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分省高考动态 - 全国综合 - 正文

 
禁炒高考成绩为何收效不显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0-6-24 【字体:小 大】
禁炒高考成绩为何收效不显

高考成绩很快就会公布。据报载,山西省教育厅日前明确表示:不得采取任何方式宣传本地、本校高考成绩,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宣传炒作,更不得依据高考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奖惩。

  不仅是山西省教育厅禁止炒作高考成绩,广东省教育厅长最近也炮轰一些区县重奖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太功利,狠批一些区县拿录取率说事。教育部更是反复提醒不要炒作高考成绩。

  但是高考成绩仍是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特别是高考状元,不仅会获得政府与学校的重奖,还会受到媒体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

  教育部门禁止炒作高考成绩,向社会传递出一种导向,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没有相应措施跟进,笔者认为,这种“禁止”多半只是“言禁”而已,并不能真正刹住高考成绩的“炒作风”。事实上,禁止成绩排名,禁止炒作高考成绩,禁止依据高考成绩对学校、教师进行奖惩,年年都在说,有的地方还出台了不炒作高考成绩的地方法规。但是规定归规定,高考成绩照“炒”不误。究其原因,笔者看,除了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以外,还有两个主要因素:科举考试延续下来的状元情结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应试教育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成绩与升学率仍然在左右着教育者的思维。高考前夕,有的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庙堂烧香祈祷学生考出好成绩,可谓“素质教育演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从这个角度讲,有的地方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重奖高考状元,为高考成绩炒作推波助澜,也就不难理解了。

  即便地方政府与学校不炒作高考成绩、不搞排名榜,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未必消除,学生和家长对此也未必答应。因为高考成绩仍是一名普通学生获取高等学府深造的唯一通行证;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何况,高考成绩,还仍旧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

  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高考选拔人才的当下,孤立地谈不炒作高考成绩,似乎有点一厢情愿。我认为,要真正减少高考成绩炒作,就应通盘考虑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否则,即便教育部门再三“明确表示”禁止炒作高考成绩,也难免“有令不行”的尴尬。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热门文章

    分省高考动态全国综合   北京高考   天津高考   上海高考   江苏高考   浙江高考   山东高考   江西高考   安徽高考   广东高考   广西高考
    海南高考   黑龙江高考   辽宁高考   吉林高考   山西高考   河南高考   河北高考   湖南高考   湖北高考   四川高考   重庆高考
    云南高考   贵州高考   新疆高考   西藏高考   陕西高考   内蒙古高考   甘肃高考   宁夏高考   青海高考   港澳高考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古巴留学
    成绩查询
    福建高考
    录取分数线
    高考状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高考作文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招生章程
    高考试题答案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政策
    新生报到
    录取查询
    高考模拟题辅导高考语文习题   高考数学习题   高考英语习题   高考政治习题   高考历史习题   高考地理习题   高考物理习题   高考化学习题   高考生物习题   高考综合习题
    高校访谈
    招生专业
    高职单招
    福建省质检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复读
    高招诈骗
    港澳台联招
    高中新课程
    高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