一元论与真理的多元论根本对立。真理一元论认为,真理的来源、本源只有一个,人们对同一具体对象的认识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结论。主张真理一元论的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而客观真理的形成途径、检验标准都是唯一的,就是社会实践。承认客观真理就必须承认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性质、以及对同一对象的同一侧面、同一层次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因而只能有一个是真理。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59页;《大纲解析》第41页。
46.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主观真理论,不是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而是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波格丹诺夫的观点属于主观真理,因为它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0页;《大纲解析》第42页。
47.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本质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要判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在于能否满足人的需要,“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只从主观方面谈论真理的价值,以人的主观需要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的标准,歪曲了真理的本质。“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即是真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按照这种观点,谎言、谬误和宗教教义都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欺骗和迷惑人们,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甚至膜拜。
真理能否付诸实践,这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的问题,实际上真理和谬误都能付诸实践,把谬误“付诸实践”,最终将导致失败。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在于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1页;《大纲解析》第43页。
48.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在哲学上体现了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的过程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作为同一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反之,失去了任何一方,都会使人的活动偏离或失去正确的轨道。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并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性奋斗与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题干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利益的统一,即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3页;《大纲解析》第45页。
49.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派别的比较。
反映论可以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它们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社会历史性,它们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和辩证性的特征,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物质的反映论,即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把辩证法应用其中的反映论。因此,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分。
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受某种不可避免的力量支配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学说。宿命论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要人服从命运的支配,不去做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即使做出努力也是徒劳无益的,不可能改变事物运动的预定逻辑。唯意志论是哲学与心理学中的一种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学说。唯意志论主张意志高于理性,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本体,理性思维不可能把我世界。宿命论和唯意志论这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
反映论是确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或不正确的反映)的认识论学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庸俗唯物论除外)的共同主张。反映论同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可分割地相联系,因为只有反映论才能表达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确认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并反映客观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先验论是一种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先验论是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认识论是充分肯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理论。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并否认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不能认识客观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论理论。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中,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是不可知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9页;《大纲解析》第33页。
5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可以概括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规律首先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思维领域内的辩证法进程不过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过程的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从内容和本质上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作为主观辩证法基础的概念本身有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现象、关系、过程的一种抽象,而且一种概念体系向另一种概念体系的变革也不是随意产生的,它本身是人们新的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因此,恩格斯指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人类思维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的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的这些规律是不自觉的,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也多半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9-50页;《大纲解析》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