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专升本考试 - 分省专升本 - 北京专升本 - 正文

 
201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升本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大纲
来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1-12-29 【字体:小 大】
201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升本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大纲

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A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锺惺《古诗归》卷七)《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苦寒行》写东征高干之役,既自比周公东征,志在必胜,又极写其苦寒之状与内心的进退犹豫,并不故作豪语惊人。
B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C 游仙:曹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D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四)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1、汉魏之际,承上启下。
2、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3、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二、曹丕
(一)曹丕的诗文
1、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之苦。述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动人。可见诗人生逢乱世,对人间别情,是有切身体验的。
2、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3、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典论•自叙》叙写生平,通脱而生动。《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于辞赋,即在曹丕文章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4、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第二章 三曹(下)
 
一、曹植的生平与个性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于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丕、植文学观念之异同
曹植的文学见解,见于《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已将采史官之实录,辨世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定乎!”
对文学地位的看法,二人似异实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很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也有不同意见,如郭预衡认为是后期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公宴》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二)后期创作
1、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此诗(《赠白马王彪》)景中有情,甚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2)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
(3)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表作《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或以为“托词宓妃,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
4、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
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
四、“汉音魏响”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汉人为诗的特点。文人诗表现手法的重新确立。胡应麟《诗薮》。《诗源辨体》。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第三章 陶渊明
 
一、时代背景与作家生平
1、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初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写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之“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后归隐田园。 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下层百姓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当时贵族文士轻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2、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评价。
歌咏劳动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安贫苦节的决心。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陶渊明的咏怀诗
1、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2、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荆轲》、《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五、陶诗的艺术特色
1、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2、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饮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六、陶渊明的文、赋
陶渊明的文、赋作品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都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坦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欧阳修曾高度评价他的作品,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
七、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2、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陶诗给了后代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热门文章

    分省专升本
    福建专升本 | 安徽专升本 | 山东专升本 | 江西专升本 | 辽宁专升本
    河南专升本 | 湖南专升本 | 湖北专升本 | 上海专升本 | 广东专插本
    河北专接本 | 江苏专转本 | 北京专升本 | 浙江专升本 | 重庆专升本
    吉林专升本 | 黑龙江专升本 | 山西专升本 | 天津专升本 | 甘肃专升本
    海南专升本 | 陕西专升本 | 内蒙古专升本 | 四川专升本 | 云南专升本
    浙江省22 | 新疆直升本 | 广西专升本 | 江苏专转本 | 青海专升本
    上海插班生
    政策法规
    考试大纲
    考试问答
    试题答案
    录取查询
    成绩查询
    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