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它的作用表现在: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支持;为员工提供自醒的镜子;是员工确定工资报酬的依据;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4、帮助员工设计一条切实可行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可以使组织中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组织的吸引力,确保组织获得并留住需要的人才;降低员工的不平衡感和挫折感,使所有成员都能看到成长和发展机会,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5、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将经历五个阶段:摸索期、立业期、生涯中期、生涯后期和衰退期。针对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从培训、建议、调整工作内容等角度努力帮助员工完成自己理想状态的职业生涯。
第十章 组织的变革与组织文化
[要求] 掌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的内涵。了解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以及变革中的压力、阻力、组织冲突及其相应的管理办法。掌握组织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了解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1、组织变革就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2、组织变革有其必然的动因,大量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引发组织的变革。只有变革才能提高组织的效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主要变量因素包括人员、结构、任务与技术。
3、组织的变革会遇到变革对象的阻力和反抗,集中表现为个人阻力和团队阻力两种。同时,变革中的种种机遇及不确定性也会给个人造成心理上的额外压力。对此要客观分析,妥善处理,缩小反对变革的力量,引导员工释解压力。组织冲突在组织变革中会更加不可避免,要区分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的不同作用,通过加强沟通和协调来化解冲突,尽可能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出现。
4、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有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结构,其中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决定了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和组织素养。
5、组织文化具有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的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和发展性。组织文化的功能体现在具有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组织文化的塑造是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特定的几个过程,如确定价值观、强化员工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等。
第四篇 领 导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要求] 掌握领导的内涵、作用,了解领导方式的理论,重点理解管理方格论、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1、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既可以指一种类型的管理人员即领导者,也可以是作用于被领导者的一种活动。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
2、领导的作用有指挥、协调、激励。
3、领导方式回答的是怎样领导的问题。对领导方式的研究成果颇多,比较有影响力的如美国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论、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赫赛和布兰查德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
[要求] 掌握激励的概念、激励的原理,了解主要激励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意义。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
2、激励的主要对象是人,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而动机由需要引起。激励的起点是激发人为满足的需要,通过具体手段,让人对未满足的需要产生某种期望值。激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力。激励的效果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有关。
3、激励理论丰富而庞杂,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影响力较大,它们为管理者进行激励提供了的内容、方式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十三章 沟通
[要求] 掌握沟通的概念和过程,理解沟通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克服沟通障碍的准则。
1、沟通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管理学上的沟通是个复杂的过程,由信息的发送者将向发送的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通过沟通渠道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接受相关的反馈信息。信息接受者则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码接受的信息。
3、组织的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沟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内的协调、指挥上,是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同时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有效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加强团队建设的基础。
4、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有: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克服这些障碍,改善沟通可遵循以下原则:缩短信息传递链、培养听的艺术、创造相互信任的小环境、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等。
第五篇 控制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要求] 掌握控制的内涵及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控制的必要性,详细理解控制的过程及其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几个原则,了解控制的类型以及预算、审计等控制方法。
1、控制是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2、控制是管理过程不可分割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组织成员工作能力的差异使得实际的操作有偏离计划进而偏离组织目标的可能。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保证各项活动朝着达到组织目标的方向进行。
3、控制的过程由三部分组成:(1)确立标准:首先确立控制对象,然后选择控制重点、选择制订标准的方法确立标准。(2)衡量绩效: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3)纠正偏差:要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正措施的实施对象,并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4、有效控制需要:进行适时、适度控制,防止控制的过多或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控制成本应少于控制收益,要进行客观、弹性的控制。
5、根据控制时机的不同,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种类型。它们因介入组织运行的时间不同,从而方式不同,成本、效果也有差异。审计、预算都是控制的基本方法。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控制方式。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
【要求】了解控制的基本方法:预算控制、审计控制、标杆控制、平衡积分卡控制。
1、 预算控制就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者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费用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全面预算必须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衡量。预算的内容主要有: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2、 审计是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会计记录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审计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3、 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在相关时间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4、 平衡积分卡的出现显现出其他控制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它的控制指标在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
第六篇 创新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要求] 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基本内容,了解创新的一般过程、创新活动的组织原则。
1、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对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创新就表现为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
2、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有: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环境创新。
3、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样几个阶段的努力,管理者也要积极地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来组织系统内部的创新,具体可以遵循下列原则: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自觉带头创新;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制订有弹性的计划;正确对待失败;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要求】了解技术创新及其贡献以及技术创新的七大源泉,了解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掌握产品竞争战略与产品开放的分析方法
1、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综合来看,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2、 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七大方面:企业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过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观念的转变;新知识的产生。
3、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的确定,创新方式。
4、 产品的竞争战略有:领先战略、追随战略、模仿战略,每一种战略都有其特点和运用条件,对此要给予充分认识。
5、 产品开发时,可以根据产品的寿命周期状态(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采取不同的对策。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要求] 了解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企业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在后工业社会表现为,制度结构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的逻辑”,权力派生于知识的供应,利益由知识的供应者所控制。
2、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在新形势下,与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企业成员学习、更富于动态变化的“网络化层级组织”,集分权和集权、稳定和变化、一元性和多元性特征于一体。
3、企业文化也面临着新的调整,表现为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成为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的和行为准则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