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浙江大学2010年招生简章
来源:浙江大学 2010-6-12 23:12:37 【字体:小 大】
浙江大学2010年招生简章

 
 
8、公共管理学院
    该院以成为“国际知名的精英人才培养基地、公共管理研究基地、公共政策咨询机构”为发展目标,以“理解与把握中华文化,具有全球视野、高度道德心、卓越创造力”为教育目的,实施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建立能力开发与就业保障并重的培养体系,力争建设成为我国培育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摇篮。
    现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共建学科博士点4个。现有教授34人,并聘请国内外名校、国际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学院积极与国内外名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院对外交流基金,本科生对外交流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可在与专业相关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就业。
    所有专业进入“社会科学试验班”大类招生。
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熟练的行政实务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公共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传媒及非政府组织等单位从事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培养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和测量、规划、投资分析等技能,熟悉相关政策法规,能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城市与房地产管理方向: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部门、城市规划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的管理、研究和事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侧重于城市经济管理学、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空间经济学的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社会保障方向:培养胜任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通过理论、政策、制度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仁爱价值观,训练学生理论素养、管理能力与合作精神。
(2)风险管理方向:培养胜任国内外风险管理和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系统训练学生的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保险经营管理技术能力等。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具备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采集、组织、加工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核心技能,强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三大核心能力培养。
(含电子政务方向:培养具备电子政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训练学生掌握国家信息化政策,各类政务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结构框架、技术运用以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等知识与技能。)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行政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既能从事研究工作,也能胜任公共与社会事务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政务精英”。
国际政治专业  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涉外性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国际政治和国际形势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学专业  培养掌握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接受社会调研及社会工作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有较强的分析处理社会问题,从事社会工作与管理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9、数学系
     该系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培养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学者,为国内外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
    现有教授50多人,其中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3人,长江教授、光彪教授、求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校教学团队。近年来,聘请了一批国外著名数学家加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搭建了一流的国际交流平台。
    设有以培养拔尖数学人才与数学领军人物为目的数学求是科学班,以及与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共建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为优秀生打通了本科—硕士—博士连续培养通道,设立个性化特殊培养的课程模块,利于学生出国深造、继续读研或毕业就业。
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运筹学、信息与计算、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学、统计学、金融数学、保险精算、生物统计等本科方向,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不同数学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功底扎实、可塑性高、后劲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0、物理学系
    该系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是国家重点学科。现有教授4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千人计划学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还有16位兼职的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通畅的国际交流渠道为培养精英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该系教学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培养的物理学人才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一直受到社会的赞誉和重视。近两年国内外深造率超过75%。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
物理学专业(含基地班)  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实验技能,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物理学专业(电子信息方向)  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特别是能在电子材料物理(包括超导电子、半导体电子和光电子等)、电子信息技术、纳米科技等高科技领域和交叉领域从事科研、原创性开发、应用、管理及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1、化学系
    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和首批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有教授(研究员)61人(包括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求是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近三年,70%左右毕业生到国内外继续深造,20%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科研、教学、大型企业等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
化学专业(含基地班)  培养掌握现代化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实验技能,具备挑战化学学科前沿,解决相关领域中化学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重视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应用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方向)  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和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化学生物学实验技能、能从事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基础理论复合型人才。
12、地球科学系
    该系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36年由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史地系。设有本科专业4个,硕士点11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多个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配备实验教学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教学环境优越。
    现有院士4人,省特级专家1人,教授25人。承担了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大型企业的科研项目,每年有逾3000万元科研经费,为学子接近学科前沿,接受学科规范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练习精良技能奠定了基础。
    地学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就业率100%。主要从事地球信息、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以当代最热门的地球信息理论、地球信息提取与处理分析技术为培养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地学、数理化、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掌握数字地球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  面向众多政府部门和各种涉及资源、环境和区域管理的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之急需,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GIS高级IT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具备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房地产市场分析的能力。
大气科学专业  培养能在气象、海洋、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部队从事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环境及相关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3、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以应用心理学,特别是以工业心理学为特色,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拥有应用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国家专业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9人。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
心理学专业(含基地班)  以当代前沿的认知科学为核心,培养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灵活系统科学思维、专业严谨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着重培养工程心理学(工效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消费心理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方向  培养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研究能力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人才。
 
