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湖北中考 - 孝感中考 - 正文

2012年孝感中考作文试题浅析

来源:2exam.com 2012-7-2 18:43:56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012年孝感中考作文试题浅析
 
 


湖北航天中学    程  创
 
 
 
2012年孝感中考作文试题与往年的试卷模式基本一致,保持了稳定性,作文试题的结构与题型都是学生们平时学习中所熟悉的,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写作水平。试题内容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考生的认知水平,引导考生“以我笔写我心”抒发真情实感。试题在导向上,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注重体验,完善人格,考量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着眼于考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要求。
一、开合有度,梯度呈现
1、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文题选择上具有自主性。试卷沿用了往年的做法,继续采用二选一的自选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的理念,符合课改精神,便于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和文题形式进行写作。
文题形式上具有自主性。两道文题,一道为半命题作文,一道为话题作文。这两种文题形式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表现。对于文题一,考生只需要将所提供的半命题送呈示的信息审准确,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将题目补齐,就可将其转换成一个熟悉的新题。对于文题二,其导语视野广阔,思路多元,提供了学生所熟知的“倾听”的三种对象:老师、家长、朋友。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对象展开。
文体选择上具有自主性。两道文题除分别提出的写作要求外,有一个共同的写作要求,即“文体不限”,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来进行写作,便于学生自主地表达。
2、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试题分布上,呈现出难易梯度。两道试题,由易到难,兼顾到了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展示才情的机会。文题一基本上没有设置审题门槛,入手要容易一些;文题二相对于文题一而言,审题的难度要大一些,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更高一些。如此设置,既能让所有考生均可下笔,又能为优秀考生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平台。
从试题本身来看,有较好的区分度。人人都能写未必人人都能写好。文题一在审题上虽未设置门槛,但在具体写作内容上能见出高下,从考生所呈现的对“美”的理解可以看出其思想的深浅。文题二的话题“学会倾听”中,首要的是要明确“倾听”一词的内涵,考生可根据导语所提供的情境来加以明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仅做到这一点还还达不到“切合题意”的要求,考生还需要注意话题中的另外一个词——“学会”。从文章对这一词语展现的程度即可作为判断考生作文水平高低的一个很直观的标准。因此,两道文题都能考查出考生认识水平和感悟能力的高低,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二、契合热点,关注生活
文题一涉及到的是“美”这一生活中很常见的话题,题目看似陈旧,但也常写常新,并且它也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与社会现实联系非常紧密。近两年,“最美”一词频频见诸媒体,如弃考捐髓的我市“90后最美大学生”田强、接抱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忍肝脏破裂剧痛安全停车的“最美司机”吴斌、勇救落水儿童的“最美孕妇”彭伟平……考生若能有相关的一些素材储备的话,写作议论文也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开阔考生的思路,写出较有深度的作文,不致使考生在表层的“美”中徘徊,打不开思路。
无论是文题一“最美的__________”所暗含的“观察”/“关注”,还是文题二中的“倾听”,都旨在引导考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考查考生观察、积累等基本写作素养。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三、凸显情感,注重体验
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初中生写作有如下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文题一考查考生对“美”的观察和思考,这里就涉及到情感灌注的问题。如果不是用“心”去观察和思考,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或设身处地的思考,写出来的对象必然“美”不起来,甚至令人生厌。文题二的话题“学会倾听”,同样如此,“倾听”不是简单的用“耳”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
四、着眼发展,有效衔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针对高中作文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句表述与笔者上文提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除了程度上的差异之外,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高中《语文》(必修1)“表达交流”部分有《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两个专题,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部分更有《美的发现·学习抒情》专题。这些专题的内容与今年孝感市中考作文试题在内容上非常相关,这种现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既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结果,也包含了与与高中写作的一定的衔接的考虑;既考查了初中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到了考生写作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五、几点思考
1、能否引入命题作文,让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随机轮换考查?
话题作文具有限制性与开放性共存的特点。限制性是不能离开所给的话题,开放性是只要与话题相关怎么写都可以。其优点是审题没有设置太多障碍,有利于个性表现。其缺点在于除不利于检测学生对考题的认辨能力之外,还在于其过于开放容易导致导致猜题套作弊病。近年来高考中,话题作文日渐式微,原因就在于其存在诸多缺陷。笔者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有一个切身体会,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在命题作文的写作中,没有将其与话题作文区分开来,容易跑题偏题。因此,笔者建议中考作文命题时在保持题型基本稳定的同时,引入命题作文,以规避话题作文过于开放、材料作文审题过难的缺点,体现中考命题的随机性与灵活性。
2、文题二中将“倾听”是否改为“聆听”更确切一些?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倾听”一词的解释是:“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词典中还举出了一个例子——“倾听群众的意见”。而文题二中话题导语部分中,“倾听”的对象却只是广泛意义上的“别人”(“老师”、“家长”、“朋友”)。若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聆听”这些对象都谈不上是“上对下”。
 
总之,2012年孝感中考作文试题题意清晰,情韵丰富,意蕴深刻,既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又能引领学生关注成长;既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自我提升,不失为一份优秀的作文试题。笔者最后想说的就是:写作就是写人情世故,写生活。
 
另附:
【文题展现】
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道写一篇700字左右的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姓名等。(50分)
文题(1):最美的________________
先将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文题(2):“片善可嘉,朝闻甘于夕死”,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对待听取别人善言的态度。现实生活中,别人的琐言片语,往往会给我们以教益或启迪。学会倾听,你会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你会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你会懂得朋友的善意提醒……学会倾听,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会辨明方向,在生活的舞台上你将绽放如莲。请以“学会倾听”为话题作文。
【写作导引】
文题一:“美”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话题。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身影,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情感……因此,这道作文试题写作的空间非常广阔,既可以写外在的“美”、表层的“美”,也可以写内在的“美”、深层的“美”;既可直奔主题,将最美者予以展示,亦可采用对比或衬托的方式来写。
文题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会不会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倾听”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就是不断地倾听,成长需要不断学会倾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语提供了“倾听”的三种对象:老师、家长、朋友。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个对象展开。当然,“倾听”的对象时很多的,除了上述三种对象之外,诸如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群众(从干部的角度出发)也是可以的。写作时,既可以写作议论文,直接论述如何“倾听”(即怎样才能学会“倾听”);也可以写成记叙文,结合亲身体会,展示自己“倾听”的心路历程。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最近更新 |
    闽ICP备060197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