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
——2012年孝感市中考历史试卷评析
孝南区实验中学 鲁永刚 孝南区教研室 徐文泉
今年孝感市中考历史试卷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考试内容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2012年孝感市初中毕业生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总体目标,没有出现超标现象。试卷命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注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稳”是主流,“稳”是指考试范围不变,题型不变,试题难易度没有多大变化;“变”和“新”是方向,“变”和“新”是指较之去年的试卷,题干呈现形式更丰富、直观,设计思路更新颖、开阔,体现了不断追求新课改的理念,试卷设置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和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试卷在充分考虑“基础性”的同时,注意试题的创新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既体现了基础性、发展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又很好地反映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的特点,对今后七至九年级历史教学朝着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转变考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考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历史和现实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的方向发展,此份试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特点及分析
1.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命题的能力要求、命题的难度系数基本不变。
严格遵循《中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分值比重、知识比重、考查重点、难易度以及对知识掌握不同程度的要求来命题。
试卷题型结构与分值分布见下表:
单项选择题23个,每个2分,共46分。
内容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
题量 |
2 |
6 |
5 |
2 |
5 |
3 |
题号 |
16.17 |
18.19.20.21.22.23 |
24.25.26.27.28 |
29.30 |
31.32.33.34.35 |
36.37.38 |
分值 |
4 |
12 |
10 |
4 |
10 |
6 |
合计 |
26分 |
20分 |
多项选择题6个,每个4分,共24分。
内容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中国现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代史 |
世界现代史 |
题量 |
1 |
1 |
1 |
1 |
1 |
1 |
题号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分值 |
4 |
4 |
4 |
4 |
4 |
4 |
合计 |
12分 |
12分 |
其中,有些题目带有一定的学科内综合性。如:第32、36题,世界近现代史综合;第33题,世界古代史与世界近代史综合;第53题,中国近现代史综合。相比去年中考试卷而言,今年中考试卷多选题比较容易,梯度题主要体现在单选题,如第23、32、35题。
2.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主干知识是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012年中考历史试题遵循七——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淡化了死记硬背的知识内容,强调知识的理解性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试卷涉及到的基础主干知识有:张骞出使西域,三省六部制,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他革命活动、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淮海战役、新中国政协会议、建国后土地改革、“一五”计划、雅典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法国大革命、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新中国的改革、西方殖民扩张等几十个知识点。
3.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有效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在培养高尚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的观念、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等,都是考查的主要目标。如:第31题用简洁的四字短语考查学生对“人文精神”含义的正确理解;第17题情境再现日本学习我国隋唐政治管理体制;第52题考查我国古代居于世界之最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第53题考查维护国家主权的口号,引导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4.与高中高考接轨,文字材料题考查加大,“论从史出”,着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材料式选择题占了一定篇幅,有今年学生手中的时政材料,有史料中的资料,有课本上的原文材料,有教参上的材料,有《中考指导》的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材料来源没有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所选文字材料来源广泛,有正史、文献、信件、名家言论、新闻报道、历史教材,通俗易懂,设问明确,有一定难度、梯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考查。如:第19题从一个新的视角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第21题考查了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孔教;第24题考查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27题考查了中国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进程;第35题看似有难度,但从命题者角度有意降低了难度,只单纯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解析和整体把握能力。
5.加大了图表题的比重,图文并茂、展现试卷的形体美。
2012年中考历史试卷版面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整个试卷采用了十二幅图片,图片全部来源于教科书,有的是命题者根据需要进行了裁剪,有照片、有图表、有地图。有的考查学生的记忆和再现能力,如第29、52题图;有的考查学生对图表识别和运用能力,如第18、38题图;有的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3、36题图。图表的使用增强试卷的直观性,富有美感,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关注时政热点,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学科性和时代性。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史为今用、史政结合”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今年中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如:第20题涉及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孝感市广大学校赴汉参观,第22题涉及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第25题涉及纪念土地改革完成60周年,第38题涉及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70周年,第57题涉及西亚、北非局势动荡,结束卡扎菲时代、叙利亚危机。这些都是我国及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试题巧妙地将现实热点和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既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反思,更考查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把握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类问题,凸现了历史学科的与时俱进、历史试题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开拓了视野,更教会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34题涉及网上查阅资料;第37题涉及网上购物,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7.渗透对历史学习方法的传授,体现了人文性和发展性。
