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类面试题是公务员面试结构化面试中的重头戏,但是许多考生在备考社会热点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将社会热点与答题结合起来。针对此,华图教研中心以“毒”豇豆事件为例,从事件背景及相关评论入手,指点如何备考社会热点类面试题。
事件回放:
1月28日,武汉销售的海南豇豆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2月4日和5日,当地农检中心又检测出同样结果。经追查,这些含有禁用农药的豇豆来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和三亚市崖城镇。2月6日,武汉市农业局宣布3个月内禁止海南生产的豇豆进入当地市场。武汉禁售“海南毒豇豆”的新闻经媒体广泛报道,在全国引发连锁反应。合肥查出海南豇豆含禁用农药残留成分,重庆、上海等地对海南豇豆实行下柜。(长沙晚报)
媒体评论:
“有毒”豇豆“生成”的五大原因
新华网 海南频道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肖杰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针对目前豇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海南省农业部门正联合市县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进行拉网式排查,他认为海南豇豆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产品质量监测体制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二是农资市场亟待加强监管。
三是农民科学用药知识缺乏,许多农民不知道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替代国家禁止的剧毒农药。
四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
五是农产品追溯系统没有建立起来。
严查问题豇豆到底谁不给谁面子
中国青年报
对于武汉市农业局曝光“问题豇豆”的做法,三亚市农业部门表示“特别的不理解”,事实上,外省很多运进海南的蔬菜也会被查出问题,但按照通常做法只限于内部通告,这已经是业内的“潜规则”。(《华商报》3月1日)
这些牢骚也揭开了另一个不为公众所知的“潜规则”,即对查出问题的农产品以内部通报代替公开预警。武汉农业局这次对“问题豇豆”曝光后,一些地方随即跟进,一直以来行销大江南北的海南返季节蔬菜,正遭受极其严峻的公信危机。
但是,抛开“问题豇豆”可能对人身健康造成的伤害,即便紧捂盖子暂时可以维护权责部门的公信力,不至于对农产品市场造成太大负面影响,但这样的“暗箱”操作模式,并不利于构建起高效的农产品安全防范机制。因为这样既不可能对已流向市场的农产品及时追堵严查,也难以避免一些单位不思问题根本,反倒忙于公关而疏于具体的监督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