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谋发展 凝心聚力绘蓝图
——解读兰州市卫生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龚正刚
6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兰州市卫生学校办公楼3楼,校长王生云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接待了记者一行。王生云中等身材,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和他谈话聊天感觉很亲切。据了解,王生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从小生长在农村,长大工作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有近4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曾获得过国家、省、市的不同荣誉:1997年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园丁奖”称号,1998年7月被兰州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兰州市标准化小学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3月被甘肃省义务教育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评选为甘肃省实施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谈起学校,说起教育,王生云精力充沛,信心满满。
团结之力——1到4的嬗变
提及兰州市卫生学校,想必很多人的脑海里依然还是那个五泉山麓下校园面积狭小的老卫生学校,有谁能想到就在这六七年时间里,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校园还是那片仅有14.5亩地的校园,但14.5亩地的意义已截然不同:从14.5亩地的困局中跳跃到4个分校;在校学生从原来的1000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人。
采访中王生云的一席话,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说,学校有自身规律,办教育就要按照教育规律来办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变。办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也经不起折腾,教育教学要符合学校特色,如果教职工没有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学校就没办法发展。比如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辅导,如果一个教师不负责、不认真,学生也考不出好的成绩来。考试是综合性的,在辅导过程中,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分章节给学生讲解,因此教师之间的配合、辅导的衔接等问题是考验教师之间团结的一个方面;然而学生总的成绩可不是这样,学习要一如既往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说,近几年兰州市卫校能有这样一个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与主管部门兰州市卫生局和兰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一方面也是学校上下团结一心、不断奋斗的结果。他还举例说,前两天护士资格证考试刚刚结束,学校教师于艳却病倒了。于老师为了不让学生落课,一直带病坚持到辅导结束。目前,像于艳这样无私奉献的教师有很多,他们的心思全在学生身上;而学生为了回报教师的这种付出,肯定要努力学习——这,也是兰州市卫校护士资格过关率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很多学生在《教师授课情况问卷调查》中也表示,非常感谢老师的精心培育,希望老师关爱自己的身体。刚刚落下帷幕的全省职业学校排球比赛中,兰州市卫校队在全省16个代表队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说实话,这个排球队的水平并不高,但学生、教师都有一种团结精神、拼搏精神。学校有老师形象地说,卫校队把每个人单个拉出去只是会打球的水平,但汇聚到一起的力量则不可低估。有个强队的领队看了比赛后说,兰州市卫校队是打不垮、打不死的一块硬骨头,要赢她还得下大功夫。其实,无论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辅导工作,还是学校的其他工作,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卫校精神,也就是学校提倡的“山羊精神”,很多东西都是拼出来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向上奋进,向上登攀。
王生云校长说,学校能有质的突破,也是大力倡导“修身、和谐、实干、发展”校训的结果。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充分肯定和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工作靠几个领导是干不出来的,学校要求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要有“为而不争”的思想。就拿操场上的垃圾为例,谁发现,谁捡起来即可,大可不必争论是谁的职责。据王生云介绍,为提高教师素质,学校最近在校园里开展了“草根大讲堂”活动。活动鼓励每个教师都要讲,无论时间长短,只要把自己的体会讲透就行。学校要求听者要静下心来听,要从心理上放下。第一节课由学校一位老教师给大家带头讲“道德经”,第二堂课是由王生云校长亲自讲的“心理健康自测”,他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师德师风等方面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
眼下的很多中职学校,不设分数线都招不来学生;而兰州市卫校不但划定了控制分数线,而且分数线逐年提高,招生情况却还是爆满。探究其中原因,除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兰州市卫生学校一直保持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高过关率不无关系。据了解,目前护士资格证的过关率全国仅有45%左右,而市卫校过关率达85%。这个百分比不是我们平常说的60分及格,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一般都要考到80分以上才算过关。由此可见学校取得这样成绩之不易。
