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中考网 - 各省中考 - 新疆中考 - 乌鲁木齐中考 - 正文

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

来源:新疆网 2014-5-20 10:05:16

    新疆网讯(记者吴杨报道)沿着南昌路成荫的步道走下去,会在一条小巷的尽头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周围的老人们会说,这就是在25年前的煤炭工业厅子弟学校,如今这里的新名字是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一所从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办的教育机构,脱胎而成的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

    作为乌鲁木齐市第一所由“子弟学校”转为“市”字头的中学,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曾经的自治区煤炭厅子校、一度被列为市属重点扶持学校,如今却跻身“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不免让人好奇:这所学校到底是怎样走上了蝶变之路?

    探寻

    今年59岁的郭新文,现在是41中的工会主席。从1977年入校担任体育老师,至今已经在这所学校呆了37年。回忆往昔,他如数家珍。

  在煤炭子校时期,学校和其他许多厂矿子校一样,生源多是以本系统以及周边各国营煤矿的子女为主。在当时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的发展直接同所隶属的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息息相关。

  曾经,煤炭行业发展一度出现停滞,不景气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运行。“工资发不下来,老师们的心都没放到教学上。”在郭新文的记忆里,那时全校从小学到高中一共只有10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很少有超过20人的。

  而造成生源不足甚至本系统学生外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力量的不断消弱。“学校最初有110名老师,但不断有老师调走,到1989年交由市教育局时,老师走了近三分之一。”郭新文说,“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招生任务,只要看到马路上有带孩子的父母,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恨不得把他们拉到学校来。”

  1989年,煤炭子校划归市教育局后,外调的一些老师回来了,也有家长主动送孩子来了。可由于长期沿袭下来的办学理念陈旧、观念落后,学校实际起色并不明显。到了1996年,在全市三个重点“薄弱校” 的名单里,41中名列其中。

  如何打破其多年所形成的僵化不变的旧方式旧观念?怎样找到突破口?

在41中的开放日上,不少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

在新疆乌鲁木齐41中的开放日上,不少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41中提供)

  影响

  2008年开始执掌41中时,担任过多所中学校长的屈明才在思考:一个学校倘若没有自己的立校之本和教学理念,办学也必将不会有特色可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而这,恰恰就是屈明才想要的立校之本和教学理念。

  杨哲如今是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同时兼任四川音乐学院新都附中的二胡专业课老师。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她,回忆起在母校41中的情形时,依旧记忆犹新。“那是一所足以影响我一生的学校。”

  谈及母校,杨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在她的记忆深处,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自己迟到的经历。

  杨哲坦言,自己当时考入高中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报考艺术类学校。为此,她必须要比别的同学付出更多努力,既要抓紧专业练习,又不能耽误文化课学习。有一天因为练琴耽误了晚上做习题,她不得不补做习题到半夜。第二天耽误了早自习上课时间。

  当时,班主任制定了严厉的考勤制度:凡是迟到者,罚擦黑板一周。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上课时,班主任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公开免除了对杨哲的处罚。老师的一番话,令她感动不已:“杨哲付出的努力要比所有同学都多一倍,早上迟到一会儿,我原谅她。如果有谁能和她一样努力,我也一样可以原谅她的迟到。”

  一次,班里一个同学因家里突发变故,借酒浇愁住了院。不仅耽误了功课,也违反了校规。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杨哲抽空帮她补了课,做通了思想工作,宽容的原谅了其所作所为。

  “正是因为有了我的老师对我的宽容和理解,才有了今天我对我的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都说环境影响人,41中力求做到“一楼一墙有内涵,一草一木能说话,每个角落能悟人,每处场所能育人。”

  书法、素描、水彩画、油画、手工作品、摄影作品……全校师生的得意之作,在“艺术走廊”里,几乎都能欣赏到。所有的作品,都被精致的装裱起来,每幅作品的右下角,都贴上了一张小小的标签,记录了作品名称、作者、创作日期。

  “学校把这些作品收录起来,统一装裱后,悬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对所有创作者的认可和鼓励,同时也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有效途径。”

  在每个班级门口,都会有一个绿色的“门牌”。门牌上有所属班级的“全家福”,以及班主任的寄语和班级格言。

  “门牌不就是介绍班级所属位置以及简单情况的吗?为何要把照片放上去?”有人问。

  “一个家庭的全家福,可以显示这个家庭的和睦、幸福、美满。缺了谁,都不会完满。一个班级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屈明才说。

  选择

  在屈明才的印象中,几乎每年的高三毕业季,都会有不少家长和学生专门向他讨教:“孩子到底该考哪类院校?”他总是反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但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

  “从小学到中学九年时间,学生毕业时十五六岁,居然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屈明才坦言,“现在学校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可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就是,首先要教会孩子们思考、辨别和选择。”

  这种能力的培育,使41中共设立了五大类28个社团,对于所有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到底该参加哪一个”。

  不要以为这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过程未必简单。首先要考虑的是不能耽误学习,其次家长支持,最后才是个人兴趣爱好——尽管在绝大多数孩子的心中,这个排序完全相反。

  八年级五班的杨晨在老师的帮助下,如愿加入了航模队。

  见到杨晨时,他正在指导老师朱孟江的指点下,专心为一架模型飞机调试轮距。最初,父母是希望他能参加美术或乒乓球队,理由很简单:杨晨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学学美术可以为日后考艺术类院校打基础,最差参加乒乓球队也能锻炼身体,这样有助于更好的学习。

  可在朱孟江看来,杨晨虽然成绩不好,可动手能力和对模型结构的领悟能力强,加之他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航模基础,“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朱孟江解释。对于航模队的孩子来说,结合实际获得的知识,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困难。此前,杨晨的物理成绩总在50分起伏,参加了航模队后,物理成绩提升到了80分。这让杨晨颇为自得。

  在另一间航模室里,高二五班的李阳正在一台飞行模拟器前专注地盯着屏幕,他一边计算,一边调试着操纵杆,试图找到最佳的油气压缩比。

  “相见恨晚”,这个被指导老师蔡际阳从网吧拉回来的学生,以前为了躲避家长和老师去打电脑游戏,成了网吧的常客。在参加了航模队后,李阳才发现“和网吧游戏比起来,航模有意思多了。”

  李阳笑着说:“我会坚持继续参加航模队的活动。如果可能,高三我也不打算放弃。”这个专注的男生表示,自己未来的目标就是报考一所航空类院校。

  在李阳身后,今天的41中学有48个教学班、188名教职工、2800余名学生,可以说是当年那个在水中起起伏伏的小舢板,在改革的风浪中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蝶变。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