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安徽中考 - 淮南中考 - 正文

2015淮南普职融通班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来源:淮南市教育局 2015-4-29 9:55:18

关于开展普职融通班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2015〕15号

凤台县、各区教育局,各有关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市决定于2015年在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和淮南市潘集区职业教育中心三所学校开展普职融通班试点工作。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相互沟通,拓宽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

二、培养目标

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具备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输送高质量生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三、试点学校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和淮南市潘集区职业教育中心。

四、报名及录取

1.报名对象:参加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2015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学生。

2.录取方式:普职融通班志愿与普通高中志愿同时填报(不得兼报),学生填报志愿后,市招办根据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附后)和一般普通高中同批次录取。

五、学籍及资助管理

普职融通班的学生全部申报注册中职学籍,享受国家中职有关资助政策。各试点学校在第三学期时根据学生意愿,对普职融通班进行正确引导,合理分流,分为普通高中班、职业中专班。第四学期组织普通高中班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凡成绩合格者学籍可转入普通高中,不再享受国家中职有关资助政策。

六、教学及课程管理

学生进入普职融通班后,课程要求按照普高课程与中职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主要采用普通高中教材教学。

普职分流后,普通高中班按普高模式教学并参加高考。职业中专班学生按对口升学课程进行教学,其文化课与专业课原则上按照5:5分配课时,参加应用型本科升学考试。

七、师资管理

1.为确保教学质量,强化学生文化课教学,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普职融通班的文化课教师可从普通高中聘用。

2.开展普职融通班的试点学校应聘请高等学校优秀专业教师进行普职融通班专业通识课教学或讲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升学技巧。

八、激励政策

中职学校校长可实名推荐普职融通班优秀学生免试升入本市高职院校学习,实现多元录取,促进中高职衔接。

九、有关要求

1.加强统筹领导。市教育局成立以市教育局局长葛晓辉为组长、副局长孙奇志为副组长,职成科、基教科、招办、教研室、资助中心等科室长及试点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普职融通班招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职成科李士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市普职融通班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2.各初中生源学校要深刻认识开展普职融通班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落实相关要求,营造多种选择、多元发展的职业教育良好社会氛围。

3.各举办普职融通班的试点学校,要精心做好普职融通班(试点)招生宣传工作,要严格普职融通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因材施教,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成长立交桥。

 

附件:1.普职融通班招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2015年普职融通班招生计划

 

 

2015年4月14日

 

 

附件1:

普职融通班招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组  长:葛晓辉  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孙奇志  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  员:李士友  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科长

朱国伟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主任科员

陈  浩  市教育局大招办主任

王国明  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陈景奇  市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李蔚然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赵长军  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许宏彬  潘集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士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2015年普职融通班招生计划

招生学校

招生计划

招生专业

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

300

待定

凤台县职业教育中心

200

潘集区职业教育中心

100

合计

600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