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福建中考 - 厦门中考 - 正文

2015厦门中考化学质量分析报告

来源:2exam.com 2015-11-5 19:18:46

2015年福建省    厦门市    市初中学业考试
 化学 学科自评报告

2015年厦门市中考化学质量分析报告

一、命题总体说明
2015年厦门市初中生学业考试作为初中毕业和升学“两考合一”的考试,试题命制既考虑招生考试的选拔性,又兼顾毕业考试的水平性。试卷以“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为出发点,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从双基、方法、能力、观念等维度较全面考查了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素养。
考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5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化学)》为指导,以《厦门市2015初中生学业考试化学科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
卷面成绩100分,乘以权重0.6,算入招升投档总分。同时化学分为若干等级(A等级:73分以上;B等级: 53~72;C等级:22~52;C等级: 22分以下),并结合等级进行招生。
二、试卷内容分析
1.试卷结构
(1)试卷的考试形式、时间及卷面情况
项目
 考试形式
(开卷或闭卷) 考试时间
(分钟) 卷面总分 选择题
占分比例 非选择题占分比例 阅读量(字) 图/表数 试卷码数
试卷 闭卷 60 100 25% 75% 2944 13 5
省考试大纲要求 闭卷 60 100 约30% 约70% / / /
(2)命题规范细目表
题型、题号、赋分 考试目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方法
题型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a b c d







25
分 1 2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其相应的用途   √ 
 2 2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 
 3 2   能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4 2   知道六大基本营养素;了解均衡营养原理   √ 
 5 2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 √  
 6 3   能根据化学式推断化合价   √ 
 7 3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 √ 
 8 3   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  
 9 3   盐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 
 10 3   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看懂溶解度曲线  √  

 


题型、题号、赋分 考试目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方法
题型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a b c d





 


75
分 11 10 (1)① 1 能应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 
   (1)② 2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 √
   (2)① 2 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  
   (2)② 2 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了解元素的含义。  √  
   (2)③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
 12 6 (1) 4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能判断四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2) 2 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 
 13 10 (1)① 1 懂得元素周期表中部分符号代表的意义  √  
   (1)②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1)③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2)  3 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常见净化水的方法(如: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  √ √ 

 

 

 

 

 

 

 

 

 

 

 

 

 

 

 

 

 

题型、题号、赋分 考试目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方法
题型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a b c d







 


75
分 14 9 (1) 2 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 √   
   (2)一空 2 知道可用铁矿石炼铁 √   
   (2)二空 1 了解“三废”处理的一般原则 √   
   (2)三空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2)四空 1 了解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15 10 (1) 1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2)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3) 2 了解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 
   (4) 2 能根据生成物判断能否进行复分解反应,并推断出相应的生成物。   √ 
   (5) 2 初步学习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除杂。了解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   
 16 10 (1) 3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
   (2) 2 初步学习应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   
   (3) 2 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   
   (4) 3 初步学习应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认识
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   

 

题型、题号、赋分 考试目标
 
Ⅰ级 Ⅱ级 Ⅲ级 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方法
题型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a b c d







75
分 17 10 (1) 3 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常见的物质(氧气、二氧
化碳、含碳酸根物质)及区分常见的物质。 √   
   (2) 2 了解NaCl、Na2CO3、NaHCO3、CaCO3等盐的主要性质及用途;能根据生成物判断能否进行复分解反应,并推断出相应的生成物。 √   
   (3) 2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学会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药品和仪器,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   
   (4)  2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   
   (5)  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   
 18 10 (1) 10 134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

(3)试卷的题型及所占分值(%)

设区市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填空简答题 实验探究题 计算分析题 
厦门市 25 75 100

(4)考试内容分布及占分比例
设区市 主题 题  型 分数 比例
厦门 身边的化学物质 选择题 8 20
  非选择题 12 
 物质构成的奥秘 选择题 6 12
  非选择题 6 
 物质的化学变化 选择题 5 41
  非选择题 36 
 化学与社会发展 选择题 4 6
  非选择题 2 
 探究与实验 选择题 2 21
  非选择题 19 
合        计  100 100

