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 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试题应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引导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有利于教育的均衡谐调发展。
二、命题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编制试卷需遵循的首要原则。试题内容应科学、正确,表述应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难易程度要适当;试卷形式要规范。
2、统一性原则。
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进行试卷编制,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向纵深发展。物理命题要体现鲜明的导向性,同时又要体现试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选拔性,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及效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开放性原则。
试题要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试题的结论或条件、试题的情景或过程、试卷的策略或形式等都可以适当的放开。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
4、注重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
要体现学生在学习期间所经历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考察;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在试题资源选择上要融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实现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考察。
5、贯彻课程资源和试题资源相一致原则。
物理考试命题的资源选择要体现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从身边的学生生活中捕捉试题资源,从社会生产中收集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便引导课程开发与延伸。
三、命题依据
初中物理毕业学业考试命题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的内容和要求与标准的规定相一致;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试题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基层学校的教学实际。
四、考试范围
(一)声和光(10-12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说明:对于声音的现象的考察应包括对某些现象的探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声音有能量;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说明:社会对于声的利用及控制的方法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4.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的现象。
5.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6.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7.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说明: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要求略有降低,更侧重于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凸透镜的应用的考核要求知道照像机、幻灯机、放大镜、望远镜、显薇镜的原理,知道近视与远视的矫正方法。
8.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说明:物体颜色只需知道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物态变化(3-6分)
1.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明: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知道大致的范围。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说明:知道水的熔点或沸点的值,并知道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有节约水的意识。
(三)电与磁(28-35分)
电流和电路(4-6分)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
说明:让学生连接和读、画的电路应是简单的有实用价值的电路。将串、并联电路特点的学习置于生产、生活的应用情境中。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4.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5.知道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6.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说明: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在节能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欧姆定律及电功率(15-20分)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5.会测小灯泡的功率。
说明:对电路知识的考察不涉及复杂电路的改画,计算不涉及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不要求混联电路的计算。能估算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
6.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说明: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安全知识提出防止用电事故发生,消除不安全隐患的建议。逐步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安全用电的意识。
电与磁(4-6分)
1. 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 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 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信息的传递(1-2分)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明:不要求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的计算。
2.通过“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力学(28-35分)
物质世界(6-8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2、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说明:纳米材料主要有高强度、高硬度、抗拉、耐磨的特点,还有体积小的特点。其应用前景很广阔。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能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
说明: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没有限定使用哪种工具,有较灵活的选择余地。天平的考察不再要求背诵某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说明:密度的概念更强调“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密度知识进行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
5.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说明:本主题的要求呈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解诸如物质的弹性、硬度、延展性、高、低温耐受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军事、航天、汽车、电力等科技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6.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知道实验原理、过程及方法。
会选用器材设计“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案,并能描述研究过程及方法
运动和力(6-8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说明:不考查有三个以上的参照物的相对运动问题。
2.知道长度单位及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能通过日常经验或参照有关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4.知道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能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和粗测。
说明:不要求思维难度大的相对运动及其他综合计算。不考复杂的追击及相遇问题。
6.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示意图描述力。
7.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
8.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9.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惯性;能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有关惯性的问题。
10.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研究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说明:理想实验仅要求学生知道它是建立在事实经验的基础上的思维方法,不要求解决其它物理情景的理想实验。
力和机械(6-8分)
1.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说明:没有指明哪种简单机械,要求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会使用杠杆和滑轮,了解它们的特点,而不必进行这方面的复杂计算。
压强和浮力(10-12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说明:不要求计算不规则容器的繁杂计算和压强问题,但可以有定性的分析。压强只要求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说明:测量大气压强,在实验设备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标准只提出了“了解”的要求。
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题。抓住两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本身,即浮力与所排液体所受重力的等量关系;二是浮沉条件,即物体的浮沉决定于浮力与物重的关系,它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延伸。只限于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运用。过多的综合计算会冲淡学生对这两个重要物理规律的认识。
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说明:要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实际应用问题。
(五)能量(15-20分)
功和机械能(8-10分)
1.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说明:效率这个内容很得要,不容忽视。要求计算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的效率以及其它情景的效率问题。
3.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说明:不要求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或势能的大小,但要求定性的比较。
4.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具有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5.知道做功过程中是能量相互转化和转移。
热和能(6-8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说明: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以宏观认识微观,由微观解释宏观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6.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用实例说明各种各样的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不同的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7.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说明:当今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的竞争中开展科技创新,大打节能品牌、环保品牌。谁的产品在能量转化时利用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小,谁就能赢得市场。从能量转化和转移中看效率很重要。这是课标新增的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和很强的STS教育意义。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2分)
1.通过实例,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五、命题基本要求
1.考查课程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各部分内容的合理的分布,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要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2.突显三维目标的立体考查。以“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为基础、为主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内容隐含在试题情景中。科学探究题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以物理事实为依据,以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导向,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试题,增加对物理过程和方法、实验分析、归纳以及实验方法创新的试题,同一个试题探究的要素不超过两个。
3.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和可靠的信度。赋分和评分标准要科学合理,尽量减少阅卷时产生的主观性误差。发挥不同题型试题的功能,除客观性试题的基本题型外,在主观性试题的题型上可作适当的调整。
4.要注重教材中的插图、想想做做、科学世界、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涉及的知识点、规律及小实验等。试题中涉及教材中的原始图片应占试题图片总数的20%以上,教材内容在试题中通过改编、延伸等形式出15%-20%的试题。
5.杜绝“繁、难、偏、旧、怪”的试题,不出粗编滥造、似是而非的试题,不出靠死记硬背的试题,不出答案说法不一的有争议试题。
六、试题类型及要求
1、选择题
选择题中要避免无效或低效的备选项,可以涉及不同的物理情境,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记忆,体验理解和应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填空题
填空题应避免从课本中选择一句话,留出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编成填空题的做法,这样容易引导学生去背课本。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有的填空题要求填写的是一项计算结果,实为计算题的简化,不可取。
3、简答题
简答题应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初步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简答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注意情境的设置,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探究题
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从实际问题出发,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关注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能描述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会归纳和处理信息数据,作出有效的判断和评估。同一个试题探究的要素不超过两个。
5、综合题
计算题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要求展现完整的解题过程。计算题的设计要注重基础,难度控制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不盲目拔高。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相联系。
综合型试题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全面、深入地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推理、计算和科学语言的阅读能力。试题要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包含不同的难度层次,有较好的区分度,能较好地实现不同的考查目标。
七、试卷结构
1.命题资源与分数比例
8年级教材内容约50分;
(1)声和光(10-12分);(2)物态变化(3-6分)(3)电和磁(28-35分)
9年级教材内容约50分。
(1)力学(30-35分);(2)能量(15-20分)。
科学探究包含在各知识版块中。
2.试卷的难度及三阶层次的分值比例
易、中、难的分数比例拟定8:1.5:0.5,整卷难度系数在0.6—0.7之间。按“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所占分值比例约为3:2:1。
3.试卷呈现形式及题型分数分布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全卷分值为100分。
(3)题型
①单项选择题 约24分
②双项选择题 约9分
③填空题 约24分
④作图、实验与探究题 约20分
⑤分析与交流题 约8分
⑥综合与应用题 约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