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中考改革综述
一、简史
2001年,全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考改革(即初中学生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随之拉开了序幕。
我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是分三批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
2001年秋,我市高密被确定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行课程改革实验。进入课改以后,为解决传统招生制度与新课程实施之间的矛盾,引导着初中、小学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潍坊市教育局时任李希贵局长认为必须加快中考改革,从而保障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成果。当年,李局长就安排市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王存敬率领市教研室曹红旗主任和潘永庆副主任带领初中教研员进行中考改革的研究。他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改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潍坊的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在全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总结反思我市中考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和广泛征求征求基层一线教师的意见,我们拟定了潍坊市中考改革的初步方案,即《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WAT)实施意见》。
2002年春天,带着初步方案,李希贵局长、王存敬局长、市教研室曹红旗主任和潘永庆副主任一起到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找到分管课程改革的朱慕菊副司长征求意见,朱司长专门拿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组织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发展中心评价处的专家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论证和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比如评价等级过多的问题、命题技术的问题。从北京回到潍坊后,他们又做了深入的修改,最后终于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认可和肯定。2002年6月,潍坊市出台了《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招生指导意见》。
2003年3月26日,以潍教字[2003]11号文件印发了《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招生录取指导意见(试行)》、《潍坊市高中招生录取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建立教师推荐诚信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中考改革的系列配套制度。
2004年,首批进入的国家实验区高密市有了第一届初中新课程毕业生,高密市率先试行了我市新的以“多次考试、综合评价、诚信推荐、自主录取、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中考改革方案。
2005年,在总结高密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考改革试点扩大到了5个县市区,第二批进入课改实验的县市区成功实施了新的中考招生制度。
从2006年开始,全市15个县市区全部实行了新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当年,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硬挂钩。即,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学科,在统招生录取,把综合素质等级与语、数、外三门学科等级等值对待;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录取。
李希贵局长带领下我市实施的新的中考招生制度,解决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创设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我市的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新的中考改革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引导着素质教育向深入发展。我市与四川宜宾市、广东佛山市、山西晋中市被教育部公布为全国中考改革试验区。《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纷纷向社会宣传了我市的做法,李希贵局长还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在四套节目做了介绍潍坊中考改革的专题节目,受到社会和课程改革试验区广大教师的广泛赞誉。北京、上海、厦门、重庆等地的40余个教育考察团先后来我市学习中考改革工作经验。
2008年,在张国华局长的带领下,我市中考改革意见不断充实完善。该年主要变化是实行指标生招生政策。为促进均衡发展,根据省、市政府有关要求,在对初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连同初中毕业生数和上年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50%的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初中办学水平评估、初中应届毕业生数、上年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三者之间的权重为4:5:1。指标生全部作为统招生,根据初中学校分配名额、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确定。指标生计划招收各初中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各普通高中学校不得拒绝录取指标生。
2009年,主要变化有:一是设置指标生录取条件下限。为促进教育公平,避免出现初中学校之间指标生录取标准差距过大的问题,设置了指标生录取标准下限,具体要求是:指标生录取标准不得低于招生学校择校生录取标准。低于择校生录取标准的指标生指标统一调出,作为相关高中学校的统招生计划指标。二是将体育与健康作为单独学科纳入录取。为进一步发挥体育与健康考试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该年起将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单独作为一门学科纳入高中招生录取。体育与健康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按文化课等级划分办法和标准划分五个等级,其考试成绩等级在高中招生录取时与物理、化学成绩等级等值对待。
10月底,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我市中考改革的经验做法。
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对我市张国华局长的专访节目,对我市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2010年,初步思路是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体育与健康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省政府要求将指标生分配比例提高到60%。具体方案正在紧张地研究、论证,拟于春节前出台。
二、基本内容
经过近10年的探索,我市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中考改革方案。基本内容如下:
1、改革考试内容,由选拔考试逐渐走向学业水平考试。
新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潍坊市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考试内容除必考科目外,还增加了英语口语交际考试;理、化、生实验考试;音、体、美特长考试。主要表现在:
一是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以考查能力和素质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取消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题目,一般不单独考查基础知识,而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追求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考查,重点考查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影响较大的知识与能力。语文考试分阅读理解和写作两部分,阅读理解内容大多取材于教材之外,写作一般不搞命题作文。政治一般不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历史以考主观思辨题为主,同时重视对重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考查。所有文科命题增加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题目。
