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两个电阻,分别标有“3V、0.5A”和“6V,0.3A”字样.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使用,那么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 0.3 A;将它们并联后接入电路使用,那么电路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 3 V.
考点: 电阻的串联;电阻的并联。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串联电路处处电流相等,为了不损坏电阻,比较两电阻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选其中较小的电流;
(2)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为了不损坏电阻,然后两电阻两端的电压,选其中较小的电压.
解答: 解:当它们串连接到电路里时,从题可知,I1=0.5A,I2=0.3A,
∵I1>I2,
∴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工作,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I2=0.3A;
当它们并连接到电路里时,U1=3V,U2=6V,
∵U1<U2,
∴为了让每一个用电器都工作,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为U1=3V.
故答案为:0.3;3.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关键是知道对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不同的两个电阻来说,串联时比较电流取小的,并联时比较电压取小的.
三、作图题:
23.光学作图:(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1)在图甲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在图乙中,画出入射光线.
考点: 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确定法线,利用法线与平面镜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可以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射向另一个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根据图示的出射光线的特点,可以确定对应的入射光线.
解答: 解:(1)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AOB的角平分线ON,过O点做ON的垂线MM′,即为平面镜的位置.答案如下图所示:
(2)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所以其对应的入射光线应该是射向凹透镜右侧的焦点F,由此可以确定入射光线.答案如下图所示:
点评: (1)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规律、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关系: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
24.画出力的示意图:
(1)在甲图中,O为支点,画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力F(保留作图痕迹).
(2)在乙图中,画出A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F压.
(3)在丙图中,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f.
考点: 力的示意图;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所以需要找出杠杆的最长力臂,然后根据力臂的概念确定力的方向.
(2)物体位于水平面上时,压力和重力的大小、方向都相同,都是竖直向下的;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据此画出力的示意图.
解答: 解:(1)力臂越长越省力,故连接OA,过A点做垂直于OA斜向上的力,即为最小的力,如下图所示:
(2)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作用点在物体与水平面接触面的中点处,如下图:
(3)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因此受到的摩擦力是向上的,过重心作沿斜面向上的力,即摩擦力.示意图如下: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了杠杆最小力的画法,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出最长的力臂,然后根据力臂的概念确定力的方向.
(2)作力的示意图,要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在画力的示意图时要特别注意这点.
25.在通电螺线管附近放一颗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如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导线的电流方向以及磁感线的方向.
考点: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定则。
专题: 应用题;作图题。
分析: (1)知道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以判断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进而利用安培定则可以确定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2)在磁体的周围,磁感线从N极流出回到S极.由此可以确定磁感线的方向.
解答: 解:小磁针N极向左,S极向右,因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螺线管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
由安培定则可知,电流由螺旋管的左端流入,右端流出.
在磁体的周围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所以磁感线的方向是向向右的.故答案如图所示:
点评: (1)此题考查了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安培定则、磁感线的方向等几个知识点.
(2)安培定则共涉及三个方向:电流方向、线圈绕向、磁场方向,告诉其中的两个可以确定第三个.其中磁场的方向往往与小磁针的NS极或磁感线的方向联系在一起,而电流方向经常与电源的正负极联系起来.
四、实验题:
26.(1)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12℃ ;
(2)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2N ;
(3)丙图中,长方形铁皮的长度是 2.80 cm;
(4)丁图中,天平标尺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 3.6 g.
考点: 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天平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5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5.5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和天平标尺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注意温度计的液柱是在零刻度以上还是以下.
解答: 解:(1)图甲中温度计的液柱在零刻度以下,它的一个大格表示10℃,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因此它的读数为﹣12℃;
(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根据指针所指示的刻度读出的数据为2N.
(3)图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5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5.50cm即为物体长度,即物体长度=8.30cm﹣5.50cm=2.80cm.
(4)图丁中天平标尺的一个大格表示1g,它里面有5个小格,故其分度值为0.2g.天平标尺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3.6g.
故答案为:(1)﹣12℃;(2)2N;(3)2.80;(4)3.6.
点评: 刻度尺、温度计、天平和弹簧测力计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注意温度计的液柱是在零刻度以上还是以下.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
27.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 A (填“A”或“B”)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 80 ℃.
考点: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专题: 信息给予题。
分析: 通过图象判断晶体与非晶体时,重点观察是否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这说明此时这种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此时对应的温度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解答: 解:比较图象A和B可知,A物质有一段时间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而B物质边吸热、温度边升高,说明A是晶体,其中温度不变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故答案为:A;80.
点评: 在辨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图象时,找出有代表性的时间点和温度点是关键,把握二者的主要区别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28.小实验:如图所示,将A管的下端插入水中,往B管吹气,可看到的现象是A管内的水面会 上升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考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 解:用力向B管吹气时,在A管的上端开口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A管的下端水面上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向上运动.
故答案为:上升.
点评: 在B管用力吹气,造成了A管上下空气流速不同,进而利用流体压强特点来分析回答.
29.(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甲)图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先 断开 ,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 B (填“A”或“B”)端.
(3)某次实验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V和0.4A,此时灯丝的电阻为 5 Ω.