14、机械工程学系
    该系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国内首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科教学基地1个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以及国家级“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教授42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求是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该系为每位本科生提供一流的教育、科研和实验条件,研究生招生数超过本科生招生数,为优秀学生创造特殊的个性化培养通道。历年一次就业率接近100%。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招生。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培养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及管理知识,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强,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机械制造、运行管理及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跨学科多元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并在专业领域内拥有广阔视野的高级复合与创新型人才。
工业工程专业  培养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科学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运用专业手段提高制造系统整体效率和效益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和信息化人才。
 
1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该系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材料系,以培养高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目前该系以功能材料研究为主体,以先进半导体材料、信息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研究为标志,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为特色,构成了材料研究种类涵盖半导体、无机非金属、金属、复合材料的竞争力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体系。
现有教授30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3人。拥有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985工程功能材料技术创新平台”1个。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国际交流机会。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70%以上,其余学生多进入新材料领域等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该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基础知识和高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6、能源工程学系
    该系是我国能源与环境工程领域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发源地之一。现有教授39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杰青4人。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设博士点8个、硕士点8个。2009年科研经费达1.1亿元。拥有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一批国家级本科教学资源与平台。
    该系围绕国家能源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需求,组织著名专家、教授为本科生精心授课,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竞赛活动。2006年来,数十个本科生科研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或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奖。该系不断拓展交叉学科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人数,并已同数十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立50多年来,校友遍布国内外名校、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合资企业,历届毕业生均供不应求,已连续12年一次性就业率达100%。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能源与环境工程及自动化方向  培养能源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环境控制工程等领域的高级人才。
制冷与人工环境及自动化方向  培养制冷与低温、建筑环境与设备、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高级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工程方向)  培养汽车工业领域的高级技术和研究人才。
 
17、电气工程学院
    该院致力于培养在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建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共享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国家   重点学科。已有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现有教授43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是神舟宇宙飞船生命保障系统及舱外服动力单元的研制单位,也是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项目的承担单位。
    学院强化学生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训练,强调强弱电结合、器件与系统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爱迪生班”、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国家级自动化特色专业、国家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网络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建有“浙江大学智能技术科教实践基地”。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名校建立学术交流。建有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TI DSP实验室、美国ADI公司集成电路研究联合实验室等20多个联合实验室。
    优秀学生本科阶段即可修读研究生课程,学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40%。历年毕业生均供不应求。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控制、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信息处理及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机电运动控制等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自动化专业   培养能在数字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传动与变换、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轨道交通系统、信息处理与管理决策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集成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系统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能在复杂的工业生产、经济管理、服务等领域从事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分析集成、设计运行、研究开发、管理决策等工作,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在电力电子、集成电路与系统、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信息电子技术与系统、计算机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和管理等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18、建筑工程学院
    该院在学科上基本涵盖了国家基本建设的主要产业领域。现有教授5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士1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
    土木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被列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学院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7个。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均按严格的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制度标准培养学生。
    学院与英国、荷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近年来引进了大批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和专家。
    设立“浙江大学土木建筑规划教育基金”奖学金和爱心助学金。每年组织省、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同学们展示创新设计能力和获得免试读研机会创造了条件。
    “土木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进入“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大类招生。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能够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及市政工程等方面从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可参加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
建筑学专业  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基本设计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高级建筑人才。强调良好艺术审美和表现,较强的创意和空间思维能力。高年级分流为建筑学方向与景观建筑学方向。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很大,就业前景良好。
城市规划专业  立足科技与创意设计平台,形成“理工融合、多学科渗透”的专业特色。通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城市规划设计能力以及城乡规划综合研究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级城乡建设、规划研究、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人才。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  培养在流域水资源开发、河口海岸带与近海资源开发、水利水电、水环境保护等工程领域能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参加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
 
