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简介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坐落于安定门内深巷之中,毗邻国子监、雍和宫。学校始建于1865年,原名北平私立崇实中学。
学校以“育人为本、师生共育;发展为本、求真务实”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求真向善唯美尚勇之人为育人目标,积极践行“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开展养成教育实现管理育人,通过课程建设和高效课堂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通过师生、家校牵手实现牵手育人,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实现环境育人。好习惯教育深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誉,首都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校园建筑古朴典雅,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学校具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市区级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师德标兵。学校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提出让“写一笔好字、刻一方印章、打一手乒乓、弹一曲钢琴、讲一口法语”成为21中学生的标志。这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市教委指导下,学校与法国大使馆、法中经济文化协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合作,探索实践在高中开设法语实验班,讲授第二外语,帮助普通学生实现赴法留学的梦想。至今已连续送走八届毕业生,累计几十名毕业生成功赴法留学。高中法语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成为学校高中办学特色。
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求真、务实、奉献、进取”的崇实精神代代相传。学校历史上曾培养出文化名人萧乾和工程院士周巢尘等一批才俊。而今,学校期待着有志于成才的学子到来。21中学必将成为你生命之树茁壮成长,青春之花灿烂绽放的沃土良田。
—————————————————————————————————
百年崇实,崇实百年
——校史简介
一、清末创建
清末,随着北京地区教堂的纷纷建立,传教士开办了若干类似中国私塾的蒙学馆(堂),招收学生入学。1865年(清同治四年),基督教长老会牧师丁韪良(W.A.Martin),有感于北京失学儿童众多,便出资租用东城总布胡同民宅,设立蒙学,定名崇实馆,招收附近儿童,课以经学常识,并以基督教义陶冶学生心性。丁韪良在1865-1885年任校长,教学经费为其一人捐助。
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1885年,长老会西差会在安定门二条胡同购置较大一处民宅,用作校舍,校长由路崇德(J.W.Lourie)牧师兼任。1891年,路崇德牧师回国,柯凝翰(A.M.Counningham)牧师接任校长。柯凝翰对馆舍力加整顿,筹资经费,设中学,学生越来越多。
1911年(宣统3年)来仪庭(W.H.Gleysteen)牧师继任校长。
二、民国繁荣
1915年,学校耗资4万余大洋重建,盖了5层高的教学楼,学校还有食堂、厨房、沐浴室、游艺室、浣洗室,设施十分先进。1916年学校又将西楼改造,建造理化实验室,理化试验器材药品无不悉备。学校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足可以容纳300余人的大礼堂。1916年,丁韪良先生逝世,全部捐出其遗产息金一千二百元作为学校常年经费。于是,学校设立石印科、织毯科,以给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来仪庭牧师回国,校长由方春熙(H.C.Fenn)和刘志尧共同担任。同年,学制改为三三制,设立初高级二级中学,这次调整,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学制的格局。学校注重实业和专业教育,添设印刷、皮革课程并有学校产业,不仅进行了职业教育,同时也决贫寒学生的生活问题。学校治学管理力求精进,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业,都博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名声甚好,吸引了大量的求学者。当时学生不仅来自北平,还大量来自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朝鲜学生。每年招收新生的时候,都有大量学生报名,然而由于名额限制,很多学生都因不能入校学习而深感遗憾。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崇实中学在政府立案注册,接受政府领导和监督,成立了校董会,由国内知名人士罗遇唐担任校长。罗遇唐校长在任期间(1928-1941),以“勤俭朴诚”为校训,锐意进取,力求革新,从不懈怠,办学仍能得到西方长老会的资助。
1935年,适逢崇实中学建校70周年,学校编印了《北平私立崇实中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当时的政界、文化界名流纷纷祝贺。胡适先生题写了刊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先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著名教育家陈垣、蒋梦麟等也挥毫题词,充分显示出当年崇实中学的地位。今天,纪念刊在国家图书馆仍有收藏。
