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江苏中考 - 南京中考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社会中坚 学校栽成

来源:扬子晚报 2014-4-24 7:26:46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社会中坚 学校栽成
 
刘少青 王璟
 
 
 
 
    美丽的校园
 
 
 
    系统思考

    走进鲁迅

    教育剧场

    e学习

    提高思维品质

    梦想基金项目

    探究性学习

    1+6证书之理科实验

    社团&选修课

    实践能力培养

    31

    11公里步行者活动

    审美教育之合唱等

    国际科技文化节

    青奥体育文化节

    18仪式

    公民素质养成

    社会中坚 学校栽成
 
 
 

    她追求卓越,从这里曾经走出赫赫有名的54位院士;她锐意改革,探索构建了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她成绩显赫,仅以学科竞赛举例,获省一等奖以上人数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她视野开阔,2006年9月,独立开设IB国际文凭课程并招收中国学生,架起附中学子走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桥梁;她开启梦想,专门设立学生“梦想基金”,鼓励附中学子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南师附中,就是这样一所底蕴深厚、锐意进取的百年名校。

    名校印象

    锐意实验

    是附中教育文化的基本特色

    南师附中先后开设了24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其内容涉及文、史、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浅尝辄止的学习终将背离学习的真正意义,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深度挖掘的课程才经得起学生的反思和追问,才具有教和学的价值。学校在某些课程设置中打破以往单一的、封闭的课程框架,将不同课程中的不同知识、不同方法进行融合贯通,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附中课程的创新不仅是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有评价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附中是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重点在于“为学”时的思维品质和“为人”时的综合素养。

    A以现代公民为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

    关键词:正直、理想、责任

    附中的德育课程以人格教育统领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健全人格、独立人格和创造性人格的递进为培养目标,强调在学生丰满人性与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培育创造性,学校将德育课程化,建立了系列德育课程:“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意义”——经典人文阅读课程;“方向比距离更重要”——生涯规划课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意志训练课程;“社会中坚,学校栽成众”——责任教育课程;“青春是美丽的”——生命教育课程;“从自我的努力中看世界”——领袖训练;“国际视野下的卓越”——跨文化交流课程;“艺术是一种享受”——审美教育课程。

    B 以思维品质为培养目标的学科拓展课程——

    关键词:独立、理性、创造

    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附中不仅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还开发了系列化的学科拓展课程,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在系统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培养上颇具特色。

    系统思考课程——2005年,南师附中在全国率先开设《系统思考》校本选修课程,目前仍是唯一。在选修课中,学生学习系统思考的基本理念,学会用系统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学生运用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研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系统思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打开了新视窗。近十年来,数百名学生参加系统思考选修课程的学习,几乎每年都有学生的论文入选国际系统动力学年会,在国际会议上展现中国学生的风采。

    “走进鲁迅”课程项目——传承鲁迅先生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开展人文素养与理性思维融通的全人教育。

    大学先修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着眼于学术研究和更为广泛的应用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教师上课的方式与平时教学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多采用文献阅读、理论探索、学术讨论等方式进行。附中利用选修课时间开设了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科目包括:中国古代文化(语文)、微积分(数学)、电磁学(物理)、普通化学原理(化学)、中国通史(历史)、程序设计(信息技术)、地球科学概论(地理)。

    C 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课程——

    关键词:体验、合作、探究

    从书本到实践,从个体学习到合作探究,附中丰富的综合课程为培养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具有全球眼光、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提供了机会。

    教育剧场课程——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附中倡导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们创设与现实相接近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形成认知,获取对知识的体验感受,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梦想基金——2011年6月,学校设立“梦想基金”,以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创造梦想、实现梦想的资助,鼓励学生将自己创新性的想法转变为课题,并通过深度的学习和研究,形成创新研究成果。

    招生连线

    ◎咨询电话:025-83469041/49/64/18   ◎学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察哈尔路37号

    ◎学校网址:www.nsfz.net             ◎邮编:210003

    ◎交通方式:公交16、31、32、34、100路至三牌楼站

    72、143路至察哈尔路站,21、66、131、132、156、172、游4路至丁山宾馆站

    ◎招生咨询会:5月1日9:00,附中学生剧场

    谈谈我们心目中的南师附中

    校友谈 “附中”是一种磁场

    无论毕业多久,“附中”似乎都是一个特指。几周前的研讨课上,研究口述教育史的授课嘉宾提及“南师附中”,目光所及见我微微一震,特停下来问一句:“你也是‘附中’的?”“附中”两字婉转动人得仿佛一枚千斤重的橄榄,是介绍“南京师大附中”时永远不足为外人道的心头的朱砂痣。

