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十三省(市、自治区)公务员联考即将迎来面试的热潮,要在公务员面试中胜出,近几个月的社会热点是考生不得不关注的内容。那么公务员面试中社会热点应该看什么、怎么看?下面华图教育以“朱军抛出的大学生‘掏粪论’”为例为考生予以指引。
【事件回放】
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5名大学生掏粪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经过半年的试用期他们正式签订聘用合同并上岗。许多人认为大学生掏粪完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3月5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全国政协青联委员朱军在接受本新华网记者专访,谈到山东大学生当掏粪工时表示,他完全支持大学生的这一做法,“我为他们鼓掌,他们摘下了顶在头上的‘花冠’”,他说,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的意义恰体现在“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因为,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从而将“使中国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掏粪”。
【标签】民生
【观点概览】该事件是围绕山东济南市城肥清运管理二处招聘5名大学生掏粪工问题展开讨论的,朱军在访谈中公开为山东大学生当掏粪工鼓掌,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我们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
评论一:
大学生掏粪的意义何在?在看待这一争议性问题时,显然不应直接跳过“大学生掏粪工”的心理感受及其待遇问题。【观点一】如果仅仅说“他们摘下了头上的‘花冠’,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难免会招致反问——难道说,大学生就业就不要有啥要求,越是脏乱差的活越能够体现大学生的务实,哪怕是大学生当个乞丐,也将改变中国乞讨的现状?这种所谓的务实观点,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和权利被忽视的现象,更像是在以抽象的抒情来代替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反诘朱军的话语】
随着大学扩招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经少有生存空间,但毕竟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社会期待,决定了他们的就业不太可能定位在掏粪事业上。就算因为就业难或待遇保障等问题,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掏粪的工作,并且这种选择从外部上看是火热的、自愿的,但在评价时,也不能贸然把大学生的这种选择看成是一种理性的择业。【阐释观点】因为,这种选择背后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重视的:大学生做出如此选择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大学生做出如此选择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追本溯源】
如果忽视了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就容易在判断中出现不食人间烟火的单纯。在判断现实问题时,习惯于以抽象的抒情代替现实的关注,那么真正的社会问题便可能久拖不决,甚至会造成社会关注的渐趋冷漠。【最后表态】
(2010-03-08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