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老师、专家 四维度视野下的教育长什么样?
长江实验小学:从“小班化”到“每一个”
学校未来要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班化品质学校
“每天送孩子上学,校门口看到的都是洋溢着笑容的孩子,在跟父母道别后,蹦蹦跳跳地进入校园。我好奇地问儿子为什么上学那么开心,他说,学校里很好玩,饭菜好吃,有很多有趣的游戏,老师很漂亮,上课很有意思……一连串的‘好’冒出来,我也被逗乐了。”近日,长江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沙龙,家长、学生和老师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对学校的感受。
今年,学校提出新时期办学目标: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班化品质学校。校长丁杭缨认为,体现在育人模式上,就是从“一群人的教育”到“一个人的教育”转变。听他们的故事,我们发现,“每一个的教育”背后,一个又一个学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故事1:曾经挑食的“营养顾问”
“同学们,中午好!大家开始吃午餐了吧!你吃到萝卜了吗?别小看它,萝卜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用、医疗价值。古人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说法……”中午广播时间,六年级的范辰玥正在向全校同学介绍。
别看范辰玥俨然一副营养专家的样子,曾经的她却有挑食的毛病。转机就在这个学期。
那天,语文老师推荐范辰玥参加学校微课程——“吃的学问”。其实很简单,每天根据学校午餐菜单选一种菜,了解它的营养价值,并在全校广播。选中范辰玥,因为她是学校主持人社团的成员之一,朗读特别好。从此,每天在网上搜资料,准备第二天“吃的学问”,成了范辰玥最爱做的事。惊奇的是,自己介绍过的菜,吃得也特别香,她还成了妈妈买菜的“小顾问”。
故事2:“凉茶男孩”的一件小事
那个炎热的暑假,五年级的阮天杰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在路上摆摊,向路人免费提供凉茶。每天下午4:30开始,直到把一桶茶水送完为止,一连摆了10多天。这件事引发了杭城媒体的关注。“免费凉茶摊,我妈妈做过,我妈妈的妈妈也做过,我也要做。”阮天杰的想法很简单。看到不同的人来凉茶摊喝茶,还微笑地对自己说“谢谢”,阮天杰觉得又好玩又开心,“终于体会到了语文书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了!”
现在,阮天杰有了一个新名字——“凉茶男孩”,他希望今后能和小伙伴一起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故事3:未来他要做乒乓球教练
进入长江的第一年,潘睿和其他同学一样,收到了校长的礼物——乒乓球。从此,喜欢运动的潘睿和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
潘睿报名参加了校乒乓队,每天坚持训练。天黑了,学校安静下来,训练场地热火朝天;刮大风,大家都急着回家,潘睿正在球场上挥汗如雨;暑假,小朋友都在家看电视,潘睿已经和队员作了好几场较量……这一练,就是四年。
渐渐地,潘睿的球技越来越好,今年还代表学校参加杭州市比赛,获得了单打组第三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教练,回到长江教更多的学弟学妹打球,为长江争光!”潘睿信心十足。
故事4:“起跑线上”的抉择
袁妈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直沿着既定目标走优秀生的道路,从小到大学习成绩拔尖。然而,小儿子出生后,她改变了之前的教育方法。要上小学了,袁妈妈带着小儿子参观体验了杭城好几所民办小学,最后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那一所。“我相信孩子的眼光,实践证明孩子的选择没错。”如今小袁读二年级了,回忆起刚进校的时候,袁妈妈感慨万千。
当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类培训班时,小袁啥都没学,就是一张白纸进入小学。第一个月,面对枯燥的拼音,小袁没有基础,不会读、读不好,得不到奖励的五角星,回家后伤心地哭了。那段时间,语文老师每天跟袁妈妈联系,表扬孩子在课堂上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小袁跨过了小学的第一个门槛。之后,小袁一次次带来惊喜,虽然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的,却是班级里最受欢迎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