本次试卷的一大亮点是有多个题目向学生传授了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如:第18题制作年代尺学习列强侵华战争专题;第20题用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直观感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22题用编排历史情境剧《红旗飘扬》来感受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历程;第23题通过收集历史照片解读历史;第26题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记忆历史;第32题将前后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第34题用上网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学习历史;第36题通过列表法整理历史知识。这些学习方法的介绍,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学生以后进入高中学习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8.试题较以往更具创新意识
今年历史中考命题和以往历史比较更具创新性,原创题占90%以上,如17题,既介绍了日本现今政府机构名称的来源,又综合考查唐朝 “贞观之治”政治措施,比较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不同之处,对于学生上高中之后的学习打下牢实的烙印。18题采用年代尺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时间、缘由、过程、影响、结果的综合掌握。20题结合孝感市学校学生参观中山舰事件细节考查孙中山直接参与的民主革命活动,进一步真实了解掌握历史史实。22题采用孝感市某校的一个具体案例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使学生更清晰回顾历史。23题耳目一新,教材的历史照片也可折射史实真况,这是以往历史课本没有挖掘出来的。26题、30题通过对全市通用资源《中考指导》的总结结语进行命题。29题虽采用高中教材的示意图,但可以推断为雅典民主制度。31题、32题、33题、34题、36题、38题分别以不同方式考查了学生对世界史的掌握程度。多选题52题以图片展现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之最的角度命题,体现了创新性。54题综合考查对于我国改革相关史实、56题对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扩张的解析、57题结合当前时事巩固理解和平发展主题、当今政治格局趋势作出正确评判。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意识。
二、今后备考方向
1.进一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及《中考考试说明》,它是教学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达到的水准。
2.重视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从前面的分析看,今年中考历史试卷所涉及的考点均为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基础主干知识,无偏、怪、难题。这就启示我们: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永远是考试的主体,平时的教学一定要抓纲务本,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我们教学和复习的核心内容。
3.转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科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今年中考历史试卷在突出基础主干知识考查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比较、创新等基本学科能力的测试。此类题目主要集中在:单项选择题第17、18、19、23、27、30、31、32、33、35、36题,多项选择题第53、54、56、57题。这就启示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安排课堂讨论,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激励学生大胆思考、踊跃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授课要更多地关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力求通俗易懂,在此基础上再做到言简意赅。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与现实联系紧密。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况且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以致用,以古鉴今,今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就凸显了这一特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或追溯当今焦点、热点问题的历史渊源,有意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感。
5.不论是授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精备精讲,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适时适度地拓展延伸,前后串联。把握好上课的进度,上复习课不宜过快,上新课也不宜过慢,要稳扎稳打,力争做到一步讲到位,一次性过净,不走回头路,不留盲点死角,逐步推进。
6.一定要嘱咐学生做好笔记,许多学生没有养成做笔记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做笔记,要耐心指导学生怎样做好笔记,以便于考前复习和平时巩固用。
7.教学中要关注单元标题的解读,因为单元标题是对本单元所讲历史阶段主要特征的概括。教师在传授单元起始课文之前就应花3——5分钟稍加解读和阐释单元标题,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文之前就有个总体印象。
8.教师应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讲解。隐性知识是课标提到了,课本上却没有直白显示出来的知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来。今年中考试卷第30题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教训就属于隐性知识。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应全面关注。
9.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审题、解题,规范答题卡的填写。
本次中考试卷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方面作出了示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审题、解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能让学生减少过失性失分,提高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平时的训练和讲评中,应重视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加强学生规范填写答题卡的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审题时首先找关键字眼,不仅找题干中的,还要找题肢中的;然后理解关键字眼的含义。解题时多用排除法、对比法,既省时又能保证正确率高;排除法运用好了,很多题能迎刃而解。如:第17题知道元朝时中书省的职权发生改变,就可以排除B、D选项,然后对比A、C选项,可知负责审核的是门下省,所以选出了正确答案是A;第20题关键字眼是“直接参与”,就可以排除有⑤的选项B、D,然后对比A、C选项,区别在于①③的顺序,很明显①在③之前发生,所以得出正确答案是A;第22题观察B选项,毛泽东思想肯定不是在井冈山写进党章的,可直接排除选择;第23题从蒋介石的信件中知道“徐淮会战”即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因此①④肯定正确,③是渡江战役,发生时间是1949年,就可以判断③是错误的,所以排除选项A、B、D,而验证B选项,“三十七年度”按民国成立时间推算,为公元1948年,所以正确答案即为C;第25题关键字眼是“对经济的影响”,就可以排除选项A、C,然后对比B、D选项,B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即为D;第27题材料中隐含提示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第30题,虽是《中考指导》上的原话,但如果按掌握的常识进行文字逻辑推敲,可以直接选对B选项;第36题排除有④的选项B、D,对比A、C选项,可知③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所以得出正确答案是A;第55题关键字眼是“暴力冲撞”,就排除了选项A,A是和平交往,所以正确答案是BCD。
10.重视市教科院下发的《中考指导》与五套模拟试卷。
《中考指导》与五套模拟试卷是孝感市教育局发布的权威性指导性资料,属全市师生公共性复习备考资源,对中考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本次中考试卷有多题选自或变通选自《中考指导》与五套模拟试卷。如:第16题就是五套模拟试卷第四套第17题的变形,只不过降低了考查的难度;第26题题干中的“一桥”、“二铁”、“三藏”、“四厂”考查“一五”计划成就,即《中考指导》第43页“知识结构导解”中的原话;第30题考查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即《中考指导》第53页“知识结构导解”中的原话。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是《中考指导》明确的导向试题。
总体来看,2012年中考历史考试在继承去年试卷特点、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试题设置灵活实效,试卷可读性很强,命题角度更加开放、灵活,对以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