19、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该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化工系。80余年来已培养了2万余名化工高级专家,毕业生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5人。目前已成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型化工学科领域人才的摇篮。
    现有教授55人,其中长江(讲座)学者3人。建有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化学工程”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所有本科专业(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6个)均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优秀学生可进入本、硕、博一贯制培养。近年来,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近60%,一次就业率均在99%以上。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模型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程工业原理,能从事绿色工程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的高级科技人才。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制药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兼有药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学三大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造就新药研究开发、药品生产管理、过程设计的综合型高级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  是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既有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又熟练掌握相关工程技术、能从事现代生物工程过程设计与管理及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多学科交叉专业,全国该专业唯一的重点学科。培养具有机械、计算机、控制、力学、材料、化工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较强的计算机、控制和信息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人才。
 
20、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
    该系秉持“宽厚·超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研究和技术人才。现有教授(含研究员)18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拥有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有或正在建设海洋工程实验室和海洋环境数模实验室,海洋工程实验大厅、浙江大学摘箬山岛外海实验基地。优秀毕业生除保送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研究生外,广泛的国际间交流也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深造与就业机会。
    专业列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方向)  培养在港口航道、河口海岸、海洋工程、海岸带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领域从事勘测、规划、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理工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交通、海洋、水利和环保等管理部门及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工作,可参加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
 
21、航空航天学院
    该院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航空航天、力学领域的人才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我国航空航天和力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设航空航天系和工程力学系,拥有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流体力学与工程力学浙江省重点学科、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或与兄弟学院共有二级学科博(硕)士点9个,为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现有教授25人,其中院士3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及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教师,为学生在专业和研究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通过全方位培养,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意识,并具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潜能,近年来毕业生在国内外的深造率超过50%。毕业生有机会在我国航空航天、机械、能源、土木等领域施展才华。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工程力学专业  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基本理论、计算分析、实验技术及相关工程知识,掌握力学分析方法、手段及其工程应用,既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又能适应社会各相关领域需要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它相关专业基础,掌握飞行器关键分系统设计及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飞行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基本能力,既能继续深造从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的相关学术研究,又能适应社会多个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该系是目前国内高校的高分子系中,理工结合特色最为鲜明的人才培育基地,设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高分子材料”方向硕士点和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教授2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近年来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近70%,其余主要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及大型国有和合资企业及公司就职。
    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兼具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高级人才。高年级学生还将在光电磁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和精细高分子材料等新兴科学交叉领域得到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3、光电信息工程学系
    该系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光学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科在全国位居领先地位,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比中获得全国第一,2005至2008年在全国高校研究生院一级学科评比中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第一。拥有国家级研究机构3个。具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有教授31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引进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3人,百人计划1人。2009年,信息工程(光电)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长期与国际名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努力造就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每年招收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1。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接近60%。毕业生深受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欢迎。
    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招生。
信息工程(光电)专业  设置“光电系统及工程”和“光通信及集成光电子技术”两个课程模块。突出以光子和电子为信息基本载体的信息特征,培养在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光通信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产业领域具有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4、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
    该系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现有教授3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2人,“长江学者”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人,还有多名外籍、外裔全职教师。
    所有本科教学资源均为国家级平台:2个本科专业都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本科实验教学基地均属于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学科与产业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近55%。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招生。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处理与显示的理论和技术,能从事电子技术、数字音视频(多媒体)、通信、网络、广播、智能计算、智能控制、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创新型人才。设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方向,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掌握无线通信、光通信、射频微波、遥感、微电子、光电子、纳米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能从事电子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技术应用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设有电磁学及其应用、微电子器件与电路、集成电路工程、电子工程设计、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等课程群,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供学生自主修读。
 
