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考到“亚洲青年运动会”、“学生上学方式的调查”、“跷跷板”、“商场促销”;历史让考生“反思当今的亚太问题”;思想品德更是热点连连:“中国梦”、“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京广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亚青会举办”、“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光盘行动”、PM2.5……昨天,南京市2013年中考数学、历史和思想品德考试结束,中考第二天的三门学科试卷可谓“热得烫手”,不过总体难度保持得相当平稳。南京市教研室昨天第一时间特邀一线名师,对三门试卷一一予以点评。扬子晚报记者王璟
数学:难度平稳,亚青会、商场促销等入题
点评人:南京一中何炳均(特级教师)
2013年数学试卷基础题占全卷试题的70%,覆盖了初中数学绝大多数的考点。试题背景新颖,设问精妙,突出了各知识点的交汇融合,有利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如第4题、第11题、第12题分别考查了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换;第5题、第24题、第26题从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等角度分别考查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试卷对有一定难度的试题设计了较低的起点,入口较宽,探寻了各知识之间整合的途径,兼顾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试卷关注了学生后续发展所必须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突出考查了运算能力,既注重不同题型间的配合,又强化运算在各知识领域的运用。如第1、17、18题关注数与式、方程中基本算理;第16、24题关注算法的优化;第21题则是运用“样本估计总体”先估算后画图;第22题的三角函数和第26题的二次函数中均渗透了代数推理等等。
试卷注重创设贴近生活、较为真实的情境。如“亚洲青年运动会”、“学生上学方式的调查”、“跷跷板”、“商场促销”、“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等,凸显人文关怀,呈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试题注重通性通法,解法多样,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如第16题,既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运用符号意识先化简再求值。
历史:稳中有新,让学生“反思当今亚太问题”
点评人: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文昌校区郭蜀宁
全卷注重基础,稳中有新;强调主干,立足生本;立意高远,引领教学。
一、注重基础,稳中有新。试卷保持了传统的题型和基本风格,充分体现了“稳”;从布局到立意,体现了时序性和点线结合的特征,稳定为主,稳中有新。试题内容严格依据中考历史考纲,精选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如第3题的杜甫诗句、第4题“苏湖熟,天下足”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普及性、基础性原则。
二、强调主干,立足生本。强调主干,突出时序性。如第32题,通过时间轴的形式,按时间顺序,选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
三、讲究立意,引领教学。第33题以经济重心的转入、离去的知识考查,反思当今的亚太问题,让学生感悟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试题的材料选取、知识呈现、语言表述和问题的设置等,都非常严谨规范。
思想品德:关注热点,通过分析“中国梦”建立自信心
点评人: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周智宁(市学科带头人)
2013年南京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卷总体平稳、平和,不仅做到复习中的考点全覆盖,而且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没有繁、偏、难、怪试题。
坚持价值引领,体现时代性。试卷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出发,关注社会热点。如第26题,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梦”具体体现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努力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此外,试卷还涉及到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京广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亚青会举办等一年来的社会热点。
纵观2013年试卷,不仅关注到家庭生活中正确对待逆反心理、学校生活中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更关注到社会生活中参与“光盘行动”等等,这些鲜活素材的引入能够促进和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思自身行为,促进自己不断成长。如第26题,围绕“向着中国梦迈进”的主题,第27题围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