三是继续加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的考试。外语在完善听力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语交际考试,将考试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依据之一。
四是所有学科考试增加选作题,一种是必选题,即要求考生在给出的若干个题目中必须选出规定数量的题目解答;一种是可选题,即在卷面最后附加10分选作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选作题成绩记入总分。
2、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缓解学生升学压力。
把原来一年一次的中考,改为一年一次的学业水平考试,每年六月份进行;所有学科全部开考,考生可以选择参加。如果学生对某些学科的考试不满意可以再考一次,以两次考试中的最高成绩作为毕业或升学的依据。
学生从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陆续参加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这样就把考试分散到了初中的学习过程中;而且把考试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有备而来。特别是同一学科有两次考试机会,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人性化。
对于课程方案规定、但学业水平考试没有涵盖的课程,包括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信息技术,以及学生实践和动手操作技能的考查,规定了明确的考查程序和办法,由相关机构组织实施。考查“合格”,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必备条件。从2008年起,体育由考查改为考试纳入中考,并占有较大权重。
3、改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避免学生“分分必争”。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用分数计分,但用等级公布。依据学生成绩的常态分布规律,按照比例,将各科考试成绩分别划定为A、B、C、D、E五个等级。语、数、英、理、化等五门学科的划定办法如下: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学科得分为满分的90%(含)以上为A等,90%以下至80%(含)之间为B等,80%以下至70%(含)之间为C等,70%以下至60%(含)之间为D等,不足60%为E等。如果按分数划定,使得A等不足考生总量的15%、B等不足考生总量的20%、C等不足考生总量的30%、D等不足考生总量的20%时,则分别按15%、20%、30%、20%的比例划定;如超过上述比例,则按实际人数划定,超出的部分从E等中扣减。
现在,学生一旦在某一学科考试中获得了A等或者自己认为满意的等级,他就可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或弥补薄弱学科,或发展其他方面的特长。即使尚未考试的学科,如果学生认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而不必为一分之争而苦学不止,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空间。据统计,在2007年潍坊市区的中考中,九个学科至少获得一个A的学生占到了考生总数的51.2%以上。在2009年中心市区1.43万余名考生中,10门学科都是A等的有279人;有5635名学生至少有1门学科获得A等,占到考生总数的39.5%。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学生至少在某一方面是最优秀的,这是按总成绩排名次所不可能带来的现象。大批学生由此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使更多的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群体定位。
4、改单一的学科评价为综合录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新的中考方案,除对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共包括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六个方面。
初中学校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报送高中学校。高中学校依据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的各项标志性成果,也就是反映考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各项实证性材料,认定“考生综合素质等级”,一般分A、B、C、D、E五等;考生的综合素质等级纳入录取,并与语、数、英三门学科等值对待。
对于有独特潜能或特长技能,但因为各种原因,缺少标志性成果的考生,我们特别提供了“特长展示”项目。特长展示的成绩一并记为学生的标志性成果。
原来的中考招生,高中学校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抽象的分数,现在,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了解到的是一个丰富的个体,其情感态度、个性特长、潜能发展都进入了评价过程,这就弥补了仅靠分数评价带来的弊端。初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从“单一”到“全面”。高中学校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关注,引导着初中学校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搭建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从“被动”到“主动”。过去,不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写在课程表里,写在计划里,没有得到实质性落实。新的招生制度使许多初中学校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落实,不仅制定了可操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而且落实了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有关奖励政策。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新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注重同学之间的评价,使得初中学生由过去的仅注重最后一次进行的中考,到关注自己的发展过程,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5、改教育部门统一录取为高中学校自主录取,引导高中特色发展。
具体录取方案(包括录取的具体标准和办法)由各高中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录取方式包括综合录取、特长录取、推荐录取三种。综合录取的依据是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对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对学业水平考试等级的要求,特别优异的,可以破格录取;特长录取还要依据考生的音体美等特长成绩。推荐录取是对表现突出或者有发展潜力的考生,经2名资深教师的推荐,由高中学校审核进行的录取。多元录取,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了彰显和肯定。
高中录取权力的下放和录取标准、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了学生、家长和教师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片追行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促使高中学校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实行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后,高中学校着眼于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个性,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录取标准,充分体现了学校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如潍坊一中组织考生进行特殊才能展示,特殊才能被评为A等的学生破格录取;潍坊七中要求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考查必须达到规定等级。使招生录取“面向一切学生”和“面向学生的一切”成为现实。录取标准由分数的“一元”改为九个学业等级和一个综合素质等级的“多元”,把多元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使招生录取“面向一切学生”和“面向学生的一切”成为现实,也使得高中学校对人才的评价从分数转到全面考查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通往高中学校的“立交桥”。多元化的录取方式,畅通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各种通道,搭建起学生通往高中学校的“立交桥”。按照我们的做法,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长录取关注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使部分具有明显个性特长的学生叩开了高中大门;推荐录取则对那些在初中阶段表现突出、发展潜力大的学生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