25、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
    该系培养自动化及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现有教授28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建有该领域内唯一的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唯一的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其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浙江大学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机器人大赛中屡获殊荣。目前每年招收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比约为1:1,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为60%-70%。毕业生广泛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IT、金融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从事科研或管理工作。
    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招生。
自动化专业  是首批国家级自动化特色专业。培养具有自动化技术、仪器仪表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在多学科领域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2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该院所在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所设专业均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现有教授44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国家精品课程7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国家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7项。连续四年科研经费超亿元。
学院与加拿大、法国、美国等12个国家及地区的高校签有20多个本科生交流项目,每年有100多名本科生出国交流。有多门本科生课程邀请外籍专家授课,并有多国留学生来院学习。
    毕业生约50%继续深造,其余有超过70%进入Microsoft、IBM、HP、Intel、Google等全球五百强或国内重点企业,每年还有约5%的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一般选择信息领域的国际性大公司、国家机关、高校、金融外贸系统、邮电、电力、交通等部门就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招生;“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数字媒体技术”进入“科技与创意设计试验班”大类招生。
中加“2+2”双学位班  是浙大与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合办的计算机专业双学位项目。两校的学生前两年在浙大学习、后两年在Simon Fraser大学学习,同时授予两校的学士学位。该班学生从工科大类和竺可桢学院的新生中选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学生具备系统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应用等领域的研发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以国际一流大学为标杆,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三个方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科研训练环节,90%以上专业主干课程使用优秀英文教材,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
软件工程专业  培养系统设计与分析以及工程技术与管理并重的高层次软件人才。下设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三个方向,均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突出计算机与各行业需求结合,体现“Computer+X”复合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由学校、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学校主导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90%的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赴国际名校或名企交流学习。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能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开发与制作,能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专业依托我校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内著名动画与游戏公司建立广泛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出色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毕业生一般选择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校和其它相关的设计制作企业。
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培养能够进行独特的产品创新设计和具有跨领域整合能力的创新与创业型设计人才。学生国际交流率达到30%,特设“西摩国际交流奖学金”等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出国学习;学生设计作品屡获国际顶级设计竞赛大奖;每个学生在毕业前有能力至少完成4项专利授权。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众多国内外500强企业的设计骨干。
 
27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该院精心塑造能够运用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领域中关键问题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系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及工程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强势一级学科,设有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均建有相应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均名列前茅。
    现有教授20人,并聘请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的国际著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和客座教授。与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境外著名高校建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在校期间,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实习计划。每年约有50%的毕业生继续深造,其中15%以上的学生出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著名高校学习。毕业生深受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生物、医疗仪器等高新技术行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欢迎。
所有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信息)”大类招生。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在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立足于生命科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汇聚。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所在学科是高新技术密集型的综合学科,立足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面向高新技术仪器系统的研究与集成。
 
28、生命科学学院
    该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生物学功底、娴熟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的“生物学精英”。
    现有教授30人,其中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端专家。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生物信息学博士点和所有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点14个。现有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家级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生物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
    致力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有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1.2万平方米。拥有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药物、生物信息等技能训练实验室。建有1.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基础科研大楼,拥有50余种专业研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前沿生物科学研究训练环境。此外还与许多著名制药及生物企业、研究院所和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了学习实习基地。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已有在校本科生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每年聘请美、英、澳等国的科学家来院合作研究及给本科生授课。成立了“浙江大学——西澳大学植物功能基因及营养组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加拿大等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校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率超过30%。每年选拔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学生科研创新创优,特设多项院级奖学金。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80%以上,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获得国际名校的奖学金。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
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生物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具有坚实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及研究技能,能够成为新世纪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带头人的一流创新型人才。
生物技术专业(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学生成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拔尖人才,并培养能够在生物技术各个领域从事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产业经营的国家级高层次专门人才。
生物信息学专业  培养学生成为生物信息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并培养掌握生物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并具有较强的生物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29、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该院秉承“笃实、励新、兼容、康健”的院训,培养农科与工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现有教授2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2个一级学科均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及硕士点12个。
    该院素有“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的优良传统。师生比高达1:5,实施“优秀本科生一对一教授辅导计划”,本科生有机会享受研究生式的教授一对一精英培养。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高达100%,并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重视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与20余所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聘请欧、美、日名校教授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或前沿讲座,并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系统与农业工程系、美国UIUC大学联合培养优秀本科生,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交流机制。
    所有专业进入“应用生物科学”提前批次招生。
生物系统工程专业  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培养生物产业与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生物加工工程及生态系统、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备、水资源和环境工程等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现代食品工程技术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食品及相关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工作。
 
30、环境与资源学院
    该院是我国环境资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基地。拥有农业资源利用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3个本科专业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教授39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3名;建有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每年聘请美、英、德、日等国的科学家来院合作研究或讲学,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构建了“3+1+X”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校生国际交流率为25%,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55%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进入“工科试验班(工学)”大类招生,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进入“应用生物科学类”在提前批招生。学生按各大类规定确认主修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理工交叉,环境污染过程原理与控制技术并重,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规划管理与决策等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  培养既具备较扎实的资源与环境学科理论基础、又具有资源环境分析与检测、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资源环境管理与综合利用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培养既具备较扎实的化学、地学、生物学和环境学专业基础理论、又具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农业资源分析技术、资源规划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
 