(4)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2.5V,并观察此时电流表示数(如乙图所示)为 0.3 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75 W.此时灯丝的电阻为 8.3 Ω(保留一位小数).
(5)两次计算灯丝的电阻并不相等,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
考点: 实物的电路连接;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实验题。
分析: (1)连接电路时要注意电压表应接在灯泡的两端;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应滑到电阻最大位置;
(3)根据公式R= 计算出灯泡的电阻;
(4)电流表首先要弄清楚其量程和分度值,再读数;根据公式P=UI和R= 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电阻值;
(5)小灯泡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解答: 解:(1)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滑动变阻器的上边的接线柱接到开关右边的接线柱上.连接如下图: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应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即滑片应滑到B端.
故答案为:断开;B
(3)灯丝的电阻R= =5Ω
故答案为:5
(4)电流表用的是0.6A的量程,其分度值为0.02A,故其读数为0.2A+0.1A=0.3A;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P=UI=2.5V×0.3A=0.75W
此时灯丝的电阻R′= =8.3Ω
故答案为:0.3;0.75;8.3
(5)两次计算灯丝的电阻并不相等,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增大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有电路图的连接、电流表的读数、电阻和电功率的计算以及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等知识点,是中考的常见题型,难度不大.
五、计算题:
30. 2012年5月15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已顺利完成第六次海试任务回归军港.该舰长302m,宽70.5m,排水量为67500t,求
(1)满载时,航母受到的浮力多大?(g=10N/kg)
(2)某次训练时,通过舰载雷达搜寻目标,雷达发出电磁波后,经2×10﹣3s收到回波,则目标距航母的距离是多少km?
考点: 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知道航母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G=mg求航母的重力,再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求航母受到的浮力;
(2)利用公式s=vt,算出电磁波从雷达发出到返回的总路程s,再将s除以2即为目标到雷达的距离.
解答: 解:
(1)航母的重力:
G=mg=67500×103kg×10N/kg=6.75×108N,
∵航母漂浮,
∴F浮=G=6.75×108N;
(2)电磁波从雷达发出到返回总路程:
s=vt=3×108m/s×2×10﹣3s=6×105m=600km,
则此目标距雷达为s′= s= ×600km=300km.
答:(1)满载时,航母受到的浮力6.75×108N;
(2)目标距航母的距离是300km.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物体的漂浮条件、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第二问不能盲目的用公式s=vt算出结果即为答案,需要除以2;雷达发出的是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1.工人师傅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10s内把9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在此过程中,拉力所做的功是2400J.求:
(1)拉力F移动的距离.
(2)工人师傅所做有用功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考点: 功率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由图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为4,已知物体上升的高度,根据s=nh求出拉力F移动的距离;
(2)根据W=Gh求出工人师傅所做的有用过,再根据P= 求出有用的功率;
(3)拉力做的功即为总功,根据η= 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 解:(1)拉力F移动的距离:
s=nh=4×2m=8m;
(2)工人师傅所做有用功:
W有=Gh=900N×2m=1800J,
功率:
P= = =180W;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 =75%.
答:(1)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8m;
(2)工人师傅所做有用功的功率为180W;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点评: 本题考查有用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计算,关键是对有用功和总功的理解与应用以及滑轮组绳子有效股数的确定.
32.如图所示,L为标有“4V、3W”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2欧,R0为定值电阻.求: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当S1、S2都断开,滑片P滑到变阻器R的中点时,灯L恰好正常发光,求电源的电压.
(3)当S1、S2都闭合,滑片P滑到b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0安,求R0阻值.
考点: 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图析法。
分析: (1)知道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可利用公式R= 计算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当S1、S2都断开且滑片P置于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变阻器与灯泡串联.首先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计算出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而灯L恰好正常发光,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可利用公式I= 进行计算,最后再利用公式U=IR计算出电源电压.
(3)当S1、S2都闭合且滑片P滑到b端时,电阻R0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并联,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中的总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 计算出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电阻R0的电流,最后再利用公式R= 计算出电阻R0的阻值.
解答: 解:(1)∵UL=4V,PL=3W,
∴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RL= = ≈5.3Ω.
(2)当S1、S2都断开且滑片P置于滑动变阻器的中点时,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如图1所示).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12Ω,则滑动变阻器此时进入电流知道电阻为 = =6Ω,
∴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为:R串= +RL=6Ω+5.3Ω=11.3Ω,
而此时灯L正常发光,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串=IL= = =0.75A,
则电源电压为:U=I串R=0.75A×11.3Ω=8.475V.
(3)当S1、S2都闭合且滑片P滑到b端时,电阻R0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并联(如图2所示),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接入电路R=12Ω,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为:IR= = ≈0.7A,
而干路中的总电流I并=1.0A,
∴通过电阻R0的电流为:I0=I并﹣IR=1.0A﹣0.7A=0.3A,
电阻R0的阻值为:R0= = =28.25Ω.
答:(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5.3Ω.
(2)电源的电压为8.475V.
(3)R0阻值为28.25Ω.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电阻、电压、电流的计算和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关键是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相关的知识,难点是滑动变阻器的移动和开关闭合前后电路图串并联的辨别.
点击下载:四川-凉山州2012年中考物理试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