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16
来源:2exam.com 2010-12-17 【字体:小 大】
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16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阶段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
  A.独立的社会形态
  B.半社会主义
  C.过渡性质的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属于:
  A.民主主义范畴
  B.资本主义范畴
  C.社会主义社会范畴
  D.共产主义范畴
  [命题分析]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延续了10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一去不复返,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自然也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居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强和扩大,内在地规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具备了一定条件后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因此,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第3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2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4.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
  D.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没收国民党官僚资本和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从1953年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毛泽东指出,在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4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B.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C.没收官僚资本
  D.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首先,接管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工矿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构成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其次,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特权,对美、英在大陆留下的企业并没有采取没收政策,而是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政策。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物质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67页。
  6.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的著作有: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主持了会议,全会听取并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即《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批准了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确定了在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后,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的各方面政策的极其重要的决策性会议。这次会议完满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并为这种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3-235页;《大纲解析》第168-169页。
  7.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中心任务是:
  A.抗美援朝运动
  B.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特务、土匪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书面报告是:
  A.《不要四面出击》
  B.《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即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毛泽东向全会作书面报告,题目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这也就是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会议指出,现在我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不要四面出击》是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在指出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计划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必须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为了集中力量反对主要敌人,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分析了国内的阶级关系,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面,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最后重申,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也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大纲解析》第170页。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
  A.保存富农经济 
  B.限制富农经济
  C.消灭富农经济
  D.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在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中针对富农所采取的政策。
  土地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基本问题,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解决土地问题,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制定和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在这些政策中,针对富农这一特殊群体,又规定了相应的政策。建国后,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土地改革法》规定中立富农,从而改变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也就是在经济上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土改的结果是3亿多农民分得7亿多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是1929年制定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规定的对待富农的政策;“消灭富农”是在王明“左”倾错误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提出的口号;“限制富农”是党在领导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土地革命总路线中规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35页。
  10.建国初期,为了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我国开展了下列运动:
  A.三反五反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农业合作化
  [命题分析]命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建国初期,开展了三大运动,即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是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反封建的任务而进行的。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人口的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我们党早已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这不仅为我们开展全国范围土地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而且其调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的积极性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也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运动,实际上是进一步摧毁封建制度的基础,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41页;《大纲解析》第168页。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考研报名
    考研新闻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试题答案
    复试分数线
    考研调剂
    考研录取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复习
    考研政策
    研究生招生
    模拟试题
    考研院校
    考研专业
    在职考研
    法硕
    同等学力申硕
    博士生
    MBA|MPA
    推免生
    新闻传播硕士
    专业硕士
    考研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