31、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该院创立于1910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致力于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现有教授7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14个,主要学科全国排名1~3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现有国际原子能机构—浙江大学植物种质资源研发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省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农业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
    实行精英化、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活跃。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名校联合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特设4个院级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优,受益面达85%。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达60%,其中有20%以上的学生获得国际名校的奖学金。
    所有专业进入“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在提前批次招生,相关专业的浙江籍学生享受政府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农学专业  致力于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育种、高效栽培与产业化,培养掌握农作物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农业生物遗传与发育规律、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育种方法、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技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农学拔尖人才。毕业生可在现代农业领域从事产业规划、技术研发、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园艺专业  培养以坚实的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为理论基础,以园艺植物的栽培、育种、采后处理、病虫害防治及园艺产品营养与功能等为学科背景,能把握现代园艺发展方向和熟悉现代园艺产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园艺拔尖人才。
植物保护专业  培养具备生命科学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掌握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推广、行政与经营管理等工作。
茶学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茶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在行政管理、教学和研究、技术与推广、产业经营等部门从事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  以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等为核心,旨在培养有志于继续深造的优秀学生,实现“532”目标,即50%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学位,30%的学生出国深造,20%的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
园林专业  以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教学要旨,培养从事风景名胜区和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管理,或从事园林植物产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第一学年夏季学期确认主修该专业时需加试徒手画。
 
32、动物科学学院
    该院秉承“厚德博学、慎思敦行”的院训,培养在动物科学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现有教授33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2人。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近年,该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注重学生本科阶段的国际化培养,与10多所国际名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等建立良好关系,每年推荐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该院积极推进“本科生海外科研计划”,已连续4年组织三年级学生赴美国普渡大学开展暑期科研训练。此外还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国际名校建有“3+1”人才培养机制,每年约有30%以上的学生到国际名校交流学习。
    所有专业列入“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在提前批次招生,浙江籍学生享受政府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
动物科学专业  培养掌握动物科学与应用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动物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胚胎移植、营养调控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设有动物科技、蚕蜂科学、水产科学3个方向。毕业生可在动物(包括蚕蜂、水产)种苗工程、投入品制造、动物食品加工等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
动物医学专业  培养掌握动物医学与生物应用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具备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动物及其产品检验检疫、动(宠)物疾病诊疗、动物生物制品研制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动物检疫、动物疾病防控、宠物疾病治疗等众多领域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

33、医学院
    该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采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和造就医疗实践、生物医学研究及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和未来领导者。
    现有7个系,拥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6所和三级教学医院23所。附属一院、二院是全国第一批评审进入三级甲等医院也是第一批审批通过的国家临床药物基地,附属三院(邵逸夫医院)是国内第一家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评审通过的医院。该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2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浙江省重点学科6个,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1个,省部级实验室3个,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教授及正高级职称人员562人,其中院士5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该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30多名本科生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美国布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校交流。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试验班)  实行“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前四年在竺可桢学院完成非医学类的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医学专业学习阶段,完成学业者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医学专业七年制(医学试验班类)  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学生可确认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或预防医学为主修专业,完成学业者获得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或理学硕士学位。
 
34、药学院
    该院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药学院校之一,秉承“明德弘药”的院训,致力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在全国重点药物研究院所建立了一批高水平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能力训练。
    拥有一支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为主要骨干、90%以上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授23人,还聘请了30余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药物分析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该院与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的药学院校保持长期合作交流,建有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创造良好条件。2009年,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60%,推荐免试研究生达40%以上,此外可到国家机关、高校、研究所、药品检验监督部门、医院及企业等工作。
    所有专业进入“理科试验班类”大类招生,按生物医药培养大类设置培养方案,学生入学后两年内确认主修专业。
药学专业  跨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培养能从事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药物研发及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药物制剂专业  理工兼容的药学类理科专业。培养能从事药物新剂型与新制剂的设计、制备及生产管理、工艺改造与技术设计、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中药学专业  培养能胜任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和质量评价、中药新制剂、中药工程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中药科技人才。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