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三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A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第I卷1至6页,第II卷7—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3年12月2日1时48分(北京时间),我国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飞越在甲地(0°,178°E)上空时,火箭和探测器实现成功分离。据此回答1~3题。
1.器箭分离时“嫦娥三号”探测器飞越在
A.亚洲上空B.南美洲上空C.大西洋上空D.太平洋上空
2.器箭分离时,甲地的地方时为[学,科,]
A.1日21时48分B.1日5时40分
C.2日5时48分D.2日21时40分
3.图1中能反映此日后20天时全球昼长分布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分析。
【.答案解析】1.D 2.B 3.D
解析:1题,根据所学世界地理知识可知,甲地(0°,178°E)应该位于太平洋上空,D正确。
2题,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所以当北京时间为2013年12月2日1时48分时,甲地地方时为1日5时40分,B正确。
3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日为2013年12月2日,此日后20天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的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④曲线符合条件,D正确。
【.思路点拨】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常考的知识点,要注意总结其方法和规律,并灵活应用,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A2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图2),完成4—6题。

4.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南高北低 B.夏季降水甲地少于乙地
C. 最高处海拔为830米 D.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5.陡崖处的相对高度约为
A.166米 B.298米 C.369米 D.500米
6.图2中河流上游的剖面图,有可能是图3中的

【.知识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答案解析】4.B 5.C 6.D
解析:4题,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而甲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B正确。
5题,根据陡崖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H为相对高度,d为等高距,n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n为4,d为100,所以300≤H<500米,D正确。
6题,该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河谷深,河流以下蚀为主,呈v型谷,D正确。
【.思路点拨】熟悉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一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题文】 B3湖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4示意遮阳板的设计原理。据此,完成7—8题。

7.遮阳板收起,教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 B. 北半球为夏季
C. 太阳直射20°S D. 南极圈以其南地区为极昼
8.洛阳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太阳高度变化与遮阳板的关系。
【.答案解析】7.D 8.A
解析:7题,遮阳板收起,教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应该为该地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即冬至日,此时南极圈以其南地区为极昼,D正确。
8题,洛阳比湖南地区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洛阳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或者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和正确判断“洛阳比湖南地区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设计灵活,难度中等。
【题文】 C4 B2 B3一艘海轮从上海开往美国旧金山,当海轮经过图5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据此,完成9—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