2.试卷、试题的主要特点
厦门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试题命卷意图:考查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以“素养立意”引领“立德树人”教育方向。试题直观特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突出化学用语的工具性,关注信息呈现的多样性,重视试题开放性,重视初高衔接等。
 (1)化学核心素养之知识、概念领域——注重“学科学”水平
“学科学”的认知水平简单可以划分为知记、理解、应用等层次。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的,纸笔测验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不要放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 以理解和应用两类“学科学”水平为主,合理分布各“学科学”水平试题分值,全面考查与学生后续学习紧密相关的主干内容,这是本试卷的第一大特色。试卷在文字阅读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本试卷直接考查了福建省教育厅颁布“考试大纲”中核心知识、概念76条中约50条,大大提高试题的内容效度。酸、碱、盐和氧化物间相互转化关系(如选择题第9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填空题第11题)、从化学式推断化合价(如选择题第6题)、基础必做实验(如选择题第5题:“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如选择题第10题)、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如第18题)……这些既是初中化学主干内容,又是高中教学重要的基础。
①考查主干内容学习的理解水平
例1: 5.下列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白磷自燃       B.蜡烛燃烧       C.干冰升华       D.呼吸作用
[简析] 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是课程标准五大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主要内容。本试题考查学生能否从本质上对物质两种变化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验情境进行简单判断。本试卷在此水平中的试题总分值超过20分,而记忆水平的试题总分值约20分(例如:选择题1-4题,书写分解水获取氢能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等)。
②考查主干内容学习的应用水平
例2:6.含硫元素物质间发生转化:                                           ,其中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简析]化合价的推断是初中化学主干知识,题干中含某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示意图是后续学习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此题考查的是应用知识的水平,而非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即记忆水平)。本试卷在此水平中的试题总分值约40分。
 
