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湖北中考 - 恩施中考 - 正文

2013恩施中考物理考试大纲试卷题型

来源:恩施州教科院 2013-4-7 20:36:28

物理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考查初中毕业生在物理学习方面达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物理毕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Ⅱ.命题依据
命题主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和《2013年恩施州中考工作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州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力求反映考生真实的物理学业水平,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以促进全州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Ⅲ.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不得出现科学性错误;不得出现偏题、怪题;不得出现落后于时代的陈旧试题;不得出现过于倚重繁难的数学推演类的试题;不得出现强化机械性记忆类的试题。
2.导向性原则。注重检测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检测初中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物理科学素养,设置一定比例能反映学生物理思维过程的试题。试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确保学业水平考试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应有的导向作用。
3.教育性原则。要努力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创设来实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考试评价本身应有的教育功能。试题要紧跟时代,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4.能力立意原则。命题应以考查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确保素质教育的基本导向,以引导教学良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有效高效的学习。
5.控制难度与梯度原则。应合理控制难度与梯度,一般按从易到难顺序排列。

Ⅳ.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能力目标
物理学科命题应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物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物理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考查实验能力。包含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表述实验原理、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简单图像、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含数据)等。
2.考查物理思维能力。这里所指物理思维能力主要包含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等),结合物理学研究通用的方法或技巧(模型法、公式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等)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查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生存学习的能力,是人们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所以,表达能力理所当然的成为所有考试测评的重要方面。物理学科的命题则应重点关注学生运用物理学语言来表达物理问题的能力,即关注表达的专业性、科学性、准确性。
4.考查创新能力。应通过选择新材料,创设新背景,设置新问题,探索新题型等,努力营造新的问题环境,以检测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5.考查实践能力。应努力创设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问题背景,以检测考生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目标
本考试大纲遵照《物理课程标准》,按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顺序表述。
(一)物质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环境温度问题有自己的合理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2.物质的属性
(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这些物理属性。
(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
(1)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新材料开发等方面有自己且合理的见解。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2.机械运动和力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6)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声和光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4)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4.电和磁
(1)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4)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能量
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工程就是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机械能
(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内能
(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电磁能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使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量守恒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思考问题。
(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Ⅴ.考试形式
采取笔试、闭卷形式。与化学合卷,满分120分,其中物理70分。

Ⅵ.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全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为综合题类,一般顺序安排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命题时可以根据问题创设的实际需要有所调整。一般按照题目顺序梯度安排试题难度,即低档难度题一般尽量放到前面。
2.内容分值比例
⑴ 物质约10%
⑵ 运动和相互作用约50%
⑶ 能量约40%
3.难易程度
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易、中、难三档试题分值的比例为7:2:1,试卷整卷难度值为0.70~0.75。

 


  • 上一个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