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化学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河南洛阳高三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4-12-25 20:04:07

洛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中三年级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A)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 CO2,会导致温室效应
B.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自来水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说明氯气无毒
D.采用原煤脱硫技术,可减少燃煤燃时产生的SO2
【知识点】化学与生产、生活O1
【答案解析】C   解析:A、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 CO2,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B、血液透析就是将血液通过半透膜,防止血红蛋白流失,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故B正确;C、氯气有毒,故C错误;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原煤脱硫可减少燃煤燃时产生SO2,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比较简单,注意积累即可解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B.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常用材料D.硅是构成一些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知识点】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D1[]
【答案解析】B   解析:A、水玻璃不能燃烧可用作木材防火剂,故A正确;B、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故B错误;根据硅的用途C、D正确。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记住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3.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哪个原因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偏高
A.所用NaOH已经潮解B.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C.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
【知识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  A3
【答案解析】C   解析:A、所用NaOH已经潮解会导致所取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A错误;B、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会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偏低,故B错误;C、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使溶液体积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偏高,故C正确;D、称量时误用“左码右物”,若使用了游码会导致所取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造成所配溶液浓偏低,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误差分析,主要是分析各个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带来怎样的影响,利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题文】4.相同物质的量的H2O和H2相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质量之比为9:1B.原子数之比为1:1
C.分子数之比为1:1D.电子数之比为5:1
【知识点】物质的量与质量以及与微粒数的关系A1  A2
【答案解析】B   解析:A、相同物质的量的H2O和H2,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8:2=9:1,故A正确;B、原子数之比为(9×3):(1×2)=27:2,故B错误;C、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C正确;D、1个水分子有10个电子,1个氢分子有2个电子,相同物质的量的H2O和H2电子数之比为5:1,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与质量以及与微粒数的关系,需要理解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题文】5.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漂白粉溶液通入SO2:Ca2++2ClO-+SO2+H2O=2HClO+CaSO3↓
B.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Cl2=2Fe3++2Cl-
C.石灰石溶于醋酸:CaCO3+2CH3COOH=2CH3COO-+Ca2++CO2↑+H2O
D.Na2O2溶于水产生O2:Na2O2+H2O=2Na++2OH-+O2↑
【知识点】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B1
【答案解析】C   解析:A、HClO能将CaSO3氧化,产物为HCl和CaSO4,,故A错误;B、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溴离子也要被氧化,故B错误;C、CaCO3难溶,CH3COOH是弱电解质都要保留化学式,故C正确;D、配平错误,不满足质量守恒,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难点是漂白粉溶液通入SO2,不能完全类比漂白粉溶液通入CO2书写。因为HClO能将CaSO3氧化。
【题文】6.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 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1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0.2NA
C.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3NA
D.常温下,22g CO2和N2O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A1  A2
【答案解析】D   解析:A、0.1 mol Cl2 溶于水,部分氯气与水反应,无法计算转移的电子数目,故A错误;B、缺少溶液体积,无法计算Cl-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甲醇是液态,2.24L甲醇的物质的量不是1摩尔,含有C—H键的数目无法计算,故C错误;D、CO2和N2O的摩尔质量都是44g/mol,22g CO2和N2O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5摩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注意22.4L/mol的使用条件。
【题文】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Cl2产生沉淀
B.向AlCl3溶液中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氨水,沉淀消失
C.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溶解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加快
【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C2  C3
【答案解析】B   解析:A、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SO2与BaCl2不反应,无沉淀产生;通入Cl2时,SO2被氧化得到硫酸根所以产生沉淀,故A正确;B、向AlCl3溶液中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氨水,由于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沉淀不会消失,故B错误;C、稀硫酸与铜粉不反应,加入Cu(NO3)2固体,由于酸性环境中的硝酸根有强氧化性使铜粉溶解,故C正确;D、锌与加入的CuSO4反应生成少量的铜,铜与锌和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易错点是学生误认为SO2与BaCl2溶液反应,有沉淀产生。