例3: 18.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正常人胃液每日需要盐酸溶质质量约为6.5 g ~7.3 g。某患者每日分泌
盐酸溶质质量为9.0 g,为治疗胃酸过多需服用图9所示抑酸剂,发生反应: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请计算并回答:按说明书用法用量,每天最多可中和胃酸中盐酸溶质质量多少克?理论上能否使该患者胃酸中溶
质质量恢复到正常范围?                                                            
[简析]此题未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鲜活的情景中运用所学
的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考查他们迁移应用能力。                                                             试题图9
(3)化学核心素养之化学思维领域——倾向“思科学”方法
在巧妙设问中测试了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多维表征、模型建构和变量控制等化学思维方法,倾向于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这是本试卷的第二大特色。
①考查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化学思维方法
    例4:9.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甲+乙→丙+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不可能含同一种元素          B.丙为盐、丁为水,则该反应一定为中和反应
C.甲、乙为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为复分解反应  D.丙为Cu(NO3)2,则甲可能为单质、氧化物、碱或盐
[简析]本题的考生不仅要十分熟悉酸、碱、盐定义,熟悉酸、碱、盐和氧化物间相互转化关系,还要求其熟练掌握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化学思维方法。如D选项的判断,要求考生能通过具体盐类物质Cu(NO3)2,综合应用酸、碱、盐和氧化物间相互转化关系等相关性质,综合运用演绎归纳等化学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判断。
②考查多维表征、模型建构的化学思维方法
  例5: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①50 mL水与50 mL乙醇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100 mL,微观解释为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    和    (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①图A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或“失”)电子;②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填编号,下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和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试题图2
[简析]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中记忆、理解、思维和应用等各项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离开了化学用语,学生就不可能进行化学学习,而宏观、微观等文字语言和元素符号等化学符号语言系统之间的三维表征则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法。在本题(2)③以前的各小题考查的是多维表征化学思维方法。(2)③小题则考查了模型建构的化学思维方法。实物粒子是不能直接被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也是不容易直观表述的。借助(2)③小题的模型建构可以管窥学生对与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相关知识(如分子、原子、化合物、化合反应等)的认识。对模型建构法的了解和运用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获得其它化学知识、更透彻地理解其它化学规律的手段。对化学符号语言的理解是化学学科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此题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还考查了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③考查变量控制的化学思维方法
例6:14.用如图6装置完成实验:(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装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至室温,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试题图6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简析]本题选用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装置,考查学生对熟悉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既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减轻其课业负担,又测量了学生对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领域的一个常见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变量控制的掌握程度。
(3)化学核心素养之化学探究和科学创新领域——强化“做科学”能力
在化学探究和科学创新领域强化提问—假设的探究能力、实证推理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等“做科学”能力的考查,这是本试卷的第三大特色。
①考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等探究能力
  例7:16.回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问题。(1)(2)(3)略。(4)实验结束,某同学发现收集到的纯氧气质量大于通过上述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得质量。不考虑实验误差,请你就此提出一种猜想并设计相应验证方案:             。
[简析]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动力,也有人将问题能力作为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因此,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领域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探究能力放在首位。本题不仅考查此类“做科学”的能力,还试图以元素观等“科学之道”统领所命制的试题,让学生应用此“科学之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希望达到引导教师站在更高视角,让学生思得更深、行得更远,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此外,本题对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创新领域质疑批判的考查也做了一番尝试。
②考查实证推理能力         
  例8:12.“史上最贵”的实验:步骤Ⅰ.让金刚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收集生成的气体;步骤Ⅱ.让足量镁条在步骤Ⅰ生成的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粉和白色的固体氧化物。(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是       。(2)若金刚石质量为m1,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则m1     m2(填“<”、“=”或“>”),理由为               。
[简析] 本题要求学生在分析两个化学反应步骤后得出推理结果,考查了学生“做科学”中的实证推理能力。与例7相同,本题也试图以守恒观统领所命制的试题,让学生在若干年后将知识的细枝末节遗忘后,该观念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仍产生持续影响。
③考查设计实验能力        
  例9:17.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探究一:检验NaOH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查阅资料】Na2CO3溶液为碱性;KCl溶液、BaCl2溶液显中性;BaCO3难溶于水。(1)检验样品是否变质。检验该样品成分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                    。(2)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       (填编号,下同),再滴加      。A.盐酸    B.KCl溶液     C.BaCl2溶液      D.Ba(OH)2溶液     E.酚酞试液
 [简析] 本题涉及的实验简单,教科书“练习与应用”中就有该题的影子,学生比较熟悉。这样的试题设计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该题考查的是中学化学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领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改造后的(1)(2)两个小题的设问很有梯次。第(1)题考查了学生后续学习中重要的主干知识——碳酸根的检验,在认知水平层次上属于较直接的应用水平。第(2)题则考查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分析综合、系统思考(分析综合:若完全变质,则将变质后的碳酸根沉淀出来后,溶液就应该是中性的;系统思考:加入的、用于沉淀碳酸根的BaCl2溶液显中性,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也显中性,那么沉淀物之上层的清液应该也是中性的)等高阶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层次上属于较高应用水平。
(4)化学核心素养之科技、社会、环境领域——体验“用科学”意义
本试卷命题背景涉及防雷教育、化肥识别、健康膳食、生活中常见变化和化学物质与健康、从黄铜矿获取Cu和补血剂FeCO3、测量空气中酸性气体体积、“绿色炼铁”技术、“化学与美丽厦门”等,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通过呈现STSE间联系,让学生体验“用科学”的意义,正面引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卷意图,这是本试卷的第四大特色。
①体验科学是有用的——测量不可视的气体体积
例10:17.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探究二:用NaOH溶液测定空气中酸性气体(CO2、SO2)的体积分数。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向细玻璃管内注入少量水,形成一段水柱;经检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细玻璃管单位
长度的容积为0.1 mL•cm-1。小液滴的质量忽略不计。
【操作步骤】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完成以下操作:①将40 mL浓NaOH溶液迅速倒入烧瓶内,迅速塞紧橡皮塞,标记
水柱底部的位置;②观察并测量得出水柱缓慢向下移动的距离为2.0 cm;③实验结束后,根据①中标记,测得该标记以下
细玻璃管及烧瓶的总容积为340 mL。
  (3)检查图8装置的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
(4)仅根据本次测量数据,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0.00001)。
(5)在上述操作步骤②中,若装置温度略有升高,测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试题图8
[简析] 本题涉及的实验原理在人教版教科书上册曾出现,学生很熟悉;第(3)、(4)小题的设问也很有梯次。这样的试题设计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第(3)小题在认知水平层次上属于理解水平;而第(4)小题涉及的装置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认知水平层次上属于较高应用水平,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物理和化学知识的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高阶能力。第(4)小题更值得称道的是让学生再一次体验了科学知识的价值——利用NaOH与酸性气体反应的知识,间接测量不可视的酸性气体体积。
②体验绿色化学
例11:14.用如图6装置完成以下实验:(1)(略)。(2)(部分略)《自然》杂志刊载“绿色炼铁”技术:电解熔融的氧化铁得到铁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炼铁技术另一种产物的用途为    。
[简析] 本题的试题背景呈现了当今世界流行的绿色化学技术,这一命题思路旨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技术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价值和意义,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
③感受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例12:13.“美丽厦门”与化学。(1)化学让天更蓝(略)。(2)化学让水更洁净。①生活污水截流处理过程如图4所示,其中采用的净水方法有   (写出一种)。②图5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装置,请从能源角度说出其优点    。③检验上述所获水是否为硬水,常用试剂是   。

