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难度大 要采点估分
估分嘉宾介绍:
翟坤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地理高级教师,曾七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多次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甘井子区骨干教师,高新园区优秀班主任。参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优质课多次获市级、省级、东北三省一等奖,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小贴士
估分应求真务实。估分不要碍于“面子”,有的考生为了让老师、家长暂时高兴,故意把分估高。估分不要受以往成绩的影响。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突出,高考却考得很好,结果把分估低,还有的学生正好相反。估分不要受情绪影响,不能因为考得好就高估,考得不好就低估。
从整体上说今年的文综地理部分,选择题难度不大,但是二卷综合题部分,难度较大,文字量大,同学们估分时,要采点估分。现对采分点估分给以建议,仅供考生参考。
第36题(22分)
(1)考点:某地沙源丰富的原因(6分)
①(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流经,携带泥沙沉积。(3分)
②枯水期河床裸露,(偶见沙丘)(2分)
③风沙在此沉积(1分)
若考生回答以下考点可以适当给分。如:临近内蒙古,沙漠化严重,西北风吹来沙尘而沉积(1分);夏季暴雨集中,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堆积。(3分)
(2)考点:何时、何地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①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②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③H县城附近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若考生回答,该地距冬季风风源地近,冬春多大风(1分);河谷开口向西北,有利于风的深入(1分);东北方和西南方有山,H处于河谷低处,狭管效应明显(3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①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以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②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③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暴露期增长(2分)
④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若考生写了人为原因造成的沙丘增多也可适当给分。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①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②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③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④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若学生写内蒙古退耕还草、或黄土高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导致沙丘规模不会扩大都可以酌情给分。
注意:明确选择一种观点作答,论据条理清楚,并能支持所选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观点都提供论据,依据第一点给分。
第37题(24分)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丛涵养水源。(2分)若考生写气候为热带雨林气降水丰富,不给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若学生写地势较低有利于汇水,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地表水(2分)(2)考点:植被变化及原因(此题简单,要点清晰,要完全依据答案采点批分)(8分)(3)这是一道工业区位题,但是很多学生按照农业区位的方式来回答,造成了失分。要适当结合材料书写。学生多数没有写出第二条,少部分同学能够满分。
①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分)
②发展造纸也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4)考点:从降水角度说不适宜种植……
①降水总量: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2分)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上:属于季风区,降水有旱雨两季,旱季时间较长,降水少。(2分)
第42题(10分)
此题答案条理清楚、语言简练,要严格按照答案估分,采点估分。
第43题(10分)考点:东北春播迟的不利影响
①东北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时间短。(2分)
②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7-10天。(3分)
③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的生长节律。(3分)
④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2分)
若学生抄了材料:不同的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的时间相对固定,播种晚了7-10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降低质量和产量,虽然这样的学生答得没有条理,但大致也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得6分左右的分值。
第44题(10分)本题两问
危害:
①生活方面:泉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
②生产方面:引用泉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分)
难以治理的原因:
①水的原因:泉水为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
②工程原因: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
③管理原因: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管理。(2分)
若学生答超标严重不得分,因为部分超标,不代表污染的程度。
若学生答周围是山区治理困难这句话不得分,不符合题意。
若学生答太湖周围工农业用水量大,经济发达,难以协调治理可给1分。
若学生写危害的例子很多,给分点不能超多2点,也就是给分不能超过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