在当时北平国立、市立、私立中学之中,崇实中学的教学水平属上乘。毕业学生大多数进入清华、燕京、辅仁、齐鲁等大学继续求学,日后进入政界、军界、商界、实业界、教育界,也有留洋海外求学、定居。学校教学质量高,与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有直接关系。崇实中学教师绝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在国外深造过,还有一些外籍教师。学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校淘汰了陈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使之进一步完善。理科教学,教员除传授一般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利用实验,进行形象教学。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大量社团,且社团多为学生自己组织。校方认为这是锻炼学生自治能力的好机会,故采取支持态度,并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著名的校办刊物《崇实季刊》(1924-1937)就是由崇实自治季刊社编办的,近代著名文人萧乾在校就读期间(1926-1930),就曾担任过校刊编辑。先生的英文基础,无疑就是当年在崇实中学打下的。校刊设置分为社谈、论著、创作、散文、诗词、杂俎、校园等栏目,内容处处彰显着爱国、理性、求真、责任与担当的精神。除学校内部奖励外,校刊还每本五角大洋的价格发售,水平和价值可见一斑。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学校由日本人接管,改为“市立第十中学”。1945年抗战结束,由美国长老会管理,校名“北平崇实中学”。国殇之日,炮火连天,人心浮动,学校正常秩序难以维继。
三、新中国改制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私立中学全部由政府接管。1952年10月,崇实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时任校长田常青。经过多年的积累,二十一中可谓东城区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教学质量高的老牌名校。校园居中的五层西洋楼为办公楼,两厢的辅楼是教学楼,建筑青砖灰瓦,布局主中辅侧、两厢对称,可谓中西合璧。标准的教室,配套的设施,掀盖课桌拼条椅,顶灯吊扇暖气,设施齐全规范;平房教室前的花坛用作植物实验园地。
学校一直以来都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大操场内的三块标准篮球场气势骄人,学校里的体育设施也是应有尽有的。二十一中成为当时的篮球特色校,沙石克队、喀秋莎队在市里都是劲旅。
1958年,在东城区教委的号召下,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入以劳动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热潮。1960年,东城区市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通知》,要求实现“以教学为主”。学校响应号召,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教会学校的办学背景,“文革”年间,学校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学校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文革期间,真正上课的时间很少,但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在夹缝中,老师们尽可能地认真授课、答疑解惑。文革结束后,学校逐步恢复教学建设。
四、新时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重新获得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夏长礼校长在任期间,学校启动了教学楼翻建工程。学校校舍翻修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表现出对学校历史的铭记和对学校精神的传承。
建校130周年之际,学校举行了庆典活动并出版了《校庆纪念刊》。程思远副委员长,王光英副委员长,雷洁琼副委员长、北京市副市长李润五、胡昭广等人为学校题字,学校校友、著名作家萧乾为纪念刊题写书名。
百年崇实,峥嵘沧桑,春华秋实。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学校励精图治,团结精进,校风严谨,厚德载物,校友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一批批栋梁之才名满于天下。仅在国内享有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就有数十名,还有众多的党政领导、文学艺术家和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在校友名人录上,就有著名作家萧乾、两院院士刘仙洲、周巢尘、李大东,著名火箭专家吴德雨、桥梁专家黄益等。近代作家萧乾的小说《落日》、《邮票》和《邓山东》都是以“北平私立崇实中学”为背景的,书中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思念和感恩。
而今,学校传承 “求真、务实、奉献、进取”的崇实精神, 以“育人为本,师生共育;发展为本,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依法办学,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崇实文化,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实践好习惯育人。以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学校走上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创办精品特色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崇实中学编. 北平私立崇实中学一览[M],1932(保存于国图微缩文献中心)
2.崇实中学编. 北平私立崇实中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M],1935(保存于国图微缩文献中心)
3.崇实一九三一班编辑. 崇实一九三一班毕业纪念刊[M],1931(保存于国图微缩文献中心)
4.崇实季刊社.崇实季刊[J],1924-1937(保存于国图馆藏文献)
5.姬虹. 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1920-1941年)[J],美国研究,1991
6.吴洪成,丁倩. 试论近代中国的教会中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7.隋子辉“无产阶级政治”指导下的北京市中小学教育[D],2012
8.北京市二十一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一百三十周年[M],1995
9.北京市第21中学,好习惯奠基好人生. 现代教育报,2011
10.郑伯安. 我的二十一中——母校的悠悠记忆,北晚新视觉网,2011
11.秋桑. 母校的悠悠记忆—记北京二十一中学,秋桑的博客,2011
201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