 

                                        
试题图4                                                               试题图5
[简析] 本题的试题背景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化学科技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理解科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 
3.试卷、试题的创新点
通过改进性教材实验作为命题素材,考查相关的实验内容。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迁移运用相关实验技能、相关知识、相关的方法探究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课标中要求的实验本质,有效地防止学生通过“背”实验获得高分。
例13:14.用如图6装置完成实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装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至室温,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Ⅰ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Ⅱ与Ⅲ对比,说明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试题图6
[简析]本题对课本探究燃烧条件实验进行改进作为命题素材:实验装置改为炼铁原理的实验装置,可燃物改为木炭。这些素材学生虽然熟悉,但是所展示的实验情境有较大的不同。新改进实验既简单,又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理念,较好地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控制变量思想进行实验对比的方法,同时也很好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
例14:17.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探究二:用NaOH溶液测定空气中酸性气体(CO2、SO2)的体积分数。
【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向细玻璃管内注入少量水,形成一段水柱;经检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已知细玻璃管单位
长度的容积为0.1 mL•cm-1。小液滴的质量忽略不计。
【操作步骤】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完成以下操作:①将40 mL浓NaOH溶液迅速倒入烧瓶内,迅速塞紧橡皮塞,标记
水柱底部的位置;②观察并测量得出水柱缓慢向下移动的距离为2.0 cm;③实验结束后,根据①中标记,测得该标记以下
细玻璃管及烧瓶的总容积为340 mL。
  (3)检查图8装置的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
(4)仅根据本次测量数据,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0.00001)。
(5)在上述操作步骤②中,若装置温度略有升高,测得的结果会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试题图8
[简析]本试题考查的教材实验内容:用压差法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用压差法探究碱液能否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等内容。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实验方法、探究不同问题,考查学生应用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检查气密性方法等相关知识技术;重点考查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压差法的实验原理本质,并运用这一方法探究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成绩统计
1.全市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及成绩总体情况(注:优秀率指得分率0.85以上)
设区市 考生数 平均分 得分率 及格率 满分率 0分率 优秀率 标准差
厦门 27008 61.5 0.615 0.639 2/27008 21/27008 0.133 23.17
2.全市选择题实测数据
题号 赋分 选A率 选B率 选C率 选D率 平均分 得分率 难度值 标准差 区分度
1 2 0.978 0.015 0.005 0.001 1.956 0.978 0.978 0.292 0.072
2 2 0.055 0.048 0.094 0.801 1.601 0.801 0.801 0.799 0.557
3 2 0.016 0.051 0.873 0.057 1.747 0.873 0.873 0.665 0.337
4 2 0.003 0.981 0.011 0.003 1.962 0.981 0.981 0.272 0.073
5 2 0.026 0.021 0.934 0.018 1.868 0.934 0.934 0.496 0.222
6 3 0.665 0.122 0.084 0.127 1.996 0.665 0.665 1.416 0.788
7 3 0.134 0.678 0.071 0.115 2.035 0.678 0.678 1.401 0.729
8 3 0.079 0.118 0.668 0.133 2.003 0.668 0.668 1.413 0.497
9 3 0.089 0.180 0.245 0.483 1.449 0.483 0.483 1.499 0.285
10 3 0.093 0.213 0.097 0.594 1.783 0.594 0.594 1.473 0.612
合计 25 / / / / 18.402 0.736 0.736 5.350 0.450
3.全市非选择题实测数据