创新之力——联合办学资源共享
一直以来,创新的提法在各行各业甚为流行,然而真正要创新,很多人就开始退缩了。兰州市卫生学校却因创新尝到了甜头,进而有了更大劲头。前几年,兰州市卫生学校的实际困难就是学校地域的限制,发展也遇到了困惑和迷茫。很多人明白,医学类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所需要的实验室要比教室多,光靠教师的讲课是难以解决的,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用实验手段来提高。作为一个身处闹市区的老学校,兰州市卫校的地域限制,是摆在当时刚刚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
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学校要发展,就要跳出“学校”办“学校”,打破学校小的局限。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举措,让兰州市卫生学校老树春芽,焕发了新的活力。目前,学校和甘肃省商业学校以及兰州园艺学校等学校联手,利用这些学校的教室和教师资源,开展联合办学:学生的专业课由学校组织自己的教师来上,一些公共课和文化课的则由合作学校的教师分担。这样一来,学校不仅解决了地域限制,挖掘了学校潜力,还扩大了招生规模,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
人们常说,办学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有了学生,就必须要有敬业奉献的教师。对兰州市卫生学校而言,刚刚解决了生存问题,接踵而至的却是更加伤脑筋的师资队伍问题。按照国家的规定,每周教师上8—10节课属于正常,然而,现在兰州市卫生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每天要上到6节课,算下来每周最少也有24节课的任务。由于超负荷运转,很多教师吃不消,有些教师累倒了,但却没有一个教师因此而抱怨和埋怨。老师们觉得学校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来之不易,大家不忍心学校因为自己的原因受到影响;再加上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很多教师虽然辛苦,但内心却是畅快的。令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曾乐强担心的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培养成为一个新的难题:原来学校的核定招生是500人,现在发展到4000人,学生人数成几何倍数增长。由于受教师编制影响,近年来学校虽然用“聘用”“返聘”“人事代理”“联合教学”等办法解决了师资困难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看,学校要发展就要有一支水平高、肯奉献、讲团结的师资队伍来作保证。他表示,今后学校的工作重心将要有倾斜,要适度招生,在招生质量上下功夫,在就业渠道上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学好技能、就好业。
创新,正续写新的传奇。兰州市卫生学校靠创新发展特色教育,活力十足,品位高雅。
关爱之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学生不仅要爱他们的现在,更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
基于这种对学生的爱,兰州市卫生学校从招生开始,就给学生承诺:通过在校期间的认真踏实学习,毕业后,学校一定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承诺说出来就坚持了多年。
按兰州市卫校分管党建、行政、安全工作的副校长苏国荣的话说,学校始终把以“山羊精神”的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因为学校不但校园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小,教师的办公条件、后勤服务的面积同样小,但学校却不能因为小而忽略了管理的手段。学校班子正是以“山羊精神”为引领,寓意学校就要在如此小的局限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用小山羊的坚韧之力开拓卫校美好的明天,立足本校区,放眼更大区域,把小学校办成了大学校。学校正是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开拓了新的局面。目前,学校学生的就业单位除了省内的各大医院外,就连北京301这样的三级甲等医院也伸出了橄榄枝。
对于学校这几年来的发展,分管工会、招生、培训的副校长敬云霄深有感触。他说,这几年来,兰州市卫生学校蓬勃向上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是有作为的,本届班子成员心情都特别舒服,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也非常好。一个单位的领导就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扎根群众,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多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办事。如果整天说套话、假话、空话、胡话,甚至说醉话,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工作也会举步维艰。就学校而言,只有民主治校,才能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在学校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就是教师之家,学校的发展就是每个教师休戚相关的利益所在。领导班子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好,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给大家创造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这样的班子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2012年5月,作为班长的王生云校长,做了一件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决定在学校全体教师中开展一次对他个人的民主测评,从“班长作用”“政治素质”“民主意识”“工作作风”等十一个方面对他的德能勤绩进行评价,当场统计显示全校参加投票的123人中,有122人投赞成票,一票为统计失误。老师们认为,王生云校长是一个值得信赖和有能力的领导;学校在这届班子的领导下,也一定能实现强校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