    身在附中时雾里看花,未及深思与这片闹中取静的校园的邂逅是怎样一种获益终身的缘分,只觉得求索于兹,自己可以沉静地思考,勇敢地表达,可以坚定地实践自己即使小众的梦想。而如今想来,这便是有容乃大的百年积淀所焕发的令人心安的魔力。

    附中有缤纷的选修课,加上理科的跑班教学、体育专项、社团活动等选择,同班同学的课表也可以不尽相同。润物细无声的自由氛围启发着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使我们较早习惯、并有能力去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减少初入大学时“断奶”的阵痛与迷茫。

    对附中的眷恋不是为赋新词而扯起的“青春”的幌子,那三年间走过的一个个难再回返的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一次次通过排除法而修正、弥坚的成长历程……那些尝试的勇气,那种可以通过体验不同可能而自适、磨合的执著都唯有赋予学生空间与包容性的附中方可孕育,而这样的附中记忆,或许就是青春本身。

    有幸采访过附中的老校友、清华的老教授何兆武先生。何老说,上学一为读书,一为“养气”。这也是“中大实中母校”(南师附中迁址长沙后的校名)令他感念至今之处。所养之气为何对如今的我而言似乎暂时难以名状,但总觉得散落各方的附中人是有共通的磁场的——那是对“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铭记与恪守——嚼得菜根,不是忍辱负重,而是因懂得厚积薄发而甘之如饴。这种欲说还休的磁场使我们在千万人之中识别出彼此,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敢为人先,更将格致诚明的信念薪火相承,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蔡皛磊(南师附中2010届校友,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攻读硕士学位)

    教师谈 学生眼中的幸福语文课

    “幸福”是一个温暖而令人向往的字眼,如果我的语文课是令人幸福的,那该多好啊!那么,学生眼中的“幸福语文课”又是什么样的呢?

    大家一致认为,幸福语文课一般是“快乐的”。快乐,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却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其实,快乐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满足,就是开心,就是笑脸……

    幸福语文课,快乐虽然重要,但绝不是一味地傻笑,没有质量的快乐只能是一种浮躁。思想获得发展的程度,才是衡量语文课幸福指数的最重要的标准。这是同学们形成的第二个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我提出让语文课变成学生感到幸福的课,突出的是同学们情绪体验和思想成长的感觉。我想坚定地说:只要我们的语文课是幸福的,学生在将来的高考中出现悲剧的概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张小兵(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理事)

    学生谈 附中的土地上刻着“诚朴”二字

    当下的附中,成绩不可谓不优秀,在省内也当是翘楚,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全国闻名。但是,正如即使贵族失去了财宝和庄园,举手投足之间仍然可以看出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贵族风度一样,当一所学校抹去了所有的学业成绩、活动评比之流的量化标准之后,学生与教师身上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那种风气,才是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附中的土地上是刻着“诚朴”二字的。对学问对知识的“诚”、为人处世的“朴”,我以为这二字可以很好地概括附中的精神。这也是我们所向往的精神。

    ——杨纪翔(高二(13)班学生,校第七届必修课免修制中免修数学、物理)

    家长谈  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记得高一军训结束后你委屈的挂着泪花,记得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在电话里伤心地抽泣,记得有几次你与我们争论后气愤的神情,也记得高二31公里步行后你疲倦的脸上透着坚强,记得你自信坚毅地走进复旦面试考场,记得你得知通过面试后电话里淡定的声音带着自豪……

    我们希望十八岁以后的你,逐渐成熟、能够担当,在勇敢做好自己的同时,对家人负责,对朋友负责,对我们这个并不完美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国家与社会负责。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与外界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必须永远保持独立的人格,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不苟且偷生。善于学习而不丧失自我,善于团结而不放弃原则,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诱人的财富,但任何财富都比不上精神的快乐令人陶醉,精神充实、心理健康才是幸福之本、快乐之源。

    ——2014届6班张弛同学之父张晓军先生

    通讯员 刘少青  扬子晚报记者 王璟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