题号 11题 12题 13题 14题
小题号 (1) (2) 小计 (1) (2) 小计 (1) (2) 小计 (1) (2) 小计
满分 3 7 10 4 2 6 7 3 10 2 7 9
平均分 2.28 5.31 7.60 2.52 0.54 3.07 5.40  2.44 7.83 1.57 3.89 5.46
得分率 0.76 0.76 0.76 0.63 0.27 0.51 0.77  0.81 0.78 0.79 0.56 0.61
题号 15题                       16题
小题号 (1) (2) (3) (4) (5) 小计 (1) (2) (3) (4) 小计
满分 1 3 2 2 2 10 3 2 2 3 10
平均分 0.75 2.21 0.38 0.65 0.44 4.43 2.46 1.60 1.33 0.26 5.66
得分率 0.75 0.74 0.19 0.32 0.22 0.44 0.82 0.80 0.67 0.18 0.57

 

 

 


题号 17题 18题 主观题合计
小题号 (1) (2)  (3) (4) (5) 小计 小计 
满分 3 2 2 2 1 10 10 75
平均分 0.810 0.955 0.966 0.075 0.412 3.22 5.81 43.072
得分率 0.270 0.478 0.483 0.037 0.412 0.32 0.58 0.574

 

 


4.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1)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
项目 100 99-90 89-80 79-70 69-60 59-50 49-40 39-30 29-20 19-1 0
人数 2 1260 5475 6306 4156 2494 1736 1551 1848 1602 465
累积 2 1262 6737 13043 17199 19693 21429 22980 24828 26430 26895
(2)各分数段人数统计图

 

 

 

 


5.各等级人数统计(描述等级划分标准按考生人数:    A:B:C:D=4:3:2:1  )
2014年与2015年中考化学科等级划分
等级 2015年 2014年
A 73以上 74以上
B 53~72 49~73
C 22~52 17~48
D 22分以下 16以下

 

 

 

 

总体上,在难度有所增加的情况下,71~80分数段人数占的最多,分数主要集中在50分以上,及格率还比较高(63.9%),低分数段30分以上略有所增加(有一个小峰值)。从各区的成绩分布,大部分区相对成绩有较大的进步,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考生答卷情况分析(相关考查重点、得分情况等内容如上所示)
1. 客观题部分
(1)较明显进步:
第5题,常规的实验操作图示辨别题,考查的是有关粗盐提纯实验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的相关实验基本操作,得分率0.934,进步较大。
    第8题、第10题都是数形结合类型题,除了考查相关的知识、概念外,需要较强的信息能力。两题的得分率分别为0.668、0.594,得分率还是不错。
    (2)较突出问题:
第6题、第7题的得分率偏低及第10题错选率较高的选项等问题,反映学生在计算能力问题仍较存在,有待于教学中关注基本的化学计算过程的训练。
第2题、第3题、第9题、第10题错选率较高的选项,反映学生在理解概念的本质内容、概念的严密性存在一定问题,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问题开展概念转变教学,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主观题部分
在化学方程式书写(如第13题及其他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基本实验、微观内容等内容的得分普遍比预估值高,进步显著。但是在12(2)题、15(3)题、16(4)题、17(3)题等内容涉及新情境或稍大型试题读题信心不足,审题或表达不到位较严重。18题计算题本身实际难度相对于去年计算题有所降低,但是得分率却不高,反映计算题的审题及计算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具体的主要问题如下:
项目 卷面主要特点及问题 针对性教学建议
11题 考查分子及原子的相关内容,整体得分率较高,反映学生在原子的内容掌握较好。
(1)专用用语出现错别字,如:分子间有“间隔”写成“间格”、“间隙”写成“间细”;
(2)不能按题目要求答题,答题随意。如符号写名称、或将氮原子的化学符号写成“N原子”,或将氮原子、氢原子化学符号写成“N2、 H2”;根据原子结构选择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选成了具有稳定结构的微粒B、C;将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看成了核外电子数,错答成9。
(3)不懂得从微观反应图获取化学反应信息,机械默写课本化学方程式填空,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氧元素符号写成类似小写、化学方程式条件没写或没写全、没配平,或化学式中间随意涂改等等。 抓住专业术语、化学用语教学的关键期,在第一时间强调到位,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12题 涉及“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内容,主要考查用化学用语表达提供的信息中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信息中的相关问题,整题从元素守恒观及实证观视角入手命制。第一部分内容得分
率较高,第二部分内容答题略差一些。
(1)小题化学方程式主要问题在于化学式写错,例如Co2,CO,C2,MgO2。同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
配平,条件漏标,或写高温,加热,及燃烧。但化学式的书写总体比往年进步不少,只有极个别的考
生因为书写不规范被扣分。另外,还有一部分考生不注意审题,写碳燃烧和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出现了一些错别字,例如制换,置挽,质换等。
(2)小题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抓住题目的核心,存在答题不规范,解释不清晰和概念表述错误等问
题。根据题目要求,在分析过程中需体现出元素质量守恒等关键字眼,很多学生答题没有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只答因为质量守恒定律或者只分析整个反应过程碳的转化,造成不完整。部分考生主要是没有认真领会题目中的“转化完全”造成答题错误,还有一部分失分考生认为金刚石中含有杂质。 (1)对化学用语及专业术语教学等问题教学建议参考11题建议。
(2)简答题中问题建议:在平时作业教学及复习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答题的应试指导,如审题应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内容,进行适当的标记;答题时,应针对设问切中问题本质,结合题目内容进行回答。

