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豇豆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软肋
新华网 海南频道
海南豇豆“有毒”事件发生后,消费者谈豆色变。一些经过检测合格的豇豆也无人问津,海南豇豆顿时大幅度降价,大量滞销,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记者透过“毒豇豆”事件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生产源头控制难、瓜菜检测难、责任追溯难三大“软肋”,是导致“毒豇豆”事件影响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严防问题豇豆流出岛外
新华网 海南频道
针对武汉、广州、合肥等地陆续查出海南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一事,海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正采取积极行动,将豇豆生产基地、瓜菜收购点100%纳入监测范围,确保海南豇豆及其他冬季瓜菜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海南省农业厅立即下发《关于加强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豇豆质量安全监管,并将质量安全监管延伸到海南其他冬季瓜菜。
26日晚,海南又出台9条措施,全面监控全省20万亩豇豆基地,要求没有获得检测凭证的豇豆,一斤一两都不得流出岛外。目前,海南已印发《关于豇豆凭证出岛销售》的通告,在海口秀英码头和南港码头布设检查检测站,24小时值班,对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豇豆一律不准出岛。加大收购点检测力度;整合全省检测力量,确保检测设备、技术人员迅速到位,将豇豆收购点100%纳入检测范围。经检测合格后,由市县农业部门出具统一规范的检测证明。
全省已建立严格的豇豆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抓“源头”。目前,海南正集中开展禁用农药清查清剿专项整治行动。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工商、公安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拉网式清查清剿,严厉打击制售禁用农药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农资店,确保生产源头安全。各市县要迅速建立豇豆产地台帐和质量追溯制度,记录生产地点、责任人、农药等生产资料使用以及采收日期、产品流向等生产档案,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组织检测合格的豇豆到销地市场销售,增强收购商和消费者信心。
相应题型及答案要点:
【题型一】社会现象类
今年年初发生了海南省的“毒”豇豆事件,对此你怎么看?
【华图参考要点】
1.对“毒”豇豆事件进行描述
2.“毒”豇豆事件的危害:从消费者、农民、海南省农业发展、政府部门的信誉各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原因: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责任追溯系统不健全、生产过程没有标准化
4.对策: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监管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