【题文】8.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细口试剂瓶保存
B.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C.Cl2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SO2和FeSO4溶液都能使KMnO4溶液褪色
【知识点】硫、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D3  D2  D4
【答案解析】C   解析: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细口试剂瓶保存都是为了防止光照时发生分解反应,故A原理相同;B、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都会被氧化而变质,故B原理相同;C、Cl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氯气的强氧化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SO2的漂白性,故C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D、SO2和FeSO4溶液都有还原性,将KMnO4还原而使KMnO4溶液褪色,故D原理相同。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硫、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注意褪色的原因很多,不能将褪色都归结为漂白。
【题文】9.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又褪色的是
①Cl2②盐酸③氯水④盐酸酸化的漂白粉⑤木炭⑥Na2O2
A.①③④B.①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③④⑤⑥
【知识点】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D2
【答案解析】A   解析:①Cl2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②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不能褪色;③氯水中含盐酸和次氯酸,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有使溶液褪色;④盐酸酸化的漂白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生成的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使溶液褪色;⑤木炭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红;⑥Na2O2与水反应生成碱,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关键是知道氯气通入水中得到的氯水中含多种成分,有多种性质。
【题文】10.下列各组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③⑦B.②⑥⑦C.①④⑧D.④⑥⑧
【知识点】仪器的使用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J1  J2
【答案解析】C   解析:①漏斗用于组装过滤装置;②容量瓶用于配制溶液;③滴定管用于滴定;④分液漏斗用于分液;⑤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⑥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⑦胶头滴管用于取少量液体;⑧蒸馏烧瓶用于组装蒸馏装置。而过滤、分液、蒸馏是常用的分离方法。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仪器的使用,了解过滤、分液、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操作及原理是关键。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文】11.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为统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①钠的化合物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③可溶于水的物质④电解质⑤钠盐⑥钠的含氧
化合物
A.①③④⑤B.①②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知识点】物质分类C1
【答案解析】C   解析:①5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正确;②Na2SO4不能与硝酸反应,故错误;③5种物质都可溶于水,正确;④5种物质都是电解质,正确;⑤Na2O、NaOH都不属于盐类,故错误;⑥NaCl不含氧,不是钠的含氧化合物,故错误。所以正确的是①③④
故答案选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类,理解基本概念即可解答。
【题文】12.二氧化氯是国际公认的高效安全杀菌消毒剂,工业制备ClO2的反应原理如下:
2NaClO3+4HCl=2ClO2↑+Cl2↑+2H2O+2NaCl,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浓盐酸在反应中仅体现还原性B.被氧化和被还原的氯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每生成0.1mol ClO2转移0.2mol电子D.氧化性:NaClO3<Cl2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B2  B3
【答案解析】B   解析:A、浓盐酸中氯的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不变,在反应中既体现还原性也体现酸性,故A错误;B、NaClO3,中氯的化合价从+5降到+4,HCl中氯的化合价从-1升高到0,根据化合价升降必相等得被氧化和被还原的氯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B正确;C、NaClO3,中氯的化合价从+5降到+4,每生成0.1mol ClO2转移0.1mol电子,故C错误;D、NaClO3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NaClO3氧化性强于Cl2,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是关键。
【题文】13.在三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H3、CO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H3)>p(CO2)>p(O2)B.p(CO2)>p(NH3)>p(O2)C.p(CO2)>p(O2)>p(NH3)
D.p(NH3)>p(O2)>p(CO2)
【知识点】阿伏加德罗定律 A2
【答案解析】D   解析:根据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可知三种气体的质量相同,所以物质的量大到小的顺序是NH3>O2>CO2,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体积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得压强关系是p(NH3)>p(O2)>p(CO2),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同温同体积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题文】14.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A.检验溶液是否含有SO42-时,在无其他阳离子干扰的条件下,先用盐酸酸化,所得溶液再加BaCl2溶液
B.为提高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时,用硝酸酸化
D.定性检验SO32-,将BaCl2溶液用HNO3酸化
【知识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J2
【答案解析】A   解析:A、在无其他阳离子干扰的条件下,用盐酸酸化可以排除CO32-、SO32-等阴离子的干扰,加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SO42-,故A正确;B、高锰酸钾溶液能将盐酸氧化,不能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故B错误;C、硝酸有强氧化性,若溶液中有Fe2+,就会被氧化得到Fe3+,故C错误;D、HNO3能将SO32-氧化为SO42-,造成错误的检验结果,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记住高锰酸钾溶液能将盐酸氧化,不能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检验离子时难点是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