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高中学校:
为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3〕22号)精神,现就启动我市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的及目标
(一)试点目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任务。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的目的是,通过改革现有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加大创新优秀人才、海外世界名校、艺术体育学生、综合高中学生的培养力度,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持续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推进,为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各具特色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也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与学生群体异质化、学生求学动机多样化、家长对子女期待多样化、高校和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是普通高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多样化教育成为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途径。
(二)试点目标:2013年开始,我市将逐步启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20所,每县至少1所,富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水平普通高中,如学科特色高中、创新优秀人才培养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合作类高中。通过滚动发展,到2015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参加此项工作,我市高中教育形成了办学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新格局。
二、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基本任务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一项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的系统工程,各地在试点过程中,要坚持“三结合”:即一是坚持政府统筹与学校自主发展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有序发展。二是坚持特色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面向全体,尊重个性,激发潜能。三是坚持改革试点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加强学习研究,跟踪借鉴国内外改革做法和经验,科学指导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滚动推进区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一)创新培养模式。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支持学校根据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和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积极探索切合自身实际、富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让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最大发展。每所学校都必须开展以下1个或若干个多样化项目:
一是大力推动学校开展特色学科建设。全市所有三级以上达标高中都必须积极创建特色学科项目,在科技、数理、外语、艺术(含漳州民间艺术歌仔戏、剪纸、木偶、大鼓凉伞等地方特色课程)、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人文(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或同类高中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人生规划的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育。
二是积极支持优质学校开展创新优秀人才培养。结合985高校保送生、自主招生考试内容,以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奥赛,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形成有利于创新优秀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和发展高中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端人才的新型创新优秀人才教育模式。
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举办综合高中教育。漳州五中等有条件的学校要继续开展综合高中教育,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是努力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漳州一中中英高中课程实验班、漳州正兴中澳合作学校、漳州立人中美合作学校3个中外合作办学,及厦大附中国际部台生班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整合中外高中科学教育优秀元素,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核心是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高质量实现各类课程目标。要有切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的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一是特色学科要具有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特色办学定位,加强课程规划和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要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发建设一批结构合理、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特色学科相关的课程教学时间要有制度保证,应通过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科技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科学业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积极投身科学研究。
同时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进程中,各学科出现的相应社会问题,以及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发展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如数学与经济、高铁发展、环境问题、食品安全、基因技术、网络成瘾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发展方向。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要扩大和延伸课程容量。要给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需求的选修课程。学校要具备开设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课程的能力。学校对创新型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要注重从高一开始,学生若对某一学科学习兴趣高昂、具有长期发展意愿、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特别突出,学校应配备相关学科导师,并为这些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其对本学科高中课程进行自学与研究,实施针对性的辅导,待培养对象完成高中课程后,聘请高校相关教授进行指导,提前修习部分大学课程并开展相关研究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为学有余力、具有潜质的高中学生提供大学认可学分的选修课程。
三是普职融通高中要具有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应设置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职业指导课程;通过建立实训室、挂靠职业中专学校的实训基地、与高职院校共享实训室、借助市区企业设备进行培训等多渠道建立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类课程课时力争达到总课时的40%左右。
四是中外合作办学部分课程设置要与国际接轨。外方教师担负的引进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要占一定比例,有完整的中外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班应实行小班化教学,部分学科开展外语教学。
(三)培养一批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骨干。各普通高中校要根据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定位,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精心打造一支与学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师资队伍。学校可通过名师、骨干教师、外聘名师兼课、举办讲座培训、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多途径、多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教师研训和教研工作,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开发开设各种形式的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服务学校特色发展。积极推动“名师工程”,发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努力,力争培养一批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教学骨干,如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优秀班主任、出版教育教学论文集或专著的教师、提任省级以上学会理事和参加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教师。
(四)创新教学方式。支持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志趣和爱好,探索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倡导实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支持学校在寻求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质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校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五)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指导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探索建立与多样化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选课、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等多种教学管理制度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六)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实施发展性评价等多种方式,更加突出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更加关注全体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
(七)强化学校资源建设。积极推动在漳州一中、厦大附中、漳州正兴学校、漳州立人学校、漳州实验学校,及各县(市)一中等学校,各配置物理、化学、生物各1间“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从硬件上给创新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同时,支持学校在完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装备和师资配备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校教育资源能充分满足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八)总结一套形成特色的办学经验。学校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力争在设区市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或受设区市级以上表彰、嘉奖的学生。认真总结形成特色的办学经验,力争经验总结材料或论文在省级以上会议、报刊上介绍、公开发表。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校申报工作
(一)申报条件
1.学校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能满足普通高中教学要求。
2.学校领导有强烈的教育改革愿望,教师的课程意识强,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
3.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上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多种需求提供有效的学习选择。
4.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已具有某些方面的特色。
(二)申报程序
1.学校申报。学校根据办学实际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学校办学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自主申报,填写《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申报表》(见附件)报县区教育局审核。市直中学直接上报我局中教科。
2.县区审核。县区教育局根据区域内普通高中发展格局和建设规划,对学校申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县区教育局应组织专家对申报学校的申报条件、实验方案进行审核,既要认真审核申请材料,更要深入了解学校近几年的办学情况,对不能严格遵守规范办学规定的学校不予列入。县区教育局审核后,择优选取1-2所向我局中教科推荐申报。为增加实验学校的代表性,各县还应兼顾不同层次的学校以及民办高中学校。
3. 市级审定。市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对各地和市直中学申报的实验方案进行评审,综合确定我市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根据各县(市、区)申报的具体情况,计划遴选20所左右省、市级改革实验学校,其中选取4所上报省教育厅作为省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
4.动态管理。市教育厅对已确认的实验学校,采取动态管理方式,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督导检查。对不按要求进行改革实验的学校将要求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实验学校的资格。
四、主要步骤
(一)2013年5月24日前,设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审核、初选后上报实验学校。市直中学直接上报我局中教科。
(二)2013年6月前,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审核申报学校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方案,公布省(市)级实验学校名单。
(三)2013年9月-2014年7月,各实验学校深入开展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通过探索实践,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取得成效,获得初步经验。
(四)2014年7月-2015年6月,各实验学校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成效,形成一批实验成果和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各实验学校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特色办学定位,重视创建工作,抓住创建契机,梳理办学历史,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人,落实配套措施,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对区域内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行总体规划,确定工作方向,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目标,加大对实验学校的支持力度,在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予以必要的倾斜,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把申报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大项目,认真做好申报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给实验学校在培养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联合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以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自主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四)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组对全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进行全程指导,对改革卓有成效的实验学校在高中达标晋级、示范高中建设与评估、课程自主开发与设置以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请各县(市、区)教育局认真审核,推选1-2所学校,于2013年5月24日前将申报书(见附件,一式五份)报我局中教科审核。市直中学直接上报市教育局中教科。电子稿发至y2201881@163.com。
附件: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