13题 本题结合厦门提出“美丽厦门”作为情境,体现化学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第(1)小题涉及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信息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2)小题考查水资源保护的内容。整题的答题较理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进步较大。
(1)小题主要问题:化学术语的规范问题,即把“钯元素”当作催化剂,如该催化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6.4; “相对原子质量”答成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数字后加g。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问题:生成物“H2O”写H2;②小题生成物CO2后加“↑”而③小题中“↑”遗漏;化学式书写不规范,主要是O写太小;少数把条件“点燃”写“燃烧”。
(2)小题主要问题:审题不清,如错写“加活性炭过滤或用活性炭吸附”等答案,再如不能从题目“能源角度”而是从“环保角度”回答问题。肥皂水的“皂”写错。 (1)对化学用语及专业术语教学等问题教学建议参考11题建议。
(2)审题问题教学建议参考12题建议。
14题 本题对教材实验绿色化改进,注意体现绿色化学思想。考查应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燃烧条件、炼铁原理、氧气用途等相关内容。从得分率反映应用对比实验方法掌握到位;但是对于炼铁原理的相关实验内容掌握稍差一些。
(1)小题问题: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对比(I、III对比或II、III对比),没有根据题意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到位,如:着热点、烧火点、点火点、燃烧点等错别字。
(2)小题问题:对于物质特性、颜色、状态,识记混乱,如氧化铁记成黄色或浅绿色,铁粉记成银白色等。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元素符号大小写区分不明显,下标大小不规范,关于“熔融状态下”条件该如何书写,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没有掌握。 (1)习题教学精细化策略:精做细改,及时针对性讲评。
(2)尽量提供更多实验机会,让学生亲身认识对于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以及实验现象,加深印象。
15题 本题主要应用相关知识解释有关简单工业流程中的化学问题。考查化学方程式及其配平、反应原理等化学反应知识,包括应用化学反应进行简单的提纯等内容,要求学生从新情境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1)、(2)小题涉及化学方程式内容,得分率较高;但是后面三小题,题目本身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主要问题是不能较好地从流程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不能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小题主要问题:很多考生没有仔细审题就答题,填写的化学方程式的全部系数或用未知数表示;
(2)小题主要是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如Cu大小写及u与a的区别,H2SO4下标书写不规范;
(3)、(4)、(5)小题不能很好分析流程中物质的变化关系,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答题表达不到位。对于反应原理掌握不好,科学性错误较多,如(3)小题写成铁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铁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氢气、会与硫酸铜及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等;如(4)小题写的“NaCO3、KCO3”等化学式错误较普遍。(5)小题表达不完整:如没体现所加试剂的量(除杂的具体方法掌握不够严谨);只加了试剂,却未进行下一步过滤操作(除杂的具体方法掌握不够严谨)等问题。 (1)应讲透四大基本反应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反应的规律及条件。懂得常规的判断,还要懂得具体的应用。
(2)除杂问题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加什么试剂能与杂质发生反应,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才能真正有效的除去杂质的具体操作。
(其他化学用语规范问题、审题问题见前面教学建议)
16题 本题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载体考查了化学用语、发生和收集装置、“万能瓶”的灵活应用及对“实验新发现”的探究,通过实验设计考查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第(1)、(2)、(3)题得分率较高,第(4)题能力要求高,学生得分率较低。学生答题较多的是(4)小题,主要问题:一是审题不清,题目“不考虑实验误差”,但仍很多考生针对实验误差中回答问题,如实际称得高锰酸钾实际质量偏大等;二是从生成物角度出发,背离题意,如生成氧气含有空气、未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就收集、集气瓶已经有氧气等;三是思路正确但不注重细节或思维不严密,如高锰酸钾含杂质(未指出具体杂质)、取高锰酸钾样品写成取加热分解后的锰酸钾样品等。 提升化学观念教学水平,让学生达成较高细维方法。如第(4)题应首先要找出氧气从何而来,通过“守恒观”就能知道,要产生氧气就需要氧元素,就自然而然想到可能是产生的锰酸钾或二氧化锰分解。
17题 本题是常规的实验探究题,也是全卷较大型压轴题。“探究一”中的两问题素材来自课本课后习题“探究氢氧化钠变质问题”,虽然作为课本习题改造题,但是得分率仍不理想;“探究二”应用碱液利用液差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体积分数,其原理类似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情境较新,需要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探究能力,得分率较低。答题典型错误汇总:
(1)答题严密性问题:未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仅凭“样品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便判断其含有碳酸根;仅凭“取样,加入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便判断其含有碳酸根,为进一步检验白色沉淀的成分。使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密性检验方法掌握不恰当,颠倒操作顺序:手握烧瓶,将细玻璃管口放入水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2)语言表述不准确、不规范。例如“取样品,加入稀盐酸,滴入(或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含碳酸根。”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正确的操作过程。 “手握”就很多考生写成“用手抓”、“摸”、“用手覆盖”、“用力挤压烧瓶”等等,不可胜数;
(3)审题比较粗心的问题:“烧瓶”写成“烧杯”、“试管”、“锥形瓶”等,细玻璃管写成“导管”等,这也反映出考生对常用仪器名称掌握不牢;考生对“精确到0.00001”理解混乱,不能按要求作答。 (1)提高思辨力、引导学生看物质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分析物质反应规律时应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的本质,思考不同物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从本质上去区分物质,提高思辨力。
(2)关注课后习题。“探究一”的试题实际是课后习题的改造题,但是得分率不高。教学中应关注习题的教学功能,重视习题变式训练,提升习题教学质量。

18题 本题是常规的“计算与应用”题,即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结合相关信息进行解决简单的问题,与去年的结合“坐标曲线图”的计算题相比,相对较为简单,但是本次得分率不高。卷面问题除了假设、单位等常规外,较典型的问题:
(1)数据选择错误:很多选择0.145 g作为已知量进行计算,后续计算中没有注意到一天6片的剂量,导致计算错误不合理而失掉相应的分数;
(2)计算精心大意导致实验结果错误:氢氧化镁和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计算结果错误,典型数据是1.95 g,1.905 g;找对了已知量和未知量,但是比例式中的数据抄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等。
(3)格式错误:学生找对了已知量和未知量,但是没有写在对应的化学式下方而对齐,导致失掉相应的分数。 (1)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死套解题步骤,而应先让学生理解有关计算的原理(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中蕴含的守恒原理),理清各个数据与待求量在反应中内在定量关系。
(2)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手把手让学生掌握方程式计算的正确格式,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五、对新学年教学启示
基于与往年试题比较,今年的卷面反映化学用语、基本实验等双基内容进步较明显,但是化学概念理论、实验探究能力等内容还是较为欠缺。为高效地、全面地提升我市化学教学质量,新学年建议重点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入手开展我市化学教学质量。
1. 落实分类教学理念。分类教学理念即是追求教学目标(或任务)、教学策略(或方法)与教学评价的适配。化学教学中有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通过深入备课,为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特别要针对当前化学概念理论、实验探究能力、非智力因素等目前教学较为薄弱的教学内容,应深入研究各种内容的特殊性,研究如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研究如何捕捉相应的教学时机策略,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 落实校本教学理念。各区、各校的学情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应明确各自的教学增长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如思明区、湖里区、市属校应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大部分岛外学校教学应更关注双基特别化学用语等教学内容。新学年全市进一步开展初中化学科校本作业工作,提升校本作业编制的针对性,提升作业教学的质量。

                                                               报告主要撰稿人:王锋(市教科院)、王晓聪(湖里进修学校)
                                                               报告完成时间:2015-9-6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